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二十处被标记为"定居点"的地点被选定,它们或是宽浅河流入海口的冲积平原如科隆河三角洲、奥果韦河口,或是矿脉露头若隐若现的山麓谷地,如宁巴山北麓的铜铁共生带。当舰队抛下第一根铁锚时,岸边的土着部落正用赭石在岩壁上绘制捕鱼图腾,浑然不知即将到来的变革。
"每处定居点一万汉子,二十万亩良田!",开普敦民兵总管沙卡和斯宾塞两人站在"几内亚号"的艉楼上,用望远镜扫视着这片赤道炽土。
第一批登陆的移民们扛着铸铁犁铧、藤编箩筐,身后跟着上百头从广州府运来的水牛,这些浑身裹着泥浆的巨兽,将成为未来三年里最可靠的拓荒伙伴。
开荒的号子声震碎了雨林的晨雾。在奥果韦河口的定居点,拖拉机手赵铁柱驾驶着从铁矿港爱德华拖拉机厂特制的"铁牛号"蒸汽拖拉机,钢制犁刀切开盘根错节的红树根系。这台烧着木炭的"怪物"每天能翻耕二十亩硬土。
更多的土地依靠牛马与人力。移民们将海南岛带来的矮种水牛套上三叉木犁,在宁巴山麓的粘重红壤里一寸寸推进;妇女与孩童则用竹篾编织的畚箕搬运树根,将焚烧后的焦土敲碎成细末。当加蓬湾定居点的拖拉机陷入沼泽时,两百名壮汉喊着号子,用藤索与圆木将三吨重的机械拖上高地,他们的手掌磨出血泡,却笑着看蒸汽从排气管里喷出白雾。
最艰难的是矿脉区的开垦。在博凯地区的铁矿露头带,移民们先用铁镐凿开花岗岩表层,再引河水冲刷含铁砂砾;而在弗里亚的铜矿区,他们发明了"火攻法":将干燥的灌木堆在矿石上焚烧三日,待岩石爆裂后,再用青铜凿子撬下含铜的矿石块。这些矿脉将成为日后定居点的经济命脉,但此刻,它们只是拓荒路上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到1820年雨季来临前,二十万亩土地的轮廓已在地图上清晰浮现。科隆河三角洲的定居点种满了从闽南带来的占城稻,密密麻麻的秧苗在退潮后的滩涂里舒展嫩叶;奥果韦河口的旱田里,红薯藤沿着牛粪堆砌的田垄攀爬,红薯的香气混着泥土的腥甜弥漫在空气中。
每个定居点都遵循着严格的规划:中心是双层吊脚楼屋,净水塔与粮仓,四周环绕着八亩稻田、一亩水塘;河流沿岸挖掘了纵横交错的灌溉渠,渠边种植着从岭南移栽的榕树,既固土又遮阴;田地与田地之间是橡胶树,漆树或者亚麻;矿脉区外围则圈起了三丈高的刺竹篱笆,防备野兽与未驯服的土着部落。
夜幕降临时,二十处定居点的灯火如星子般缀满海岸。移民们围坐在村落中间的伙房里,就着烤红薯,喝着米粥,听老水手讲着第二舰队是如何来到这里,以及他们是如何和当地人做生意的。
而在更远的雨林深处,尚未开垦的黑土上,拖拉机的履带印与牛马的蹄痕正交织成网。
"今年每个定居点一万人,人均二十亩开荒有点难啊,我们需要更多的拖拉机。"斯宾塞站在旗舰的桅杆旁,望着海岸线上渐次亮起的渔火,海风掀起他绣着妈祖像的披风。身边,黑夜里的隐形人沙卡,说道,"生地的产量少,至少要保证每人五亩土地,否则明年还要支援粮食和肉食,还要给这些定居点制造一些小型海船,也能解决一些海鱼的获取。"
斯宾塞摇头,“不是每一个海边的定居点都有渔业资源,要先研究一下,在决定建造几条,可今年要交付已经不可能了。”
沙卡说道:“还要建造一些农具厂,可以生产一些简单的农具,这些商品的持续供应可以减少和当地居民的摩擦。”
斯宾塞回头拍了一下沙卡的肩膀,“这边的事情你要多操心,我明天回开普敦,那边沿河开垦的田地我要去管理。”
沙卡点点头,“放心,只要这些地方有源源不断的黄金和矿产收入,我们就不会让姚大人有踢人的机会!”
斯宾塞哈哈大笑,再次拍了拍了沙卡的肩膀。
潮水映着篝火的光,轻轻拍打着舰身的木板。
随着时间推移,第三批移民区的建筑逐渐演进。水泥与钢筋取代了原始木材,却巧妙地保留了苗乡木楼的灵魂。新建的房屋依然采用双层结构,底层架空的设计不变,上层居住区的走道与栏杆保留了传统样式,只是材质换成了更为坚固耐用的现代材料。屋檐依旧保持着优雅的上翘弧度。
"外表是传统的苗乡风格,内里却是现代的建筑工艺。"建筑师林先生解释道,"我们既要让移民们在新家园找到家的感觉,又要确保房屋能够抵御这里的湿热与虫害。"
村落与村落之间,是一条条宽阔的双向马车道,足以容纳两辆牛车并行。这些道路不仅连接着各个移民村落,更是物资运输与人员往来的生命线。马车道两旁,同样种植着整齐的橡胶树,既为道路提供阴凉,又为移民区储备着重要的经济资源。
"这些道路就像人体的血脉,将各个村落紧密相连。"村长站在村口的石牌坊下,指着延伸向远方的主干道说道,"这里每棵树真的都是发财树,每年都有不少银钱收入"
在这片规划方正的土地上,八亩田与一亩塘的耕作法确保了粮食与经济作物的平衡,人工橡胶林、漆树林与亚麻田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苗乡风格的木楼承载着移民们的乡愁与文化认同。当夕阳西下,炊烟从双层木楼的烟囱中袅袅升起,与橡胶林的剪影一同融入几内亚湾的晚霞中,构成了一幅跨越东西方的耕织图景。
"这里就是故乡",邱父后来总喜欢站在村里二层的木楼走廊上,在棕榈树叶的凉亭下望着远处整齐的田野与道路,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
每个星期,都会有一艘艘从定居点贸易的海船缓缓驶入开普敦的港口。这些海船就像是连接着两个世界的桥梁,它们不仅带来了远方的移民,还带回了移民们寄给家人的信件。这些信件被送到开普敦后,会被装上另一艘船,继续它们的旅程,最终抵达广州府,再由专人送往大陆各地。
邱一田也不例外,他每周都会请村里识字的青年帮忙给他的母亲和邱三田写信。在信中,他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在这片新土地上的生活情况,让家人了解他的近况。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十月。这天,邱一田兴奋地对写信的青年说道:“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的一百亩地都已经种下了种子!而且,蔬菜地已经有了收获,这可真是个好兆头啊!”
他接着说道:“这里的天气真是炎热啊,但好在有一种神奇的化肥,让作物长得特别快。广州府过来的老农告诉我们,这里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水稻,一年能收两季呢!所以,我们决定拿出一部分粮食,请当地人帮忙收割和播种,这样明年肯定会有一个不错的收成!”
邱一田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他接着说:“等我们有了第一季的收入,父亲和二田就会再建一个两层木屋,我会立刻回家去接母亲过来,咱们不会再挨饿了,让母亲也能享受到这里的好生活!”
开普敦的黄金矿已经结束了,但非洲大陆新开发的几个金矿和铜矿已经开始出现产出,黄金每个月的开采量再次恢复到四吨每个月,而且随着移民的抵达和蒸汽机的大量采用,开采量还在不断上升。
这一次,这些黄金和铜料被武装押运,送去广州府,坤甸港和铁矿港换来整个开普敦管理的二十个多个定居地需要的各种物资。
这里面最主要的是拖拉机和各种蒸汽机,这些将极大的加强定居点开发的速度和农作物产出。
姚大人写来信件,“给老子用黄金买拖拉机,每个定居点给老子都买三十台!另外,先把黄金矿和铜矿到定居点的海港之间给老子把铁路建起来,用铁路武装押运黄金和铜料,这两个是我们的财源必须保护好。另外,沿着铁路线,修建交易点,用货物买下沿线多有的水源地和土地,尽量用贸易的方法获得大量土地。总之,我又看不到黄金,那就把黄金全部用掉,那东西存在仓库里屁用也没有,换可以加速定居点开发的重要生产资料,记住每个殖民地只要一万人。建设好一个以后,拖拉机就转移去下一个新的殖民点,要保证每个一万人的殖民地,人均拥有土地二十亩,也就是给老子在每个新殖民地开垦出二十万亩土地。记住了,定居点越多越好,我会从大陆搞人过来,你看负责把人照顾好,我们准备发大财!”
沙卡和斯宾塞知道,这货准备开卖殖民地,一个是三十万白银,现在的二十个就是六百万两白银,问题是这家伙到底要搞多少个,他们俩也搞不清楚。他们总觉得,姚大人已经撸起袖子,准备要开始抢劫中央!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流水线厂花她撩人不自知 每日模拟:我在任务殿修无为之道 灵墟创世录 其实你可知 我的海员男友 重生律师,14亿人奉我为法神! 恶霸小姑日常缺德 灵异短篇故事集 从萤 傻柱重生只为傻娥 物种不同也能成为朋友 靠北啊!一不小心成魔法妇女了 假千金回山村后 断亲后,我靠自己买房娶村花老婆 末世降临:我是男主继妹 重生为康熙的小青梅躺平一生 葬天碑主 夫人今日可展颜 读心:我黑莲花!成万人迷了! RE,归途从追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