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如果我知道史宾诺莎和笛卡尔是谁的话,也许比较能了解这些东西到底有多珍贵。&rdo;
&ldo;当然。不过还是先让我们熟悉一下他们的时代背景好了。我们坐下来吧!&rdo;
理想与唯物主义他们坐在跟上次一样的地方。苏菲坐在大扶手椅里,艾伯特则坐在沙发上。那张放着书和珠宝箱的茶几就在他们两人中间。当他们坐下来时,艾伯特拿下他的假发。放在书桌上。
&ldo;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十七世纪,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lso;巴洛克时期(baroeperiod)&rso;。&rdo;
&ldo;巴洛克时期?好奇怪的名字。&rdo;
&ldo;&lso;巴洛克&rso;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lso;形状不规则的珍珠&rso;。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要更充满了对照鲜明的形式,相形之下,后者则显得较为平实而和谐。整体来说,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
当时有许多人抱持文艺复兴时期持续不坠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人过着退隐山林、禁欲苦修的宗教生活。无论在艺术还是现实生活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夸张华丽的自我表达形式,但另外一方面也有一股退隐避世的潮流逐渐兴起。&rdo;
&ldo;你是说,当时既有宏伟华丽的宫廷,也有僻静的修道院?&rdo;
&ldo;是的。一点没错。巴洛克时期的口头禅之一是拉丁谚语carpedie,也就是&lso;把握今天&rso;的意思。另外一句也很流行的拉丁谚语则是ntoori,就是&lso;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rso;。
&ldo;在艺术方面,当时的绘画可能一方面描绘极其繁华奢靡的生活,但在角落里却画了一个骷髅头。从很多方面来说,巴洛克时期的特色是浮华而矫饰的。但在同一时期,也有许多人意识到世事无常,明白我们周遭的美好事物终有一天会消殒凋零。&rdo;
&ldo;没错。我想意识到生命无常的确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rdo;
&ldo;你的想法就和十七世纪的许多人一样。在政治方面,巴洛克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冲突的年代。当时的欧洲可说是烽火遍地。其中最惨烈的是从一六一八年打到一六四八年的&lso;三十年战争&rso;,欧洲大部分地区都卷入其中。事实上,所谓&lso;三十年战争&rso;指的是一连串战役,而受害最深的是德国。由于这些战争,法国逐渐成为欧洲象强大的国家。&rdo;
&ldo;他们为什么要打仗呢?&rdo;
&ldo;有一大部分是由于基督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冲突。但也有一些是为了争夺政权。&rdo;
&ldo;就像黎巴嫩的情况。&rdo;
&ldo;除此之外,十七世纪也是阶级差距很大的时代。你一定听过法国的贵族和凡尔赛宫。但我不知道你对法国人民穷困的生活知道多少。不过财富往往建立于权力之上。人们常说巴洛克时期的政治情势与当时的艺术与建筑有几分相似。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特色在于屋角与隙缝有许多细部装饰。同样的,当时政治情势的特色就是各种阴谋与暗杀充斥。&rdo;
&ldo;不是有一位瑞典国王在戏院里遇刺吗?&rdo;
&ldo;你说的是古斯塔夫三世(gtav3)。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古斯塔夫三世遇刺的时间其实是在一七九二年,但当时的情况却与巴洛克时期很像。他是在一场化装舞会中遇害的。&rdo;
&ldo;我还以为他是在戏院里被杀的。&rdo;
&ldo;那场化装舞会是在一座歌剧院举行的。我们可以说瑞典的巴洛克时期随着古斯塔夫三世的遇刺而结束。在古斯塔夫的时代已经开始有所谓的&lso;开明专制&rso;政治,与近一百年前路易十四统治的时期颇为相似。古斯塔夫三世本身也是一个非常虚荣的人,他崇尚所有的法国仪式与礼节。不过,他也很喜爱戏剧……&rdo;
&ldo;……他就是因此而死的对不对?&rdo;
&ldo;是的,不过巴洛克时期的戏剧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而已,也是当时最常使用的象征。&rdo;
&ldo;什么东西的象征?&rdo;
&ldo;生活的象征。我不知道十七世纪的人究竟说过多少次&lso;人生如戏&rso;之类的话。总之,很多次就是了。现代戏剧一‐包括各种布景与舞台机关‐‐就是在巴洛克时期诞生的。演戏的人在舞台上创造一种假象,最终目的就是要显示舞台上的戏剧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戏剧因此成为整个人生的缩影。它可以告诉人们&lso;骄者必败&rso;,也可以无情的呈现出人类的软弱。&rdo;
&ldo;莎士比亚是不是巴洛克时期的人?&rdo;
&ldo;他最伟大的几出剧作是在一六oo年写成的。因此可以说,他横跨了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莎士比亚的剧本中有许多片段讲到人生如戏。你想不想听我念几段?&rdo;
&ldo;当然想。&rdo;
&ldo;在《皆大欢喜》中,他说: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扮演着好几种角色。&rdo;
&ldo;在《马克白》中,他说: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高谈阔步的可怜演员,无声无息地悄然退下;这只是一个傻子说的故事,说得慷慨激昂,却无意义。&rdo;
&ldo;好悲观哪!&rdo;
&ldo;那是因为他时常想到生命的短暂。你一定听过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句台词吧!&rdo;
&ldo;存在或不存在,这是问题所在。&rdo;(tobeornottobe‐‐thatistheestion)&ldo;对,是哈姆雷特说的。今天我们还在世上到处行走,明天我们就死了,消失了。&rdo;
&ldo;谢啦j我明白了!&rdo;
&ldo;除了将生命比喻为舞台之外,巴洛克时期的诗人也将生命比喻为梦境。例如,莎士比亚就说:我们的本质原来也和梦一般,短短的一生就在睡梦中度过……&rdo;
&ldo;很有诗意。&rdo;
&ldo;公元一六oo年出生的西班牙剧作家卡德隆(calder6ndelabarca)写了一出名为《人生如梦》的戏。其中有一句台词是:&lso;生命是什么?是疯狂的。生命是什么?是幻象、是影子、是虚构之物。生命中至美至善者亦微不足道,因为生命只是一场梦境……,&rdo;
&ldo;他说的也许没错。我们在学校里也念过一个剧本,名叫《杰普大梦》(jeppeontheount)。&rdo;
&ldo;没错,是由侯柏格(dvigholberg)写的。他是北欧的大作家,是巴洛克时期过渡到开明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rdo;
&ldo;杰普在一个壕沟里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男爵的床上。因此他以为他梦见自己是一个贫穷的农场工人。后来当他再度睡着时,他们把他抬回壕沟去,然后他又醒过来了。这次他以为他刚才只是梦见自己躺在男爵的床上罢了。&rdo;
&ldo;侯柏格是从卡德隆那儿借用了这个主题,而卡德隆则是借用古代阿拉伯的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主题。不过,在此之前,早已有人将生命比喻为梦境,包括印度与中国的作家。比方说,中国古代的智者庄子就曾经说过:&lso;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rdo;&rso;&ldo;这个嘛,我想我们实在不可能证明究竟哪一种情况才是真的。&rdo;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心计 爱后余生 捆绑上天堂 晚安,小茉莉 决战靖国神社 婚刺 你招来的鬼我都能镇 霍先生,太偏执 退步集 宇宙联邦 一路嚎叫 两个爱人半颗心 逝去的武林 绑住金龟婿(落难千金之一) 我们的七十年代 红与黑 神草 国殇 极光骇客 家养胆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