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两步,三步……大殿之内,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曹植身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曹丕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群臣亦是屏息凝神,各怀“意”思。
当曹植迈出第七步,停住身形的那一刹那,他眼中陡然爆发出璀璨的神采,那股被压抑许久的“文气”仿佛冲破了禁锢,沛然勃发!他朗声吟道: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诗句虽朴素,却字字凝练,意境深远。既准确描绘了画中情景,又巧妙避开了所有禁用之字,更在最后一句“盛气不泄毕”中,隐隐流露出其心中那股不甘与愤懑之“意”,以及对“气数”已尽的无奈。
曹丕及殿上群臣闻听此诗,皆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惊叹,看向曹植的目光中,也多了几分复杂之色。就连原本想置曹植于死地的华歆,此刻也不禁暗暗心惊于其“急智之才”与“文气之盛”。
曹丕面色微微一变,旋即又恢复了平静,冷笑道:“七步成诗,倒也算你有些急智,只是,孤仍嫌你思索过久,未免有取巧之嫌。你若真有盖世奇才,可能应声即刻再作一首么?”
曹植挺直了脊梁,此刻的他,仿佛又恢复了几分昔日“文坛领袖”的“风骨之气”,朗声道:“谨遵大王钧命!请再出题!”
曹丕眼中寒芒一闪,一字一顿道:“你我乃是同胞兄弟。便以此为题,亦不许诗中出现‘兄弟’二字!”他倒要看看,在这等亲情伦理的逼迫之下,曹植还能否保持那份“文气”的纯粹。
曹植闻题,身体猛地一颤,脸上血色瞬间褪尽,双目之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悲怆与绝望。他抬头望向御座之上神情冷漠的兄长,一股积压在心底已久的“手足相残之痛”与“天伦泯灭之哀”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出,几乎要将其淹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就在这极致的悲痛之中,他那颗饱受创伤的“诗心”,却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芒。他甚至没有丝毫的停顿与思索,几乎是脱口而出,吟哦道: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句简单直白,却蕴含着雷霆万钧的情感力量!那豆萁相煎的惨烈,那釜中泣血的悲鸣,那同根相煎的质问,如同一柄柄无形的利剑,狠狠刺向曹丕的内心深处!大殿之内,一片死寂,唯有曹植那带着哭腔的悲怆吟哦声在回荡,空气中充满了令人窒息的“骨肉相残之哀”与“天道不公之怨”。
曹丕听闻此诗,饶是他“帝王心术”已练至铁石心肠,此刻也不禁虎躯一震,脸色煞白,一股莫名的酸楚与愧疚之“意”涌上心头,竟潸然泪下。他想起了昔日兄弟一同读书习武的场景,想起了父王在世时对曹植才华的偏爱,也想起了自己为了这至尊之位所付出的种种代价。
就在此时,一直躲在殿后屏风偷听的卞太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在侍女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指着曹丕,泣不成声道:“丕儿啊……丕儿!你们本是同根所生的亲兄弟,血脉相连,‘气’息相通!你……你何苦要如此苦苦相逼,将子建往死路上推啊!难道这冰冷的王座,真的比手足亲情还要重要吗?!”
曹丕见母亲现身,慌忙离座下拜,哽咽道:“母亲息怒!儿……儿并非有意为难三弟。只是……只是国法无情,‘王权之意’不容侵犯,儿亦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最终,在卞太后的苦苦哀求与七步诗带来的巨大冲击之下,曹丕终究还是没有对曹植痛下杀手。他下令将曹植贬为安乡侯,削其爵位,夺其兵权,令其即日离京,前往封地,无诏不得入朝。曹植拜谢母亲与兄长不杀之恩,神情落寞地登上马车,离开了这座充满了权力倾轧与骨肉相残的冰冷都城,其身上的“文曲星光芒”也随之黯淡了许多。
曹丕篡汉建魏,改元黄初,其“新朝王气”虽盛,却也因其逼迫汉帝退位之举,在中原大地引发了巨大的“正统沦丧之怨”。消息传至成都,汉中王刘备闻之,龙颜大怒,捶胸顿足:“曹操逆贼,篡夺汉室江山,其子曹丕更是变本加厉,竟敢公然称帝,废黜献帝,此乃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其‘篡逆之煞’已污秽中原龙脉!”
他当即召集文武百官,在朝堂之上厉声道:“今曹丕篡逆,汉室倾颓,‘炎汉气数’危在旦夕!东吴孙权,鼠目寸光,竟也俯首称臣,认贼作父,助长了曹贼‘嚣张之焰’!孤‘兴复汉室之意’昭昭,天日可鉴!孤意已决,欲先兴兵伐吴,擒杀孙权,为云长与荆州父老报此血海深仇,夺回荆州‘龙脉之地’,以慰云长在天之‘英灵怨煞’!而后再挥师北上,扫灭曹魏伪朝,匡扶汉室,重整乾坤‘正朔之气’!”
话音未落,老将廖化排众而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泣不成声道:“主公!关公父子惨遭不幸,荆州失陷,皆因那上庸守将刘封、孟达二人见死不救,拥兵自重,坐视关公‘孤军之煞’爆发,最终兵败身亡!此二贼罪不容诛,‘不忠不义之煞’缠身!恳请主公即刻下令,将此二贼押解至成都,明正典刑,以祭奠关公父子在天之灵,平息我荆州将士‘不平之怨’!”
刘备闻言,旧恨新仇涌上心头,眼中杀机暴涨,当即就要下令派人前往上庸擒拿刘封、孟达。
诸葛亮急忙出班劝谏,羽扇轻摇,其“智谋之气”流转:“主公息怒!刘封、孟达二人固然罪无可恕,然此刻并非将其一并擒拿问罪的最佳时机。他二人久镇上庸,手握兵权,‘地头蛇之气’已成。仓促行事,逼之过急,倘若他们狗急跳墙,勾结魏贼,引兵内犯,则我益州‘安稳之局’必将动荡,正中曹丕下怀,使其‘渔翁得利之意’得逞。”
“依臣之见,”诸葛亮继续道,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不若暂且隐忍,徐图良策。主公可先行下诏,加封此二人为一方郡守,将他们分别调离上庸,使其‘兵权之意’分散,羽翼不再。如此,则如同拔了牙的老虎,再无反抗之力。届时,再寻机分别擒拿,依法处置,则可万无一失,亦能最大限度地消弭因此事可能引发的‘内乱之煞’。”
刘备沉吟半晌,强压下心中的怒火与“复仇之意”,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遂派遣使者前往上庸,名为加封,实则调任刘封为绵竹太守,令其即刻赴任。
再说那西川狂士彭羕,素来与孟达私交甚厚。他因早年出言不逊,得罪了刘备,仕途不顺,心中积郁了许多“怀才不遇之怨”。听闻刘备欲对孟达、刘封二人动手,急忙修书一封,派遣心腹之人,星夜赶往上庸,向孟达通风报信。
不料,那送信的使者刚刚出城不远,便被负责巡查的马超部下擒获。马超在益州久经沙场,其“西凉铁骑之煞”与对“背叛之意”的敏感,远非常人可比。他审问出原委,得知彭羕竟敢私通孟达,意图不轨,当即亲自前往彭羕府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彭羕不知事已败露,见马超到访,还以为是同道中人,连忙热情接入,设宴款待。酒过三巡,马超故意叹息,以言语试探道:“想当年汉中王初得益州,待我等降将何等优渥,‘知遇之恩’深重。如今时移世易,汉中王似乎对我等也日渐疏远,‘信任之意’大不如前了。”
彭羕已有了七八分酒意,又兼心中积怨已久,闻言不禁勃然大怒,借着酒劲破口大骂道:“那刘备老革,昏聩无能,刻薄寡恩!想我彭永年也是一代名士,‘才气’不输孔明,他竟将我投闲置散,视若无物!此等‘屈辱之怨’,我必有以报之!定要让他为此‘轻视之意’付出代价!”
马超见其上钩,又添油加醋道:“不瞒永年兄,我马孟起亦是怀此‘怨愤之意’久矣!只是苦于没有良机。”
彭羕闻言大喜,以为觅得知音,当即压低声音,眼中闪烁着疯狂的光芒,对马超密谋道:“孟起将军,你若能联络旧部,重振‘西凉铁骑之威’,再暗中结连上庸孟达为外应,我彭羕则在成都联络那些对刘备心怀不满的蜀中旧臣,以为内应。如此内外夹攻,大事可图!届时,推翻刘备伪汉,你我共享这益州‘王霸之气’,岂不快哉!”其言语中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与对刘备的切齿“恨意”。
马超故作沉吟,点头道:“永年兄此计甚妙!待我回去细细谋划一番,来日再与兄长商议具体细节。”说罢,辞别彭羕,当即带着那封密信与送信之人,星夜赶回成都,将彭羕谋反之言一五一十地禀报给汉中王刘备。
刘备听闻彭羕竟敢口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更欲勾结孟达谋反,扰乱其“汉室正统之气”,顿时勃然大怒,厉声道:“此等反复无常、心怀‘叛逆之煞’的小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正国法!”当即下令将彭羕打入天牢,严刑拷问。
彭羕在狱中受尽酷刑,方才酒醒,悔之晚矣。刘备问计于诸葛亮:“彭羕谋反之心昭然若揭,依军师之见,当如何处置,方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其‘叛逆之煞’的影响?”
诸葛亮轻叹一声:“彭羕虽不过一介狂士,然其言语极具煽动性,所怀‘怨气’亦能感染人心。若留之日久,恐其‘叛逆之意’如同瘟疫般扩散,祸乱国家‘安定之基’。”于是,刘备下令,赐彭羕死于狱中,其家产尽数抄没,党羽亦受牵连,一时间成都城中“肃杀之气”弥漫。
彭羕被诛之事,很快便有人暗中报知孟达。孟达闻讯,大惊失色,如坐针毡,只觉一股“死亡之煞”正向自己逼近。正在他惶惶不可终日之际,朝廷调任刘封前往绵竹的诏书也送达上庸。孟达见刘备已然开始动手,知道自己已是危在旦夕,再无退路。他慌忙请来上庸、房陵都尉申耽、申仪兄弟二人商议对策。此二人乃是本地豪强,颇有“地头蛇之气”,对刘备派遣的外来官员素来阳奉阴违。
孟达面带忧色道:“二位将军,想当初我与故友法孝直一同为汉中王立下汗马功劳,助其夺取益州。如今孝直不幸早逝,汉中王竟忘了我等前功,不仅不加封赏,反而因关公之事,对我心怀‘猜忌之意’,欲加害于我。彭羕便是前车之鉴!为之奈何?”
申耽与其弟申仪对视一眼,眼中皆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申耽缓缓道:“孟将军不必忧虑。某有一计,不仅可使将军摆脱眼前危局,更能保全富贵,甚至更上一层楼,吸纳北方‘王气’以壮自身‘气运’。”
孟达大喜,急问其计。申耽压低声音道:“我兄弟二人,早有心归降实力更为雄厚的魏王曹丕。只是苦于没有门路,亦无进身之阶。将军如今正可借此机会,修书一封,痛陈刘备刻薄寡恩,不念旧情,然后毅然决然,辞别伪汉,率部归顺大魏。以将军之才,魏王必当重用。待将军在魏国站稳脚跟之后,我兄弟二人亦当率部来投,共图富贵!”其言语中充满了对曹魏“正统之气”的向往与对自身利益的盘算。
孟达闻言,如同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稻草,猛然醒悟。他本就对刘备心怀不满,又惧怕遭到清算,此刻听闻申耽之计,哪里还会犹豫?当即按照申耽的指点,写下一封辞别刘备的表章,言辞之间,既有对自身功劳的辩解,亦有对刘备“不公之意”的暗示,更将自己比作蒙冤受屈的申生、伍子胥、蒙恬、乐毅等人,充满了“悲愤之气”与“无奈之意”。他将表章交给前来催促进兵的使者,自己则连夜点起五十余骑心腹亲兵,舍弃上庸守将大印,弃城投奔曹魏而去。
前来催促孟达的使者,带着孟达那封充满“怨怼之意”的表章返回成都,向汉中王刘备奏明了孟达叛逃曹魏之事。刘备览其表章,只见其中写道:
“……臣达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功业,追桓、文之霸图,然大事草创之际,却内不能容有为之士,外不能抚功臣之心,假借吴、楚之虚名,实则‘猜忌之煞’弥漫朝堂,是以有志之士,如履薄冰,‘寒心之意’日深。臣委质以来,自问鞠躬尽瘁,然愆戾却如山之积,功劳反似水上浮萍;臣尚且自知无罪,况圣明如殿下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网恋富婆竟是白月光影后 我的姑妈五岁半 热吻海棠 偷偷暗恋我的角名同学 倾虹 在惊悚漫画里当反派boss 含羞草也能当邪恶大boss! 荒域之主 傲慢与刚烈 [美娱]意乱情迷 差一点被揍敌客饿死 末日秧歌 黔境仙途 黑心小狗又争又抢还能上位吗 嫁给病弱太女A后 藏月 女装后被高冷室友盯上了 穿书赘A支棱起来了吗 史莱姆想去人界 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