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学理论来看,树科在《身边嘅风景》中对方言的运用,体现了“回到事物本身”的诗学追求。海德格尔曾提出“诗意地栖居”,强调人应当回归生活的本真状态,与世界建立起诗意的联系。而方言作为贴近生活本真的语言形态,正是诗人回归事物本身、捕捉生活诗意的重要媒介。通过粤语口语的运用,树科将诗歌从抽象的概念世界拉回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诗歌扎根于岭南地域的生活土壤,展现出生活最本真的面貌与情感最真实的状态。这种方言诗学的实践,不仅丰富了当代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更让诗歌重新获得了与普通民众生活紧密相连的生命力,使诗歌不再是高悬于生活之上的精致艺术品,而是能够融入日常、触动人心的情感载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引经据典:传统智慧与现代认知的对话交融
引经据典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它能够将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下的生命体验相连接,为诗歌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在《身边嘅风景》中,树科巧妙引用“秀才唔出门嘟知天下事”这一传统俗语,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见识”“旅行”的认知进行对话交融,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语境,使诗歌在看似简单的叙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考。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广为流传的俗语,其最早的思想源头可追溯至《老子》中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不畅,人们获取知识与了解外界的途径相对有限,而“秀才”作为掌握文化知识的群体,通过阅读书籍、研习经典,能够超越地域的限制,了解天下大事与世间道理。这一俗语所蕴含的传统智慧,强调了知识学习与内心思考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内在的认知提升,能够弥补外在空间移动的不足。树科在诗中将这一俗语改为粤语表述“秀才唔出门嘟知天下事”,既保留了俗语的核心意涵,又融入了粤语的地域特色,使传统智慧以更贴近诗人自身文化背景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诗歌中,诗人童年时期“细细个,噈信”这一俗语,将传统智慧与个人的童年认知相结合。童年时期的诗人,对世界的认知尚处于懵懂阶段,传统俗语所传递的观念便成为其认知世界的重要参照。诗人“不知几钟意去玩去见识,去旅行”,这种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向往,正是基于对“见识”的追求,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俗语,则在其内心深处埋下了“内心认知可以超越外在旅行”的种子。随着经历的增多,诗人“卒之次次同己己唔使睇到嘅心度谂到嘅有模有样,一模一样”,发现自己所经历的旅行与见识,最终都与自己内心事先想象的“有模有样,一模一样”。这一发现,既是对童年时期所信奉的传统俗语的验证,也是对“旅行”与“见识”关系的重新思考。
从现代认知理论来看,诗人的这一体验恰恰印证了“认知建构”的观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不断发展的,个体在接触新事物时,会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化),若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结构不符,则会调整原有认知结构(顺应)。诗人在旅行之前,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想象,在内心构建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模型,当实际旅行时,外部世界的景象与内心的认知模型“一模一样”,这正是认知“同化”过程的体现。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传统智慧,强调的正是通过内在认知的积累与构建,实现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与现代认知理论中“认知建构”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树科在诗中引用这一传统俗语,并非简单的复古与怀旧,而是通过传统智慧与现代认知的对话,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旅行”与“见识”的真正意义。在现代社会,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人们出行旅行变得越来越容易,“去见识,去旅行”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然而,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发现,若缺乏内心的思考与认知准备,单纯的外在旅行可能只是“走马观花”,无法真正获得新的见识与成长。相反,若能够像传统“秀才”那样,注重内心的知识积累与思考,即使“不出门”,也能够“知天下事”,实现对世界的深刻认知。这种对传统智慧的现代解读,不仅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认知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也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三、认知逻辑:从困惑到顿悟的辩证建构
一首优秀的诗歌,不仅需要优美的语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需要清晰的认知逻辑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身边嘅风景》以诗人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其对“世界认知”“旅行意义”的思考从困惑到顿悟的辩证过程,构建起完整而深刻的认知逻辑链条,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思想张力与感染力。
诗歌开篇,诗人以“唔知做乜嘢鬼唔知喺鬼迷心窍咗反正噈似撞邪”的困惑表述,展现了童年时期对世界认知的迷茫状态。童年时期的诗人,虽然信奉“秀才唔出门嘟知天下事”的传统俗语,但内心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又使其产生了“不知几钟意去玩去见识,去旅行”的强烈愿望。此时,诗人的认知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传统俗语告诉自己“不出门也能知天下事”;另一方面,内心的本能又驱使自己“去旅行,去见识”。这种矛盾与困惑,正是诗人认知发展的起点,也为后续的认知转变埋下了伏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随着诗人逐渐长大,“卒之次次同己己唔使睇到嘅心度谂到嘅有模有样,一模一样”,多次的旅行经历让诗人发现,自己所看到的外部世界,与内心事先想象的竟然“一模一样”。这一发现,是诗人认知转变的关键节点。起初,诗人可能会为这种“巧合”感到惊讶,甚至有些失落——原本期待通过旅行获得全新的见识与体验,却发现一切都在自己的预料之中。但随着这种体验的不断重复,诗人逐渐从惊讶与失落中走出,开始对“旅行”与“见识”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为什么自己没有看到的景象,心里想到的会与之“一模一样”?难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传统智慧真的如此神奇?
在不断的思考与感悟中,诗人最终实现了认知的顿悟。这种顿悟并非简单地肯定“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而否定“旅行”的意义,而是辩证地认识到“内心认知”与“外在旅行”的关系。诗人意识到,“内心认知”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与文化传承。“秀才”之所以能够“不出门知天下事”,是因为他们通过阅读书籍、研习经典,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构建了完整的认知体系,能够对外部世界进行准确的认知与判断。而“旅行”的意义,也并非仅仅是看到全新的景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外在的体验,验证、丰富与完善内心的认知体系。当诗人通过旅行发现外部世界与内心想象“一模一样”时,实际上是内心认知体系得到了外部现实的验证,这不仅增强了诗人对自身认知的信心,也让诗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积累与内心思考的重要性。同时,诗人也明白,若缺乏“旅行”这一外在体验,内心的认知可能会陷入固化与僵化,只有将“内心认知”与“外在旅行”相结合,才能实现认知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从辩证逻辑的角度来看,诗人的认知过程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阶段。童年时期,诗人信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是对“内心认知”的肯定;随后,诗人热衷于“去旅行,去见识”,试图通过外在体验获得全新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单纯“内心认知”的否定;最后,诗人通过旅行体验发现外部世界与内心想象“一模一样”,并最终认识到“内心认知”与“外在旅行”的辩证关系,实现了对“内心认知”与“外在旅行”的重新肯定,完成了认知的辩证升华。这种完整的认知逻辑建构,使诗歌的思想表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认知成长,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考路径,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认知”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四、地域诗性:岭南文化与“诗国”传统的深情回望
树科作为岭南地区的诗人,其创作必然深受岭南文化的浸润与影响。《身边嘅风景》在展现个人认知成长的同时,也融入了对岭南文化乃至中国“诗国”传统的深情回望,构建起独特的地域诗性空间,使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诗歌结尾“嘻嘻,牛皮唔喺吹嘅问问天下靓又好三江!岭南!诗国……”,以充满自豪与自信的语气,提及“三江”“岭南”“诗国”,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紧密相连。“岭南”作为诗人的故乡与生活之地,是诗人情感与文化的根基所在。岭南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务实创新、重商崇文等特点,这些文化特质在诗人的创作中也有所体现。诗人以粤语创作诗歌,本身就是对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而诗人对“旅行”与“见识”的思考,也蕴含着岭南人务实创新、注重实际体验的文化精神。“三江”通常指珠江、长江、黄河,代表着中国的江河大地,诗人提及“三江”,将个人的视野从岭南扩展到整个中国,展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诗国”一词,则直接指向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当代诗歌,诗歌始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追求与精神向往。树科在诗中提及“诗国”,既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致敬,也表达了自己作为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坚守。诗人通过自己的方言诗歌创作,为中国“诗国”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展现了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可能性。
从地域诗学的角度来看,《身边嘅风景》中的地域诗性表达,并非简单地堆砌地域文化符号,而是将地域文化融入诗歌的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之中,实现了地域文化与诗歌艺术的有机统一。岭南文化中的开放包容精神,使诗人能够以开阔的视野看待“旅行”与“见识”,既注重内心的认知积累,又不排斥外在的体验;岭南文化中的务实精神,使诗人的思考始终扎根于生活实际,不做空泛的议论,而是通过自身的真实体验传达深刻的思想。同时,诗人对“诗国”传统的回望,也使诗歌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具有了更广泛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中,地域诗性的表达越来越受到诗人的重视。许多诗人都致力于从地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通过地域文化的表达,反映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树科的《身边嘅风景》正是这一创作趋势的典型代表,它以岭南文化为根基,以粤语为语言载体,以个人的认知成长为线索,将地域文化、个人情感与“诗国”传统完美融合,不仅为读者展现了岭南地区的独特风情与文化底蕴,也为当代地域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结语
树科的粤语诗《身边嘅风景》,以其鲜活的方言口语、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晰的认知逻辑与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当代方言诗歌创作中的佳作。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粤语的运用,实现了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与情感表达的本真化,构建起独特的方言诗学空间;通过引用“秀才唔出门,便知天下事”的传统俗语,实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认知的对话交融,为诗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展现从困惑到顿悟的认知过程,构建了完整的认知逻辑链条,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思想张力;通过对“岭南”“诗国”的深情回望,展现了鲜明的地域诗性,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身边嘅风景》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艺术手法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更在于它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它证明了方言诗歌不仅能够传承地域文化,还能够展现普遍的人类情感与思想;它也证明了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为人们的生活与思考提供有益的启示。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相信会有更多的诗人像树科一样,从方言文化与传统智慧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丰富当代诗歌的版图,为中国“诗国”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社恐雄虫被强制匹配后[虫族] 她谋 用柯学的方式阻止发刀 法老的宠妃3终结篇 阴湿男鬼觊觎的脸盲美人 太子的外室美人 万人迷[快穿] 嫁给一个老皇帝 穿越之我家有男媳 造反大师 法老的宠妃2 法老的宠妃1 深眠 11处特工皇妃(特工皇妃楚乔传) 阴鸷男主成了我寡嫂 七零咸鱼继母的养娃日常 末世捡到前妻后 开局开出蛊罐,叮,开出无线寿命 在电竞文里又封神了 重生为康熙的小青梅躺平一生(清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