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电影 龙腾四海 > 第69章 世纪初的欧洲(第2页)

第69章 世纪初的欧洲(第2页)

一口铁锅架在简陋的炉灶上,烧着从附近森林里捡来的枯枝。炉火微弱,勉强能煮熟一锅稀薄的菜粥,却不足以让整个屋子暖和起来。墙角堆着几捆干草,算是全家人的“床铺”,上面铺着破旧的羊皮袄和粗麻布。

这就是伊万一家五口的家。

伊万,四十出头,是个瘦削的农民,常年弯腰劳作,脊背早已佝偻。他的脸像是被风刀霜剑雕刻过一般,粗糙、黝黑,布满深深的皱纹。他的妻子玛特廖娜,比他小五岁,却已经像个老妇人,头发灰白,手指因常年洗涮与揉面而皲裂粗糙。

他们有三个孩子:十九岁的儿子叶戈尔去了法国前线,十岁的女儿娜斯佳,还有刚满三岁的小儿子费佳。

伊万家原本有几亩薄田,种着黑麦和马铃薯,勉强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但在过去的几年里,天气越来越糟,夏天干旱,秋天霜冻,收成一年不如一年。

而今年更糟。

入秋以来,一场早霜冻死了大部分庄稼,剩下的黑麦稀稀拉拉,磨出来的面粉少得可怜。马铃薯也因为土壤贫瘠,个头小,数量少,根本不够吃到冬天结束。

“今天只能煮一锅稀粥了。”玛特廖娜低声说道,用木勺搅动着锅里的黑麦糊,里面掺杂着少量的马铃薯皮和几根干菜叶。

伊万坐在炉火旁,手里拿着一块粗糙的面包——那是去年秋天剩下的最后一块黑面包,已经硬得像石头,他得用刀子一点点刮下碎屑,泡进粥里,才能下咽。

“村里的磨坊主又加了钱,磨一袋麦子要半个银卢布。”伊万低声抱怨,“可我们哪来的钱?”

“听说军队打进法国了。”玛特廖娜一边哄着怀里的费佳,一边低声说,“东边的村子有人说。叶戈尔有四个月没有寄钱回来了,我有些担心”

伊万皱了皱眉,“叶戈尔会没事的,我们要熬过下一个春天”。战争对他来说太遥远了,远不如明天的面包和炉火重要。他只知道,今年冬天,恐怕又要挨饿了。

娜斯佳穿着一件破旧的羊皮袄,那是他哥哥小时候穿的,已经短了一截,袖口磨得发亮。蹲在炉火旁,用一根木棍拨弄着火堆,眼睛却盯着锅里的粥,吞咽着口水。

菲娜抱着一个小布娃娃——那是母亲用破布和稻草缝的,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她已经很久没有吃饱过饭了,小脸瘦得尖尖的,眼睛却大得惊人。

“等开春就好了。”伊万看着孩子们,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开春了,咱们种多点地,说不定能多打点粮食。”

玛特廖娜没有接话。她知道,开春也不一定就好。种子贵,农具旧,田地贫瘠,就算拼命干活,天公不作美,也还是白搭。

夜晚,屋外的风雪更大了,窗户缝里灌进来的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一家人挤在干草堆上,盖着几件破旧的毯子和羊皮袄,勉强御寒。

伊万躺在黑暗中,听着妻子轻微的呼吸声,还有孩子们睡梦中的呢喃,心里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他想起前些日子去村长家,想借点粮食过冬,却被村长冷冷拒绝:“我也缺粮,拿什么借你?大家都难!”

他也想起镇上的贵族庄园,那里的炉火整夜不熄,酒窖里堆满了伏特加,粮仓里的小麦堆得像山一样高,可他们却从不会分给农民一粒。

“我们种地,我们交税,我们养活他们,我们把孩子送去前线,可到头来……”伊万在心里苦笑,“我们连自己都养不活了。”

但他没有说出口,他只是翻了个身,把破旧的羊皮袄往孩子们那边拉了拉,低声祈祷:

“上帝啊,让这个冬天快些过去吧……让春天早点来,让土地再养我们一次。”

而在屋外,风雪依旧肆虐,整个俄罗斯大地,无数像伊万这样的穷苦家庭,正蜷缩在寒冷与饥饿之中,等待着未知的明天。

他们不知道巴黎有多么奢华,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打巴黎,他们只知道,这个冬天,真的很难熬。

而他们,只能咬牙活着——为了炉火,为了面包,为了孩子。

十九世纪初的欧洲大陆正处于一场巨大变革的旋涡之中。

表面上,这是一个充满力量与野心的时代——各个“帝国”如旭日初升,竞相向外扩张,将旗帜插向遥远的土地,将财富掠回本土。大英帝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立其“日不落”的全球霸权;法兰西帝国在拿破仑即将崛起的前夜,依旧试图以革命之名统合欧洲;神圣罗马帝国虽已名存实亡,却依旧在德意志诸邦之间维持着脆弱的秩序;沙皇俄国则像一头冬眠后苏醒的巨熊,向东向西不断开疆拓土;而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曾靠航海称霸的老牌帝国,虽已显露疲态,却依旧死死攥住美洲与亚洲的殖民地不放。

欧洲的战舰航行于四大洋,商队与军队踏足非洲、亚洲与美洲,将一片片陌生的土地变为殖民地,将一个个古老的王国变为附庸。这是欧洲的“扩张时代”,是帝国主义萌芽的温床,也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最初动力。

然而,在这荣光与野心的背后,却是整个欧洲社会内部深重的畸形与痛苦。

欧洲的各个帝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外掠夺财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大肆搜刮资源,垄断贸易,将一箱箱茶叶、丝绸、鸦片运回伦敦,换回巨额财富;法国的殖民者在加勒比海种植甘蔗,在非洲抓捕奴隶,在北美与印度支那扩展势力;西班牙依旧从美洲的银矿中攫取财富,尽管那些银矿已不如百年前那般富饶;而沙皇俄国,则不断向东压迫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向西蚕食波兰与波罗的海诸国,将土地与农奴纳入自己的版图。

这些财富去了哪里?

它们流向了帝国的贵族、大地主、工厂主和军官阶层。

在伦敦的梅费尔区,贵族们住在宽敞的宅邸里,穿着来自印度的丝绸与中国的瓷器,品尝着加勒比海的糖与美洲的烟草,他们的宴会通宵达旦,他们的仆人成群结队,他们的投资遍布全球。

在巴黎的贵族区,旧制度的余晖尚未散尽,那些世袭的爵爷们依旧过着奢靡的生活,他们坐在剧院包厢里欣赏歌剧,谈论着哲学与革命,却对街头上饥饿的平民视若无睹。

而在新兴的工业城市里,如曼彻斯特、伯明翰、里昂,工厂主们靠着剥削工人迅速积累财富。他们建起了漂亮的别墅,送子女去最好的学校,投资海外殖民事业,却对工厂里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的童工不闻不问。

军官们则穿着笔挺的军装,佩戴着闪亮的勋章,他们或许刚从殖民地凯旋,或许正准备开赴新的战场,他们的荣耀来自于征服,而他们的俸禄,则来自于被征服者的血汗。

可与此同时,欧洲的普通民众,却过着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生活。

在乡村,农民们依旧被束缚在封建制度之下。他们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沉重的地租,却往往连一块属于自己的面包都吃不上。一场歉收,就可能让他们全家挨饿;一次赋税的增加,就可能让他们卖儿鬻女。

在城市里,工人们住在拥挤不堪的贫民窟中,几家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没有下水道,没有干净的饮水,疾病与死亡如影随形。他们在工厂里长时间劳作,却只能得到勉强糊口的工资;他们的孩子从小就要进纺织厂、煤矿或者制革厂工作,小小的身躯在机器间穿梭,手指被绞断,肺部被煤尘侵蚀。

“我们养活了帝国,可帝国给了我们什么?”一位曼彻斯特的纺织工人曾这样喃喃自语,他的手上满是伤口,脸上满是疲惫,眼里却燃烧着愤怒的火光。

而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国家,农民的生活更加困苦。他们不仅要向地主交租,还要向教会缴纳什一税,向国家缴纳各种苛捐杂税。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吃上一顿饱饭,甚至穿上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

十九世纪的欧洲,就像一个畸形的巨人——它的上半身穿着华丽的礼服,佩戴着闪亮的勋章,举着征服的旗帜,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而它的下半身,却深陷在泥泞与贫困之中,被铁链锁住,被苦难压弯了腰。

这是一个财富高度集中、权力极度垄断的时代。少数人掌握着绝大多数的资源与机会,而大多数人,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在压迫下沉默,在疾病与饥饿中死去。

这是一个扩张与剥削并行、荣耀与苦难同在的时代。欧洲的帝国们在全世界掠夺财富与土地,却对本国的民众漠不关心;它们在海外建立殖民统治,却对自己的社会矛盾视而不见。

这是一个即将爆发的时代。

因为民众的苦难不会永远沉默,压迫的枷锁终将被挣脱,而那些被掠夺的财富与土地,也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反抗者手中的武器。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末世降临:我是男主继妹  夫人今日可展颜  RE,归途从追忆开始  假千金回山村后  重生为康熙的小青梅躺平一生  从萤  灵墟创世录  我的海员男友  恶霸小姑日常缺德  傻柱重生只为傻娥  流水线厂花她撩人不自知  读心:我黑莲花!成万人迷了!  断亲后,我靠自己买房娶村花老婆  重生律师,14亿人奉我为法神!  靠北啊!一不小心成魔法妇女了  物种不同也能成为朋友  其实你可知  每日模拟:我在任务殿修无为之道  灵异短篇故事集  葬天碑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