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大明锦衣卫陆寒江 > 018(第6页)

018(第6页)

赵莽在波托西的第五个雨季,站在山顶看着银灰色的毒河像条受伤的蛇,蜿蜒着向太平洋爬去。他手里攥着一张玛雅祭司绘制的河道图,上面用红点标出了二十个关键河湾——按照玛雅的20进制,这些河湾将河流分成二十段,每段都对应着一个需要净化的区域。当他把改良后的电解池图纸铺在图上时,卡门突然明白了他的计划:"用我们的计数法,打一场解毒的仗。"

一、二十组电解池的布阵

曼科带着族人在黎明前的薄雾里搬运电解池部件。改良后的装置比之前更轻便:竹轮换成了空心的芦苇杆,火山岩沉淀池被切割成半月形,正好能卡在河湾的岩石间。二十组电解池按照玛雅20进制的"点线计数法"排列——第一个河湾放1组,第二个放2组,直到第二十个河湾放20组,形成一个逐渐增强的净化阵列。

"每组负责一段河道,像祭司划分的祈福区。"卡门用红绳在河岸标记位置,红绳的长度严格按照玛雅的"步测单位":每段河道长20步,宽5步,刚好是一组电解池的净化范围。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河面上时,二十组电解池的铜电极同时插入水中,竹轮转动的吱呀声在山谷里连成一片,像无数只蝉在齐声鸣叫。

赵莽调试着每组电解池的电压。改良后的装置能稳定输出300伏特电流,仙人掌汁电解液让银的分离速度比之前快了三成。他在每组电解池旁立了块木牌,上面用玛雅数字写着"今日任务":第一组5斤,第二组10斤...第二十组100斤,总和正好是200斤——这个数字远超西班牙人每日153斤的汞排放量。

最精妙的是阵列的联动设计。当一组电解池完成当日任务,旁边的竹筒会自动倾倒仙人掌汁,通知下一组增加工作量。这种按照20进制递增的协作方式,让整个阵列像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能根据河水的汞浓度自动调节净化强度。"就像玛雅历法,二十天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赵莽拍着曼科的肩膀说,看着银灰色的河水在电解池阵列中逐渐变清。

西班牙巡逻队起初以为是印第安人在举行祭祀。那些在河湾里转动的竹轮和闪烁的蓝光,确实像某种神秘仪式。直到一周后,他们发现下游的河水不再泛着银光,才意识到不对劲——汞齐块在河床上堆积的速度明显变慢,有些河段甚至露出了原本的青黑色河床。

二、每组一段的净化战

第三组电解池的守护者是卡门的弟弟,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他负责的河段布满暗礁,是汞齐颗粒最容易沉积的地方。他发明了"岩缝电解法":把铜电极插进岩石缝隙,让电流顺着水流渗透,连藏在石洞里的汞齐块都能被分解。一天下来,他的火山岩沉淀池中能收集到半斤纯银,而汞液则被密封在掏空的树干里。

"这段河以前吃了三个人。"少年指着一块被银膜覆盖的礁石,"现在它每天吐出来的银,够我们换两袋玉米。"他手腕上戴着用回收银打造的手镯,那是赵莽用第一组电解池炼出的银料做的——手镯内侧刻着"3",代表他守护的河段编号。

每组电解池都有自己的秘密武器。负责第十组的曼科,在河道中央搭了个竹台,把电解池架在水面上,让电流能覆盖更宽的水域;第十五组的守护者是个老妇人,她把电解池藏在水车下面,利用水力带动竹轮,省去了人力;而第二十组的位置最靠近西班牙人的作坊,他们的电解池伪装成洗衣台,铜电极藏在木盆的夹层里,蓝绿色的电弧在泡沫中闪烁,像洗衣时泛起的皂花。

赵莽每天都会沿着河道巡查,用六分仪测量各组的净化范围。他发现每组电解池的作用不仅是分离汞银,更在河床上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被分解的汞液沉入火山岩沉淀池,而纯净的银则被回收,不再随河水向下游扩散。三个月后,他绘制的"净化图谱"上,二十个绿色的净化区已经连成一片,像给毒河披上了一件翡翠铠甲。

一个被俘虏的印第安工匠告诉西班牙监工:"河水在自己洗银子。"他描述着那些在水中游走的银线和沉淀的汞珠,却被当成疯话。直到监工亲自去查看,才看见令人震惊的一幕:银灰色的河水流入第三组电解池的河段后,竟变成了半透明的青灰色,岸边的芦苇抽出了新芽——这是三年来从未有过的景象。

三、200斤的解毒力

赵莽在阵列中心的山洞里设置了"总计数石"。每天黄昏,各组守护者都会带着当天的银料和汞液来这里称量,将数字刻在石上。当最后一组的数字刻完,总和往往超过200斤,有时甚至能达到210斤。

"200斤是道坎。"赵莽用木炭在石壁上画着两条线:一条代表殖民者的日排放量(153斤),一条代表电解池阵列的日处理量(200斤)。两条线在第三周交叉,之后处理量线一路上升,把排放量线远远甩在下面。"从这天起,毒河开始变清,而不是越来越毒。"他在交叉点旁画了个向上的箭头,那是玛雅符号中的"新生"。

200斤的处理力意味着什么?赵莽给玛雅人算了笔账:按照这个速度,一个月能回收6000斤汞,相当于西班牙人两个月的排放量;三个月就能让下游的河水汞浓度降到安全值的十分之一,鱼虾可以重新存活;一年后,毒河或许能变回原来的样子,灌溉过的土地能再种玉米。

但回收的汞液成了新的难题。赵莽试过用黏土密封,用火山灰掩埋,都不能完全阻止汞蒸气泄漏。最后,他想起《天工开物》中"汞入朱砂"的记载,指导玛雅人将汞液与硫磺混合,制成红色的硫化汞(朱砂)——这种物质毒性远低于汞,还能作为颜料使用。那些原本要流入大洋的汞,最终变成了玛雅壁画上的红色颜料,画在山洞的岩壁上,讲述着解毒之战的故事。

西班牙人开始恐慌。他们加派了三倍人手往河里倾倒汞齐,试图压过电解池阵列的净化力。但200斤的日处理量像一道坚不可摧的堤坝,无论上游冲下来多少汞齐,都会被二十组电解池分解、回收。有个监工在日记里绝望地写道:"那些印第安人的装置像饥饿的嘴,我们倒多少,他们吃多少,河水反而一天比一天清。"

四、二十进制的胜利

雨季结束时,赵莽组织了一场"河道行走"。从第一组电解池到第二十组,二十里长的河道上,玛雅人排着队蹚水而过。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好几年没敢触碰河水,当脚踩在逐渐变清的河水里,看着脚底没有冒出红疹时,不少人哭了起来——那些曾经让他们溃烂的毒河,现在能承载他们的脚步了。

行走队伍的排列方式暗藏深意:二十个部落,每个部落负责一段河道,人数按照20进制递增,与电解池阵列遥相呼应。最前面的是个七岁的孩子,他捧着第一组电解池炼出的银块;最后面的是曼科,他背着第二十组收集的朱砂颜料。这既是对电解阵的致敬,也是对玛雅计数法的肯定——用殖民者最鄙视的"蛮族数字",打赢了一场解毒的仗。

赵莽在离开波托西前,对电解池阵列做了最后一次检修。他把二十组装置的维护方法刻在二十块木板上,每块木板对应一组电解池。木板的背面,他用大明的隶书写道:"每组一段,积少成多;二十为进制,江河可复清。"

他不知道自己能否看到毒河彻底变清的那天,但他相信二十组电解池会继续转动下去。那些在竹轮吱呀声中成长的玛雅少年,已经学会了用电流计算净化量,用20进制规划河道分段——他们才是真正的解毒者,带着两种文明的智慧,在银灰色的河水上,画出了一道逆流而上的希望。

许多年后,当旅行家来到波托西,会看到一条清澈的河流穿谷而过,河湾里还留着一些锈蚀的铜电极和竹轮残骸。当地的印第安人会告诉他们:曾经有位来自东方的医者,带着二十组会发光的装置,教会他们用自己的计数法,把毒河变成了银河——不是银灰色的毒河,而是能流出干净银子的希望之河。而那些按照20进制排列的电解池地基,至今还在河床下沉睡,像一串沉默的数字,见证着那场用智慧对抗贪婪的胜利。

氯气的意外馈赠:从治污到防疫的玛雅智慧

赵莽在检查第五组电解池时,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气味。那味道像浓盐酸泼在火炭上,呛得人睁不开眼,连河面上的银灰色雾气都被冲散了。他循着气味找去,发现是铜电极附近的水面在冒泡,气泡破裂时就会释放出这种气体。当他用沾了石灰水的麻布捂住口鼻,麻布竟渐渐变白——这个发现让他猛地想起《天工开物》里的记载:"电解盐水得浊气,能蚀布帛,遇石灰则定。"

一、呛人的副产物

卡门的妹妹第一次接触这种气体时,差点晕过去。她在给电解池添加仙人掌汁时,没戴防护面具,吸入气体后剧烈咳嗽,眼泪直流。更奇怪的是,她围裙上溅到的电解液痕迹,在接触气体后变成了白色,像被月光漂白过。"这是毒河的报复。"部落里的老人吓得要拆电解池,"连空气都被污染了。"

赵莽却看出了门道。他收集了一瓶气体,将一块染了猪血的麻布放进去,片刻后,血色竟完全褪去,麻布变得雪白。"不是毒气,是能吃颜色的气。"他用陶罐做了个实验:将氯气通入石灰水,溶液立刻变得浑浊,静置后沉淀出白色粉末,而刺鼻的气味消失了。

这种气体正是电解汞齐时的副产物——氯气。当电流分解汞齐中的氯化物时,就会释放出这种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它对人体有害,却能杀死细菌和病毒。赵莽想起波托西频发的瘟疫,那些因汞中毒而免疫力下降的印第安人,往往一场风寒就会夺走性命。"或许能变害为利。"他指着白色粉末,"这东西能消毒。"

玛雅人起初不敢用。赵莽亲自示范:用浸过石灰-氯气溶液的麻布擦拭溃烂的伤口,三天后,伤口的流脓竟明显减少;用这种溶液喷洒猪圈,原本肆虐的痢疾也得到了控制。"这是电解池送给我们的药。"他把白色粉末装在陶罐里,贴上玛雅的太阳符号,"就像毒河能产银,毒气也能变成药。"

二、湿麻布与石灰的魔法

曼科的部落发明了收集氯气的方法。他们在电解池上方搭起竹架,挂上浸过水的麻布,让氯气先被水吸收,再将吸饱气体的麻布浸入石灰水——这样既能降低氯气的毒性,又能提高与石灰的反应效率。白色的漂白粉在陶罐里越积越多,像冬天的雪。

"湿麻布是筛子,石灰是罐子。"赵莽解释这种方法的原理,"先让氯气变弱,再把它关起来。"玛雅人则用更形象的说法:"麻布喝饱了毒气,再让石灰把毒气变成白色的石头。"

他们改进了工艺:用多层麻布过滤氯气,每层麻布间隔三寸,确保气体被充分吸收;石灰水则用火山灰调制,浓度比普通石灰水高三成,能吸收更多氯气。一个月下来,二十组电解池的副产物,竟产出了五十斤漂白粉,足够消毒三个村落。

最关键的是储存方法。玛雅人发现,将漂白粉密封在涂了松脂的陶罐里,能保存三个月不变质。他们在陶罐上刻上生产日期和浓度标记,用玛雅数字标注"消毒范围":一罐粉能消毒十间茅屋,或一口水井,或二十张病床。

西班牙人曾缴获过一罐漂白粉,以为是印第安人的某种颜料。当他们用它来粉刷教堂的墙壁,发现墙面白得刺眼,且很久都不长霉时,才意识到这东西的价值。但他们始终没弄明白,这种"白色粉末"是如何从毒河的电解池里产生的——就像他们不懂印第安人为何能在毒河里炼出纯银。

三、从治污到防疫的链条

第一个用漂白粉消毒的是曼科所在的村落。他们用过滤后的石灰-氯气溶液喷洒房屋,擦拭器具,连村口的饮水井都定期投放少量漂白粉。一个月后,村里的溃烂病例减少了七成,原本因瘟疫空着的茅屋,又住进了从下游迁来的人。

"电解池分银子和汞,漂白粉分干净和肮脏。"卡门画了一幅"治污-防疫"图:上游的电解池阵列净化河水(治污),产生的氯气制成漂白粉(转化),漂白粉消毒村落(防疫),健康的人又能参与维护电解池(循环)。这根链条像河水流淌般自然,每个环节都相互支撑。

赵莽完善了这个机制:每天从电解池收集的氯气,优先供应给离毒河最近的村落;消毒后的村落负责看守下游的电解池;而电解池回收的银,一部分用来换取石灰等原料,确保漂白粉的生产不会中断。"就像玛雅历法中的轮回,"他说,"治污产生防疫的药,防疫保障治污的人。"

一个寒冷的清晨,西班牙人的矿区爆发了痢疾,而相邻的玛雅村落却安然无恙。殖民者不得不派人来求药,卡门提出用五十斤玉米换一罐漂白粉。当那些白皮肤的人看着印第安人用他们鄙视的"蛮族方法"控制了瘟疫,眼神里第一次有了敬畏。

"他们怕我们的漂白粉,比怕我们的银还甚。"曼科笑着说。他把换来的玉米分给参与消毒的村民,"毒河让我们受苦,也让我们找到解药。"

四、意外收获的文明

漂白粉的发明,让玛雅人对"副产物"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开始研究电解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物质:发现电极上凝结的黑色粉末能做颜料,分解汞齐时产生的蒸汽冷却后能制成密封用的胶状物。这些意外收获,像电解池里的银粒,在不经意间沉淀下来。

赵莽在离开前,将漂白粉的制作方法刻在了"防疫石板"上。石板的一面是工艺步骤:"电解得气→湿布吸收→石灰反应→密封保存";另一面是玛雅人的消毒仪式:在月圆之夜用漂白粉溶液洒向四方,嘴里念着"驱污咒"。这既是技术的记录,也是文化的融合。

许多年后,当波托西的毒河早已变回清澈的溪流,人们在山洞里发现了那些装漂白粉的陶罐。陶罐内壁的白色粉末虽已氧化,但依然能检测出氯的残留。而石壁上的"治污-防疫"图,清晰地展示了玛雅人如何将电解池的副产物,转化为守护家园的武器。

当地的印第安人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传统:在净化水源时,会往水里撒一点石灰,同时转动一个小小的竹轮——那是简化版的电解池模型。他们说,这是为了感谢那位来自东方的医者,和那些既能炼出银子,又能变出"白色药粉"的神奇装置。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重回80,成功从拒绝入赘开始  我的航海  港片综界:开局觉醒双系统  虚界觉醒  家姐无敌老六,我好像不用努力了  重生成疯人院的小可怜后,杀疯了  穿回七零绝色炮灰带崽随军  为了活命,处处吻怎么了  我今来见白玉京  侯府负我?战王偏宠,我血洗侯府  向哨:万人迷今天也在认真净化  技能全神话?抱歉,我掠夺的!  用户34792676的新书  末日游戏:负状态缠身,我被萌系少女救赎  苟在宗门当大佬  末世之龙帝纵横  我正在古墓现场直播  武学宗师张三丰  诡笑天师:我在人间抓鬼搞钱  四合院开局强行收了秦京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