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祭司在分装时吟诵的"量子祷文"(实为能量频率口诀)意外提升了稳定性。祷文的音节频率恰好稳定在142.1赫兹,声波的机械振动与银液的量子振动形成共振,让纠缠态的保存时间延长了10%——这种"声学稳定"现象虽未被完全理解,但证明传统仪式中可能蕴含着未被认知的物理规律,就像诵经的特定节奏能让人平静,某些声音频率也能稳定量子态。
二、银钞同盟的13个核心据点分布
"银钞同盟"的13个中继据点是"地理-文明-资源"三重选择的结果。每个据点都满足三个条件:
-银矿资源:附近有活跃银矿(如中国景德镇附近的德兴银矿、秘鲁库斯科的波托西银矿),能提供激活银液的能量;
-文明枢纽:属于玛雅、中华、印加等主要文明圈,具备解读双文明符号的能力;
-地理分散:据点间的直线距离均超过1000公里,避免区域性灾难(如地震、战争)导致多站同时失效。
这种分布既确保通信网络的冗余性,又覆盖当时人类文明的主要区域,体现"全球协作"的通信战略,就像现代通信卫星的全球覆盖,13个中继站也通过地理分散实现星际信号的全球接力。
各据点的"功能分工"根据文明特色设计:
-中国景德镇:负责信号解码与记录,利用瓷器工艺制作"银液信号存储盘"(在瓷盘釉面绘制脉冲图案),保存时间可达千年;
-玛雅尤卡坦半岛:擅长信号激活,祭司能通过星象变化精准判断激活银液的最佳时机(与十六星连珠的角度吻合);
-秘鲁库斯科:专注多站协同,印加工匠发明的"绳结信号系统"(记录各站的激活时间)能协调13个据点的通信节奏;
-其他据点:承担本地能量供给与安全防护,如欧洲的据点利用水力发电提供稳定能量,非洲的据点用部落守卫保护水晶容器。
这种分工让每个据点都能发挥独特优势,整体通信效率提升3倍,就像不同器官在人体中各司其职,13个中继站也通过功能分化形成高效的通信系统。
据点的"隐蔽性设计"保障长期安全。所有中继站都隐藏在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建筑中:
-中国据点藏于景德镇官窑的"龙窑"夹层,银液容器被伪装成青花瓷的釉料罐;
-玛雅据点藏于羽蛇神庙的附属金字塔底层,与祭祀用品一同存放;
-欧洲据点藏于修道院的图书馆密室,伪装成中世纪的炼金术容器。
这种"文化伪装"比单纯的物理防御更有效——当银液容器融入当地的文化器物,即使被偶然发现,也会被误认为普通的宗教或工艺用品,而非星际通信设备,就像古代的秘密文件会用诗歌隐喻传递,中继站也用文化符号掩盖其真实功能。
银钞同盟的"通信协议"确保协作有序。协议规定:
-每日激活时间为当地的"星门时刻"(即星门首次启动的对应时辰);
-单站每月最多激活3次,避免过度消耗银液的纠缠态;
-发现异常信号(如非142.1赫兹的脉冲)需立即通过"银钞密信"(印有银液图案的特殊纸张)通知其他据点。
这种协议让分散的据点形成有机整体,既保持自主性,又能协同应对问题,就像古代的城邦联盟通过盟约维持秩序,13个中继站也通过通信协议实现跨文明协作。
三、银钞同盟的跨文明组织架构
"银钞同盟"的名称源于其核心纽带——"银液通信"与"跨文明货币"的结合。同盟发行的"银钞"(一种印有双文明符号的银质代币)既是各据点间的交易媒介(可兑换银矿资源),又是通信密钥(钞面图案隐含142.1赫兹的频率信息)。这种"经济+通信"的双重纽带让同盟的凝聚力远超普通组织,就像货币与语言共同维系着人类社会,银钞与量子通信也共同维系着中继站网络。
同盟的"三层决策体系"平衡效率与多元:
-核心理事会:由赵莽、玛雅大祭司、印加银矿主等13人组成,每人代表一个据点,重大决策需全体同意(如更改通信频率);
-技术委员会:由各据点的工匠与学者组成,负责解决具体通信技术问题(如银液激活效率提升),决策采用"多数通过制";
-执行小组:每个据点内部的操作团队,负责日常激活与信号记录,遵循上层决策。
这种架构既保证核心决策的共识性(避免单一文明主导),又确保技术问题的高效解决,体现"多元一体"的组织智慧,就像现代国际组织的决策机制,同盟也通过分层设计协调不同文明背景的成员。
同盟的"信息传递网络"结合传统与创新。各据点间的日常联络通过三种方式:
-银钞密信:用于传递关键信息,信纸含纳米银颗粒,可通过特殊药水显影(避免被截获);
-信使接力:训练能理解双文明符号的专业信使,携带加密信息在据点间穿梭,单程需142天(与星门周期呼应);
-信号协同:紧急情况下,各据点通过同步激活银液产生的"能量脉冲"传递简单指令(如三短一长代表"安全")。
这种多层次通信确保信息在不同条件下都能传递,就像古代的烽火台与驿站结合,同盟也用能量信号与实体信使构建起跨大陆的信息网络。
同盟成员的"跨文明培训"确保技术传承。新成员需掌握三项技能:
-识别玛雅20进制与汉字的通信符号;
-操作本地的能量激活装置(如中国的水力发电机、玛雅的人力踏车);
-背诵"量子口诀"(记录银液激活的关键参数,如"1421,银液醒;16分,信号行")。
培训采用"师徒制",由老成员一对一传授,确保技能不被文字记录泄露,这种传承方式虽慢,但能在动荡年代(如战争、灾害)中保持技术的连续性,就像古代工匠的技艺通过师徒相传延续,同盟的通信技术也通过人际传承避免中断。
四、中继站的首次协同通信
13个中继站的首次协同通信选择在星门关闭后的第142天(遵循银液纠缠态的周期规律)。各据点按协议在当地"星门时刻"激活银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预热阶段(10分钟):输入0.1兆瓦的142.1赫兹能量,银液表面泛起涟漪,容器壁的水晶开始发出蓝光——这是纠缠态被唤醒的标志,就像运动员赛前热身,预热能让银液从休眠状态平稳过渡到激活状态,减少量子态的突然变化导致的信号失真。
发送阶段(1分钟):同步发送"双文明问候"信号——玛雅据点发送"欢迎应答的感谢符号"(在原"欢迎"符号旁加三点表示感谢),中国据点发送汉字"谢",其他据点发送本地文明的感谢符号(如印加的"结绳谢意")。信号的脉冲间隔统一为142.1毫秒,确保接收方能识别这是来自地球的协同信号。
冷却阶段(10分钟):逐渐降低能量输入,让银液的纠缠态缓慢回落至休眠状态——这个过程若过快(如突然断电),会导致30%的纠缠态永久损失,就像沸水需要慢慢冷却才不会炸裂容器,银液也需要渐进式冷却保护量子结构。
首次通信的"信号反馈"在3天后被检测到。秘鲁库斯科的中继站报告,银液在休眠状态下出现微弱的142.1赫兹共振,解码后发现是半人马座回应的"确认符号"(玛雅"欢迎"符号与汉字"知"的组合)——这个反馈证明,分散的中继站确实能维持与半人马座的量子连接,分布式网络的设计取得成功。
通信过程中"多站协同"的优势显现。单站发送的信号在检测时强度较弱(仅0.01兆瓦),而13站协同发送的信号强度达0.1兆瓦(接近单站激活的峰值),且信号持续时间从16秒延长至1分钟——这种"1+1>2"的协同效应,证明分散的中继站比单一的星门更适合长期通信,就像合唱比独唱更具穿透力,多站协同也让地球的声音能更清晰地传向宇宙。
不同据点的"信号差异"提供新研究方向。数据分析发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今来见白玉京 武学宗师张三丰 向哨:万人迷今天也在认真净化 诡笑天师:我在人间抓鬼搞钱 穿回七零绝色炮灰带崽随军 侯府负我?战王偏宠,我血洗侯府 港片综界:开局觉醒双系统 技能全神话?抱歉,我掠夺的! 重回80,成功从拒绝入赘开始 末日游戏:负状态缠身,我被萌系少女救赎 为了活命,处处吻怎么了 重生成疯人院的小可怜后,杀疯了 四合院开局强行收了秦京茹 末世之龙帝纵横 我正在古墓现场直播 我的航海 用户34792676的新书 苟在宗门当大佬 家姐无敌老六,我好像不用努力了 虚界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