新梗到热梗得有个过程。
一听奇,二听熟,三才是热。
开头得奇,打相声演员嘴里一说出来,观众仔细一琢磨。
“哟,新鲜嘿!”
“有点意思哈!”
这梗就算立住了,剩下的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成的。
花花轿子人人抬,得靠演员和观众一起反复传播,最终才能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热梗。
人说,写新段子是为相声行当置产业,那造梗就是为德芸社置产业。
比如说,唐云风以前嘴里喊出来的“郭桃心”“桃心公主”“驴鞭”“补肾”,还有他自己的外号“唐流氓”。
上至郭德刚,下至一众小角,合适了就拿来用,这没有什么违和的。
人生嘛,不就是笑笑别人,再让别人笑笑自己么?
更何况,他们还是相声演员!
专属梗?
不存在的。
只不过是谁说得次数多,谁把它说出了名而已。
有了托底,其他演员便开始添砖加瓦,帮他把这个标签贴稳喽。
那些未热起来的,成百上千的包袱,没人会记得的,更没人会管它属于谁的。
没有的事儿!
演出至此,垫话完成,入活儿完成。
唐云风的表演,已经让郭德刚和于慊很满意了。
不然,你以为郭德刚真会脑子一热,说出什么“亮底就让你出师”这种话来?
幼稚!
一切只是顺势而为罢了。
台上的爷仨,各自的目标均已经达成,那后面便不再折腾。
只按本子往后顺,顺利演完便算大功告成。
求稳!
现在的《扒马褂》,远没有后来其他小角们演时那般复杂。
复杂,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
甚至可以说所有的段子,都是被逼出来的。
同一个活儿,使得人太多了,那便没饭吃。
能怎么办?
改呗。
新段子就是这么来的。
尤其是现在进入网络时代,亮过的底,没多长时间,观众们都能摸得清楚。
就这环境,你再不换点新花样,观众能买账吗?
好在,这是后话。
目前的《扒马褂》,传统内容便已经足够了。
连说传统相声的人都没几个,再去担心某段传统节目,大家非常熟悉,听着不可乐,这不是笑话吗?
从前面的人物塑造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一版的底也是传统的底。
一是自家的水井被大风吹到了隔壁邻居家。
二是骡子被掉在茶碗里被淹死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穿进废土文后我“丧偶”怀崽了+番外 黄粱一梦,我是不是主角 病弱男二对我蓄谋已久+番外 朱帝山修仙记 快穿:宿主大人的乖乖超可爱 不要随便摸人鱼的尾巴+番外 气运之子的炮灰师兄(穿书)+番外 追妻指南此山十万八千重 穿书后渣了原书受[快穿] 男主和谁he了? 一行白鹭+番外 影帝的替身小男友+番外 带着爸爸去娃综+番外 新开辟 真是,好茶!+番外 失忆后影卫小夫郎揣崽了+番外 千卯聆 离婚后我成了大佬黑月光 主母重生,侯府撒泼打滚求和离 夸克族的修罗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