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艰难的启程与沿途见闻(629年-630年)
偷渡玉门关
629年,玄奘离开长安,开始了他的西行之旅。他首先要面对的是偷渡玉门关的难关。玉门关是唐朝的边关要塞,守卫森严。玄奘混杂在商队中,试图蒙混过关,但还是被守将发现了。在守将的盘问下,玄奘坦诚了自己的西行目的,但守将坚决不允许他出关。玄奘只好等待时机,继续寻找机会偷渡。
经过一番周折,玄奘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趁着夜晚守卫松懈的时候,偷偷溜出了玉门关。他一个人在沙漠中前行,没有向导,没有水源,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沙漠生死劫
在穿越沙漠的过程中,玄奘遭遇了生死考验。茫茫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只有漫天的黄沙和炽热的阳光。玄奘的水袋在途中丢失,他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他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毅力,四日五夜滴水未进,但始终没有放弃。最终,他遇到了一片绿洲,才得以解渴,继续前行。
高昌奇缘
玄奘离开沙漠后,来到了高昌国。高昌国国王麴文泰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对玄奘十分敬重,热情地款待了他。麴文泰希望玄奘能够留在高昌国,为当地的佛教徒讲经说法。但玄奘拒绝了他的邀请,表示自己要前往印度求取真经。
麴文泰被玄奘的坚定信仰所打动,他与玄奘结拜为兄弟,并赠送了大量的财物和随从,帮助玄奘继续西行。他还与突厥叶护可汗结盟,为玄奘颁发通关文牒,使得玄奘在西行的道路上能够顺利通行。玄奘在高昌国的经历,不仅得到了物质上的帮助,还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2)印度佛教圣地的求索(630年-643年)
那烂陀寺求学
630年,玄奘终于抵达了印度。他首先来到了那烂陀寺,这是当时印度佛教的中心,也是佛教最高学府。玄奘在这里师从戒贤法师,研习《瑜伽师地论》《俱舍论》等佛教经典。
在那烂陀寺,玄奘刻苦学习,废寝忘食。他与寺中的高僧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参与辩经大会。辩经是佛教的一种传统学术活动,通过辩论来检验和提高修行者的智慧和学识。玄奘在辩经大会上表现出色,以《破恶见论》折服外道,名震五印。
在那烂陀寺的学习生涯,使玄奘深入掌握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和哲学思想。他不仅学习了印度佛教各派的理论,还学习了印度的哲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他的译经事业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亚文化巡礼
638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开始南亚文化巡礼。他先后参访了菩提伽耶(佛陀悟道之地)、鹿野苑(初转法轮处)、拘尸那迦(涅盘地)等地,这些地方都是佛教的圣地,承载着佛教的历史和文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巡礼过程中,玄奘学习了梵文与巴利文,收集了《瑜伽师地论》梵文原典与《阿含经》未译经文。他还与当地的僧人和学者进行交流,了解佛教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和传播情况。通过这次文化巡礼,玄奘不仅加深了对佛教的理解和认识,还收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为他的译经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东归与《大唐西域记》的诞生(643年-645年)
惊险返程
643年,玄奘决定东归回国。他取道帕米尔高原,踏上归程。帕米尔高原地势险要,气候恶劣,是西行求法的最后一道难关。玄奘和他的随从们历经艰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地穿越了帕米尔高原。
在归程中,玄奘还携带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赠予的佛牙舍利及大量贝叶经。这些珍贵的佛物和经典的回归,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文献整理
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他受到了唐太宗的隆重欢迎。随后,他开始口述《大唐西域记》,详述138国地理、风俗、宗教等情况。《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在印度和南亚地区的见闻录,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史地着作,也是一部珍贵的文化史资料。
《大唐西域记》对研究古代印度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为后人了解古代印度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四、译经事业与思想贡献(645年-664年)
(1)官方支持下的译经盛世(645年-663年)
译场组织
唐太宗对玄奘的译经事业高度重视,敕令在长安弘福寺建译场。译场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由玄奘任译主,集结了118名高僧分职协作。译场设有译主、证义、缀文、笔受、书手等职位,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译经工作。
玄奘在译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他不仅亲自翻译佛经,还对译文进行审核和校对,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他注重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开创了“五不翻”原则,即对一些特殊的佛教术语和名词,不进行翻译,而是直接音译,以保留其原有的含义和神秘性。
核心译作
玄奘在那烂陀寺求学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佛学知识和翻译经验。回国后,他开始大规模地组织译经工作,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其中,核心译作包括《瑜伽师地论》百卷、《大般若经》六百卷、《成唯识论》十卷等。
《瑜伽师地论》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经典,系统阐述了佛教的唯识学说。玄奘的翻译使这部经典得以完整地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般若经》是佛教般若学派的核心经典,主要论述了佛教的空性思想。玄奘的翻译准确地传达了原典的精神,为中国佛教的义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成唯识论》是玄奘根据印度护法等十大论师的注释,综合而成的佛教哲学着作,系统阐述了唯识学派的认识论和宇宙观。玄奘的翻译为唯识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翻译革新
玄奘在译经过程中,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他打破传统翻译的束缚,开创了“五不翻”原则,即对一些特殊的佛教术语和名词,不进行翻译,而是直接音译,以保留其原有的含义和神秘性。此外,他还在译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了音译、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他的翻译工作提高了佛经翻译的质量和水平,使得佛教经典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其教义和思想。他的翻译方法和原则也成为了后世译经的典范,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思想激荡与宗派影响
唯识宗创立
玄奘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对《成唯识论》的精通,创立了中国佛教的唯识宗。唯识宗以“万法唯识”为核心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识”所变现出来的,强调人类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草莓味的青春期 卷入异世界的少女 搞笑奇谈奇谈搞笑 穿越农女种地忙 荣耀之巅:女神夺冠之路 莲花楼,靠现代医术解了碧茶之毒 末日废土:我能穿越诸天世界 全球灾害:一家四口无敌了! 上辈子苦够了,打死她都不嫁了 荒神帝 被退亲?我躺平?抓鬼降妖样样行 女大特种兵,勇闯无限流游戏 快穿异世界还愿 炼世苍穹 海贼王:颤抖于咆哮吧! 冷面军官,念念不忘的小丫头 怎么都是冲师逆徒? 火影:别浪,迟早让忍界为我起舞 情海沉浮 她一吻!他红温!京圈太子变翘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