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莽在离开前,把电解池的制作方法刻在了三块石板上,分别藏在三个玛雅村落。石板上除了装置图,还有一行大明的隶书:"毒能载银,亦能生银,分离之道,在于顺势而为。"他算出,按照目前的效率,只要持续使用电解池,玛雅人每年能从毒河里回收的白银,相当于西班牙人掠夺量的80%——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生存下去的希望。
他在给大明的最后一封奏报里,附上了电解池的详细说明,结尾写道:"红毛夷以汞毒封锁资源,殊不知万物相生相克。其投诸河中的汞齐,本是毒药,亦是矿藏;其赖以统治的技术,本是武器,亦能为我所用。80%的分离效率,不仅是银的回收率,更是被压迫者夺回命运的可能。"
崇祯十三年的春天,里科马河的冰融化了。卡门站在峡谷里,看着族人转动竹轮,银白色的电流在毒水中游走。铜板上的银层越来越厚,池底的汞液则被小心地收集起来,密封在陶罐里——他们还不知道如何无害处理汞,但至少学会了不让它继续污染河流。
远处的西班牙人还在往河里倒汞齐,他们不知道,那些被视为废料的毒银,正在下游的某个山洞里,被电流分解成纯净的财富。赵莽留下的电解池,像一颗颗埋在毒河两岸的种子,用80%的分离效率,在绝望的土地上长出了希望。
许多年后,当考古学家在波托西的山洞里发现那三块石板时,上面的刻痕依然清晰。其中一块石板的边缘,有人用玛雅文补刻了一行字,翻译成中文是:"银会回来,人也会回来。"而实验室检测显示,当地出土的后期玛雅银器,含银量高达99%,几乎没有汞残留——那是电流在毒水里留下的痕迹,是80%的效率带来的100%的新生。
三百伏特的银光:无汞之银的诞生
赵莽第一次见到那具黄铜装置时,以为是西班牙人的某种祭祀法器。它被藏在波托西大教堂的地窖里,像盘绕的巨蛇,铜线圈缠着黑色的沥青,顶端的铁球布满蛛网状的刻痕。当印第安杂役转动曲柄,铁球竟发出滋滋的轻响,顶端窜起寸许长的蓝火花,落在汞齐块上时,银灰色的硬块突然裂开,露出里面雪白的银芯——这场景与《跨卷伏笔》里记载的"雷电发生器"如出一辙。
一、铁球上的蓝火
"他们叫它天空之火。"杂役的手腕还留着溃烂的疤痕,他指着那具装置,"白皮肤的神父说,这是模仿上帝在云层里制造的雷电。"他转动曲柄,铜线圈开始发烫,铁球周围的空气泛起涟漪,靠近的烛火突然向一侧倾斜,像被无形的手推开。
赵莽的手指在《跨卷伏笔》的残页上摩挲。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当铜丝绕成百圈,铁球蓄满雷电,能使汞银分离如破竹。"他忽然想起在吕宋见过的静电起电机,只是眼前这具装置的威力显然更大——那蓝火花落地时,竟能让石板上的汞珠瞬间弹起,像被施了斥力咒。
他偷偷测量了铁球的电压。用丝线悬挂的铜箔在铁球旁张开了三十度角,比对《物理小识》里的标准,这意味着电压至少有三百伏特。这个数字让他心头剧震:之前的电解池用琥珀轮供电,电压不过十伏特,分离效率卡在80%,而三百伏特的电流,或许就是突破瓶颈的关键。
深夜的地窖里,他用这具原始特斯拉线圈做了第一次实验。将汞齐块浸入毒河水,把电极接在铁球与地线之间,合闸的瞬间,蓝绿色的电弧击穿水面,像一柄无形的刀插入液体。原本浑浊的电解液突然变得清澈,银灰色的汞齐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分解——汞液像被磁铁排斥般沉入池底,而银白色的银粒则像受到召唤,纷纷涌向阴极铜板,三刻钟后,铜板上已积起一层雪似的银膜。
二、99.9%的纯净
提纯的过程让赵莽屏住了呼吸。他用小刀刮下铜板上的银膜,放在玛瑙研钵里研磨。银粉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没有一丝杂质。他取一钱银粉加热熔化,液态的银像镜面般平整,冷却后用银针测试——针尖依旧光亮,没有丝毫变黑的迹象。
"没有汞。"他反复称量,用放大镜观察银锭的断面,连最细微的汞珠都找不到。按照《天工开物》的标准,这种纯度已达"足银"之上,接近皇家贡品的水准。他又做了三次实验,每次分离出的银都保持着同样的纯净度,最后一次的检测显示,含银量高达99.9%,几乎没有任何汞残留。
这个结果彻底解决了"毒银利用"的核心难题。此前无论是炭火法还是低压电解,总会有微量汞残留在银中,接触久了仍会中毒。而三百伏特的高压电流,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能将银原子从汞齐的分子结构中彻底剥离,让两者在电场中形成泾渭分明的分离——汞因密度大沉底,银则因电极吸附附着,绝无交叉污染。
卡门用这种纯银打造了一枚护身符,上面刻着玛雅的玉米神。她戴了一个月,手腕上的溃烂竟开始愈合——没有汞毒的银,不仅能流通,还能像普通金属一样被佩戴。部落里的老人捧着银锭落泪,他们终于能再次触摸白银,而不用担心手掌溃烂,这种失而复得的触感,比银子本身更珍贵。
"不是所有的银都带着诅咒。"赵莽看着那具黄铜线圈,"只有被汞锁住的银才是毒的,当电流足够强,就能把银从诅咒里救出来。"
三、最快的速度
效率的提升同样惊人。赵莽做了对比实验:在十伏特电压下,分解一斤汞齐需要两个时辰;而三百伏特的电流,只需一刻钟就能完成,速度提升了八倍。更重要的是,高压电流能穿透更厚的汞齐块,那些原本需要砸碎才能处理的大块硬块,现在只需浸入电解液,就能在电弧作用下从内部瓦解,银粒像春芽般从汞的包裹中钻出。
西班牙人的废料处理场成了他们的"银矿"。卡门带着族人,趁夜把那些堆积如山的汞齐块运到秘密电解点。三百伏特的电弧在毒水里炸开蓝绿色的火花,银的分离速度甚至超过了西班牙人倾倒废料的速度。有一次,他们在一夜之间处理了五十斤汞齐,得到的纯银足够换三个月的玉米。
"速度就是安全。"赵莽改进了线圈的供电方式,用四组竹轮带动曲轴,让电压能稳定在三百伏特左右。分离速度虽然略有下降,但装置不易损坏,还能在雨天使用。"他们用马车运废料,我们用电弧抢时间。"他指着那些连夜运转的电解池,"只要速度比他们快,就能在被发现前把银运走。"
西班牙人很快察觉到异常。河岸边的汞齐废料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而市场上的玛雅纯银越来越多。他们加大了巡逻力度,甚至在夜间点燃火把沿河守卫,但那些电解点总像幽灵一样出现在防线之外——三百伏特的高压让处理时间大大缩短,往往在火把照亮之前,银已经被炼出,装置也已转移。
一个监工在日记里写道:"那些印第安人像是掌握了魔法,河水在夜里会发出蓝光,而我们的汞齐块就像被无形的手取走了银,只剩下无用的汞渣。"他不知道,那蓝光是电弧击穿水面的光芒,而那无形的手,是三百伏特电压形成的电场力。
四、跨卷的伏笔,破局的钥匙
赵莽在研究那具原始特斯拉线圈时,发现了一个刻在底座上的符号——与《跨卷伏笔》里记载的"雷电标记"完全一致。他忽然明白,这种技术并非西班牙人独有,或许在更早的时候,就有人探索过用电分离金属的方法,只是未能突破关键的电压阈值。
"三百伏特是道坎。"他在石板上补充电解池的改进说明,"低于此则余汞未尽,高于此则银亦受损。"这恰好解释了为何低压电解始终无法彻底去汞——电压不够,就像用钝刀割肉,总会留下残渣;而三百伏特的高压,恰是那把锋利的刀,能干净利落地完成分离。
他意识到,这个发现的意义远超波托西。大明南方诸省的银矿也面临汞毒难题,矿工因汞中毒死亡率极高。如果能将三百伏特的电解技术引入大明,用原始特斯拉线圈提供高压,就能既提高银产量,又减少矿工伤亡。"跨卷的伏笔,终将在不同的土地上结果。"他在给大明的信里写道,附上了线圈的制作图纸和电压参数。
离开波托西的前一天,赵莽看着最后一次电解实验。三百伏特的电弧在毒水里跳跃,99.9%的纯银在铜板上积累。卡门把一块刻着大明龙纹和玛雅太阳纹的银锭递给他:"这是两种文明的银,没有毒。"
赵莽接过银锭,它沉甸甸的,带着金属特有的凉意,却不再有那种刺鼻的腥甜气。他知道,这枚银锭不仅是两种技术的融合(大明的电解原理与玛雅的符号文化),更是两种希望的象征——无论殖民者用多少毒水和汞齐来封锁资源,人类总能找到破解的方法,就像三百伏特的电流,终将击穿黑暗,让银重归纯净。
许多年后,当人们在波托西的银矿遗址发现那具原始特斯拉线圈时,线圈的铜丝虽已锈蚀,但铁球上的刻痕依然清晰。实验室复原实验显示,当电压达到三百伏特时,汞银分离效率确实能达到峰值,且银纯度超过99.9%。这证明赵莽的记载并非虚言——在那个依赖炭火与人力的时代,曾有一道蓝绿色的电弧,在毒河之上,点亮过无汞之银的希望。
丛林里的电解池:玛雅工匠的融合智慧
当赵莽的原始电解池首次在波托西峡谷运转时,玛雅工匠们就看出了改进的空间。卡门的祖父捧着被电解液腐蚀的竹轮,用燧石刀剖开一株饱满的仙人掌——粘稠的汁液顺着刀刃流下,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这东西能让伤口更快愈合,说不定也能让电流跑得更快。"老人将仙人掌汁滴进盛有毒河水的陶罐,水面立刻泛起细密的泡沫,而插入其中的铜丝,竟冒出了比往常更多的气泡。
一、仙人掌的导电秘密
玛雅人对仙人掌的熟悉,不亚于对玉米的了解。干旱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三十多种仙人掌,有的果实能酿酒,有的汁液能止血,而最粗壮的"巨人掌"里,藏着一种透明的粘液,晒干后会变成类似盐霜的结晶。卡门发现,用这种粘液混合毒河水,电解池里的电弧会变得更明亮,银在铜板上的沉积速度也加快了——后来赵莽才知道,这种粘液含有丰富的钾、钠电解质,导电性比单纯的河水强三倍。
"每片仙人掌都是天然的电池液。"赵莽用秤测量后发现,加入仙人掌汁的电解液,能让电解池的效率再提升15%。更重要的是,仙人掌在丛林里随处可见,无需像提炼盐水那样耗费柴火,玛雅人甚至发明了"仙人掌压榨器":用两块火山岩夹住仙人掌,汁液顺着岩缝流进陶罐,半个时辰就能收集满满一罐电解液。
他们还发现不同仙人掌的妙用:开黄花的"太阳掌"汁液能稳定电压,让电弧保持蓝绿色;带刺的"魔鬼掌"粘液适合低温环境,即使在寒冷的清晨,电解池也能快速启动。卡门带领妇女们建立了"仙人掌苗圃",在山洞里培育这些特殊植株,确保电解池永远有足够的"动力液"。
西班牙巡逻队曾在搜查时踢翻过一个陶罐,里面的仙人掌汁溅在铜器上,竟冒出了细小的火花。他们以为是某种巫术液体,却不知道这正是玛雅人改良电解技术的秘密——用本土植物的力量,弥补原始设备的不足。
二、火山岩的沉淀池
曼科第一次用火山岩做沉淀池时,只是想节省陶罐。波托西周边的火山喷发留下了大量多孔的黑色岩石,他将一块掏空的火山岩放进电解池底部,发现汞液沉入岩孔后,竟像被锁住般不再流动,而银粒则顺着岩石的纹路滑向边缘,与汞彻底分离。
"这石头会选东西。"曼科敲着火山岩,它的孔隙大小刚好能留住汞珠,却让银粒通过。赵莽用放大镜观察后发现,火山岩的微孔结构像无数个微型漏斗,汞的密度大,会沉入孔底;银的密度较小,能顺着缝隙流出。这种天然的分离功能,让沉淀池省去了复杂的过滤装置。
更重要的是火山岩的耐高温性。原始电解池的沉淀池用陶土烧制,往往因电弧产生的高温开裂,而火山岩能承受住三百伏特电压带来的热量,即使电弧直接落在岩石上,也只会留下几个焦黑的斑点。玛雅工匠们将火山岩切割成不同形状:圆形的做沉淀池,扁平的做电极底座,带凹槽的则做电解液导流槽。
他们甚至开发了"多层火山岩过滤法":将三块不同孔隙的火山岩叠放在一起,最上层过滤较大的矿渣,中层分离汞液,下层收集纯银。这种装置不需要任何金属配件,完全用岩石的天然特性完成分离,被赵莽称为"石头做的炼金术士"。
一次,西班牙人突袭了一个电解点,却只找到些散落的火山岩。他们以为是印第安人祭祀用的石头,踢到一边就离开了——谁也想不到,这些不起眼的黑石里,藏着提炼纯银的关键技术。
三、丛林里的移动工厂
玛雅人将电解池改造成了能在丛林中穿梭的"移动工厂"。他们用坚韧的藤条将竹轮、火山岩沉淀池和铜电极捆成一个背架,整个装置重约三十斤,一个壮丁就能背走。遇到河流时,他们把装置拆开,用独木舟运输;进入山地时,又能快速组装,在两刻钟内启动电解。
这种机动性来自对本土资源的极致利用:竹轮的轴用棕榈树芯制成,自带润滑效果;电极的铜丝用树皮包裹,防止雨林的湿气影响导电;甚至连转动竹轮的把手,都用耐磨的猴面包树制成。赵莽曾试着拆解一套移动电解池,发现其中二十多种部件,竟全是波托西丛林里的产物。
他们还发明了"雨林供电法":用四根弹性极好的橡胶树藤蔓拉动竹轮,代替人力转动。藤蔓在风力作用下来回摆动,带动竹轮持续旋转,为电解池提供稳定的动力。这种"风力辅助装置"让原本需要两人操作的电解池,现在一个人就能看管,分离效率虽略有下降,却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在雨季来临时,玛雅人又将电解池搬进了山洞。他们利用洞顶滴落的水珠冷却过热的电极,用岩壁上渗出的矿物水增强电解液导电性。赵莽在日记里惊叹:"他们把丛林的一切都变成了电解池的一部分,树木是支架,岩石是容器,连雨水都成了助力。"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港片综界:开局觉醒双系统 我今来见白玉京 重回80,成功从拒绝入赘开始 武学宗师张三丰 技能全神话?抱歉,我掠夺的! 末日游戏:负状态缠身,我被萌系少女救赎 我的航海 用户34792676的新书 侯府负我?战王偏宠,我血洗侯府 诡笑天师:我在人间抓鬼搞钱 为了活命,处处吻怎么了 苟在宗门当大佬 向哨:万人迷今天也在认真净化 穿回七零绝色炮灰带崽随军 四合院开局强行收了秦京茹 我正在古墓现场直播 家姐无敌老六,我好像不用努力了 末世之龙帝纵横 重生成疯人院的小可怜后,杀疯了 虚界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