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舜华不敢说,皇帝冷落皇后,其中到底有几分是因为自己。
如果皇后有儿子,她大可不必担心。“嫡长子”这三个字,在太平时代足以压死一切野心家。
但她知道,皇后是有忧虑的。因为太祖的那道“必须立嫡”的法令,如果没有嫡子怎么办?那就把庶子变成嫡子!
于皇后没有生儿子,杜婕妤却生下了长子。
——不是没有先例,皇帝的祖父宣宗皇帝就因为胡皇后没有生育,因此废后;如今,皇帝会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汪舜华亲了亲公主,把她交还给保姆,挥手让众人都退下了,拉着皇后,叹了口气:“已经入夏了,过了节就要移居西苑。我忙,不能经常来看你和豆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照顾孩子。”
皇后谢过。
汪舜华拍了拍她的手:“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你只要记住一点,你不仅是安国公的孙女,也是大明的皇后。只要你自己不犯错,就没人能越得过你去。”
皇后感激:“谢母后关怀,妾身明白。只是妾身愚钝,不能为太后圣上分忧。”
怎么分忧呢?现在说什么皇帝能听进去?不仅听不进去,恐怕更加认为皇后是太后一伙的,厌恶这个女人。
汪舜华叹气:“你放心,你不是胡善祥,皇帝也不是宣宗皇帝。”
皇后称谢。
皇后有没有放下忧虑,汪舜华并不知道,但她自己也不能完全放下忧虑:她在一日,皇后自可安然无虞;但如果她还政甚至撒手而去,皇帝还会善待皇后吗?如果于皇后被废,她有什么脸面去见为国呕心沥血的于谦?有什么脸面去见心心念念这门婚事的景帝?
汪舜华决定找皇帝谈谈,谈谈她的想法,谈谈她的苦衷,即便皇帝还是不能理解她,至少不至于闹到不可收拾。
此时的皇帝正在东宫。
东宫景色优美,林木参天,皇帝很喜欢,大婚后常住在那里,毕竟他不可能每天打猎。
汪舜华知道这背后有个不能说的秘密:东宫,是皇太子居住的地方。皇帝屈尊住在那里,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他名为皇帝,其实如同太子,地位尊崇但并不稳固。
他也确实达到了目的,这一年来已经有多少中央的地方的高级的低级的官员纷纷上书,要求还政皇帝;随着孔镛等人被发配远地,朝臣这才稍微消停了一些。
如果换做别人,表面顺从母亲的意旨,同时借着料理刑部的机会施恩,鼓动群臣继续上言;而不是直接撂担子,甚至借着办事敲打朝廷的大臣,人家现在还没有受你的恩惠,何况还可以选择,被这么一棒子打下去,发现你比你妈还心狠,可不就索性讨好太后!
但也应该庆幸,皇帝没有直接倒向保守派,否则他们会更加肆无忌惮的搬出祖制要求皇帝亲政;而革新派为了将来,也势必会要求自己决断,届时自己恐怕就不能做母亲了。
看来这么些年的帝王教育是有成果的。皇帝很清楚历代帝王和太子因为政见不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所以在羽翼丰满之前,不会轻易表态;但他的真实想法,自己也很难真正明白。
汪舜华的心里有点涩,但不得不承认:可能在所有人心里,无理的是她,抢了属于皇帝的权力。
汪舜华没有来过东宫。
她去拜访太上皇和钱皇后的时候,他们已经移居南宫了。
然而汪舜华不会忘记,25年前,她曾经在这里借助上天放了一把火,这把火,摧毁了隐帝作为天子的权威,也成为她的隐痛。
原来她和那些曾经她憎恶的人也没有什么区别。
但她不后悔,因为没有选择。
正如今天不管皇帝如何怨怼,百官如何反对,她仍然坚持不肯还政一样。
没有选择。
东宫很美,不仅恢复了永乐年间的景致,还添置了不少景致。
先帝对这个哥哥,到底是有感情的。
好在这一回,他有底气,用理智战胜感情。
皇帝正带齐亲王、德亲王听神父海尔普斯讲解《圣经》。
“皇帝很聪明”,这几乎是所有詹事府官员跟汪舜华汇报皇帝情况最常用的话。
汪舜华知道,这话并不全是恭维或者暗示,而是事实。
皇帝自幼师从名师,勤奋攻读,不仅熟谙儒家经典,也颇通历朝典故;不仅如此,他精通音律,尤其擅长琵琶;行书行云流水,楷书雍容典雅,工于绘画,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各有特色,颇见功力;此外,还博览群书,自象纬、律历、音韵、险塞、财赋、军政,以至岐黄、释老之书,无所不究。御前论事,问起他的看法,往往旁征博引,把一些老臣说的无话可说,甚至精通梵语、谚文。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渣过我的人都哭着跪着求原谅 搞友情不香吗 超能力者的一小时人生 我渣过的对象都偏执了[快穿] 你又在乱来[电竞] 原来是想谈恋爱 我被影后教做人 重生你不配[快穿] 和我做朋友的女主都变了[快穿] 穿成f4后我成了万人迷 没人知道我是神仙下凡 女朋友每天都要人哄 重生成帝王掌中娇 穿成女主头号情敌后 山海有归处 我在末世种田的日子 是时候退隐了[穿书] 我在古代做皇帝 听说小师叔曾是师祖的情劫 清白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