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回到明朝当太后笔趣阁 > 210太后的关爱(第2页)

210太后的关爱(第2页)

中原地区的土地清理工作基本完成,扫尾的扔给南京,成国公朱仪已经奉旨坐镇;今年要对边境地区,也就是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进行验收。这些地区民风彪悍,尤其还有少数民族,必须要严防勾结,丝毫不能大意;尤其去年已经有了不安的迹象,是地方拼命按住了,所以今年的京察,也没让他们来。

因此派出了以英国公张懋、定国公徐永宁、安国公世子于冕、武定侯郭昌、泰宁侯陈泾、西宁侯宋让、清平侯吴玺、武平伯陈能、襄城伯李瑾和户部右侍郎丘浚、刑部右侍郎林聪、工部左侍郎赵荣、右都御史钟同、右副都御史余子俊等重臣出京,会同地方共同办理。

去年到安南出使的沐琮接旨直接前往云南,汪舜华其实还真没有过度使用童工的意思,只是想让孩子先去见识一下,知道世道的艰难。

她没有想到,沐琮的天才会超过她的想象。

二月初九,正式命安国公太保谨身殿大学士于谦、太子少傅武英殿大学士李贤主考会试。

新贡院经过赶工,终于在去年腊月底前完工,将预先订购的桌椅家具塞进去,就可以使用了。

——过年前,汪舜华带着于谦等人亲自去看过,于谦等人其实有点不习惯,但汪舜华一下子找到当年的感觉,感动的差点流泪,她甚至坐到案前,做出奋笔疾书的姿态。

众人都笑。

此前顺天府乡试,因为馆舍尚未就绪,汪舜华下令就在顺天府学进行,当然其他不能参加考试的学生就只有暂时回家温习。

今年的会试很顺利,当然监考的考官很多。一万多举子,满满的坐了220多间考室,动用了各部门将近1000位监考官,当然其中有不少是国子监、宗学和军校的人员。

当各考官从于谦手里接过试卷袋,到各考场,随机点选两名考子查验密封情况、签字认可,拆封发放试卷以后,明远楼上的钟声响起,大家开始答题。

以前参加过会试的人在心里感叹一句“现在的条件真是比以前好多了,汪太后是真的爱惜人才。”

当然也有的考生有点小小的不适应。

但是会试毕竟圆满落幕,大家高高兴兴的进考场,轻轻松松的出来——就算劳累,也不是身体上的。

没有人会知道历史上的这一次会试,发生了惊天的悲剧,所以会试发榜后,会有很多没见过的新面孔;当然,因为各种原因,很多人失去了考试的资格,一些人没能登上历史的舞台就匆匆谢幕。

三月初一日,在奉天殿举行举行殿试,200名贡生走进紫禁城,一如制度。

以于谦为首的一批重臣参加读卷。历史上这一科的状元彭教在最后时刻才拿到了会试资格证,心情大打折扣,虽然同样榜上有名,但因为答卷不符合上意,名次不很靠前;探花罗璟则拿到了传胪;榜眼陆釴也位列二甲。

一直待在翰林院和重臣们接触、又曾经到地方调研的李东阳自然近水楼台,蟾宫折桂,他今年才十七岁,是这一科年龄最小的,连续两届状元都是翰林院秀才,不仅翰林们高兴,连汪舜华都觉得脸上有光。

礼部左侍郎倪谦的儿子倪岳顺利摘到了榜眼,湖广华容士子刘大夏摘得探花,汪舜华对他有印象,传统意义上的好官,但是被后代人骂到飞起——传说就是他烧了郑和航海的资料。不管是不是真的,这回他肯定没机会。

刘大夏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年二十八。历史上官至兵部尚书,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

只是十几位踌躇满志的宗室最终颗粒无收,多少有点沮丧:果然泱泱大国,人才济济,还需要好好刻苦努力啊!

循例赏赐了银子,状元带着新进士上表谢恩,诣国子监、文庙行释菜礼;就开始授官,当然是针对一甲进士的,李东阳授翰林院修撰,倪岳、探花刘大夏授编修,参加两朝实录的编撰。

现在事情多,就没让新进士去集贤院进修,吏部和督察院集体谈话以后,三月十五日,在西苑举行赏花会,就让这些新进士到南方地区参加土地清理了。

赏花会上新进士们挥毫泼墨,落笔成文,不仅前辈们叫好,观礼的亲王郡王们想到去年小猫两三只的场景,还是不能不在心里感叹:“果然差距是巨大的,必须发愤图强啊。”

当然,知道新进士尤其是江南地区的进士们心里很有情绪,汪舜华很能理解,刀子砍到谁身上谁知道疼,因此还是开诚布公的谈了一谈。

道理大家都懂,只是心里不痛快。

不过督察院左都御史陆瑜拿出去年查抄盐商和贪官资产明细,又举了几个清官廉洁自守结果老婆孩子挨饿受冻、连后事都办不起的例子,大家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了——毕竟刚刚踏入仕途,没有谁会把自己放到贪官的立场上,而是想着治国平天下——这个比较大,荣妻荫子、光宗耀祖。夙夜在公却只落得潦倒而终,反倒是官商勾结吃香喝辣,是个人都会不平。

户部尚书马昂也挺会来事,又举了百姓困苦的例子,说百姓以前遭受到怎样的盘剥,如今又减轻了多少负担,那些盐商巨富、贪官污吏所聚敛的财富,都是民脂民膏!

当然吏部尚书崔恭还说到了衙役的事:“除了一甲和庶吉士,其他人都是要先到地方任职的。以前地方上能吃皇粮的,就那么几个人,这些人能维持地方的正常运转吗?别做梦!可是县令每年10石,而且米三钞七,等于能拿到手里的也就23石,连自己都吃不饱,怎么养活几百上千号人?还不就是搜刮百姓!如今全国各地的土地清理已经基本结束,有些地方还想靠老黄历过日子,你看老百姓依吗?差点就把县衙掀了!你们想和他们一样吗?”

汪舜华说的语重心长:“我知道你们中有很多人,不愿意、不满意,但那有什么办法,谁不想做好人呢?我想把宗室勋贵士绅商贾都得罪吗?可是总要有人做出牺牲。我的原则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农民,他们已经够苦了,再往他们身上加担子,那就真的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了。让一院子的人哭,总比让一街的人哭、一地的人哭好多了。你们现在是进士,将来会为官作宰,但就算你一身荣耀,你的子孙,难道世世代代都能每个人显达?不可能的,就算太祖皇帝的子孙,前些年偏远宗室饿肚子的都不少;何况别人?你愿意让他们受人盘剥?我相信你们不愿意,也相信你们都有兼济天下的情怀。你们的妻儿老小、子孙后代,可能没有直接从你手里拿到金银财物、高官显爵,但是可以作为普通百姓,享受到时代带来的便利和公平正义。那么,我认为这个官是做得好。我希望也相信,后人记述和评价这段历史,有你们的名字,光辉的名字。”

众人磕头。

汪舜华的思想工作已经游刃有余,自然不会只讲大道理,而是坚持以理服人:“我曾经给朝中的文武官员算人生七笔账,可惜很多人没有听进去,结果自己折了进去。今儿我就只跟你们算经济账,看看到底划不划算。就算你三十岁入仕,七十岁致仕,俸禄按照正四品来算,每年大概三百石,朝廷直接要给你一万二千石。多吗?”

“接着再往下算,就算你之前在科场屡战屡败,没有享受到免税的待遇。考中进士以后,朝廷免你十五顷的田赋,每顷折银八两,但你自己可以多收一倍的租子,也就是每年你可以拿到220两银子。四十年该多少?我替你们算了,九千六百两。还会觉得少吗?”

“如果你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死后朝廷追赠了谥号,那么你的子孙都可以免这十五顷田赋,与国同休,这又该是多少?”

“好好算算吧,光是朝廷直接给你的,差不多三万石,如今每亩地的产出才多少,最富饶的江南,亩均不过三石。按照一家十亩地计算,你一辈子挣了农夫一家一千年才能挣到的财富。百姓奉养你们、朝廷培养你们不容易啊。国不负你,民不负你,何忍负之?”

她挤出一个冷笑:“都说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本的生意没人做。把这笔账算清楚了,就知道该怎么办了。不说身前身后名,为了几十几百几千银子,丢了三万石,还要送上身家性命,何苦呢?”

“我是不喜欢杀人的,也不喜欢用今年摘了多少乌纱帽收割了多少人头来体现反腐的成绩和决心,毕竟培养一个官员,朝廷的花费比你们体重还重的黄金;这一刀下去,什么也没了,我能落着什么好?但是如果有人想要送人头,我会照单全收。”

话说到这里,即便春暖花开,所有人都觉得冷汗直冒。

新进士们收拾行囊,奔赴各自的战场了,朝臣们也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在末世种田的日子  我在古代做皇帝  穿成f4后我成了万人迷  是时候退隐了[穿书]  山海有归处  渣过我的人都哭着跪着求原谅  超能力者的一小时人生  重生成帝王掌中娇  我被影后教做人  原来是想谈恋爱  重生你不配[快穿]  我渣过的对象都偏执了[快穿]  你又在乱来[电竞]  穿成女主头号情敌后  和我做朋友的女主都变了[快穿]  女朋友每天都要人哄  搞友情不香吗  清白之年  听说小师叔曾是师祖的情劫  没人知道我是神仙下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