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牧羊人演唱视频 > 第28章 红土上的残花(第4页)

第28章 红土上的残花(第4页)

而眼前的紫菀,正被哨兵细心地浇着水。他挪了挪脚,军靴踩在红土上没发出半点响,水壶嘴对准另一株蔫了点的,水流放慢了些,像在给哭闹的孩子喂水。有片花瓣被风吹落,飘到他的军裤上,紫得像颗落在灰布上的星,他抬手轻轻拈起,放在花丛边的土埂上,动作里带着点说不出的温柔——像慧芳给小琴擦胳膊上的砖棱印时,指尖避开伤口的样子。

风从营房那边吹过来,带着点饭菜的香,混着紫菀的淡味,把红土坡的腥气压下去了些。哨兵浇完最后一株,把水壶往腰间一挂,又站直了身子,目光投向远处的红土坡,像在望着什么。花在他脚边轻轻晃,紫得愈发分明,像在灰扑扑的红土坡尽头,突然绽开了片小小的天。

我望着那丛紫菀,望着哨兵挺直的背影,突然觉得右臂的石膏没那么沉了。原来红土坡上不只有裂着血口的脚后跟、磨破掌心的茧,还有这样的紫——在风里颤巍巍地开,被人小心地浇着水,像无数个“小兰”“小琴”藏在心里的盼,没被血浸过,没被苦熬干,就那么干干净净地,等着风停,等着雨来,等着某天能开得更盛。

车缓缓驶进连队大门时,我回头望了眼。哨兵已经回到哨位,那丛紫菀还在路边颤,夕阳给花瓣镀了层金边,紫得像块会发光的玉。红土坡的风还在吹,可这一次,风里裹着的,除了汗和血,还有点紫菀的香,轻得像声叹息,却又韧得像根没被磨断的线。

忽而就觉着眼角的潮意还没退。起初那泪是烫的,砸在手背上像小琴掉在慧芳手背上的血珠,带着股钻心的灼;可这会儿再落下来,竟混着点说不清的暖——不是军大衣的棉絮暖,是红土坡被太阳晒透的那种暖,糙糙的,带着土腥气,却往骨头缝里钻。

抬手去接,指尖触到的泪滴里,竟裹着几粒细沙。该是风从红土坡卷来的,沾在睫毛上,被泪一泡,就跟着滚了下来。沙粒在泪里轻轻转,像老秦烟锅里没烧尽的火星,落在手背上,不硌,反倒有种踏实的沉。

我慢慢探左手进裤兜,指尖摸到那朵纸花时,心尖轻轻颤了颤。纸被揣得发潮,边角的硬壳磨软了,红铅笔涂的花瓣洇出片模糊的红,像小兰发烧时两颊的晕。掏出来时,纸角勾着根裤线的线头,轻轻一扯,线头落在红土上,飘了飘就定住了。

把它往右臂的石膏上放时,动作轻得像怕碰碎小兰捏花时的指温。石膏壳子被晒得发烫,白绷带边缘沾着的红土渣早就干硬,纸花的焦痕往绷带上一贴,“刺啦”一声轻响,像火星落在干草上——那焦痕是小兰剪花时被砖窑火星燎的,黑黢黢的,却嵌着点红土,此刻贴着白绷带,竟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得心口发紧,紧得发疼。

可偏就是这疼里,裹着股化不开的暖。

纸花背面,小兰用铅笔描的“盼”字早被汗泡得发虚,笔画里还卡着点砖窑的黑灰,是她捡碎砖时蹭上的。我望着那字,忽然想起她举着花跟我说“看着就不疼了”时,眼里的光比界碑的星还亮;想起小琴帮她扶着纸边,指尖被纸棱划出道血口,却攥着不肯松,说“姐,我帮你按住”;想起慧芳蹲在旁边编竹篮,竹篾划破手心,血滴在纸花旁,红得跟铅笔印一个样。

风从车窗缝钻进来,吹得纸花在石膏上轻轻晃,像小兰辫梢那朵没枯透的紫菀。我望着它,望着远处红土坡上那些摇摇晃晃的窝棚——竹片架着化肥袋,被风吹得“哗啦啦”响,却用石头压着四角,用草绳捆着裂缝,像群站不稳的孩子,却偏要挺着腰;望着路边石缝里钻出来的紫菀,根须扒着红土,茎秆被风刮得歪歪扭扭,花盘却始终朝着太阳,紫得透亮,像没被血浸过的天。

原来这红土坡上,最不缺的就是在苦里扎根的人。

像那些紫菀,石缝里有半寸土就能钻,风里吹得断腰也不肯蔫,开得细碎,却紫得扎眼;像这朵纸花,糙纸糊的,红铅笔涂的,被汗泡过,被火燎过,却被攥得紧紧的,像攥着半片天;像那些窝棚,化肥袋蒙的,竹片搭的,漏风漏雨,却在红土坡上扎了根,炊烟从破洞里钻出来,歪歪扭扭的,却每天都在飘——飘得像句没说出口的话:我们在这儿呢。

纸花在石膏上颤得更厉害了,红土渣从焦痕里簌簌往下掉,落在军大衣上,像撒了把碎金。我忽然就懂了,这红土坡的苦,从不是用来熬的,是用来扎根的。就像这纸花,这紫菀,这窝棚,把根往碎土里扎得深些,再深些,哪怕风再大,土再硬,总有一天,能从裂缝里挣出点绿,开出点红,让这红土坡,活得热气腾腾的。

泪还在落,可砸在手背上的泪,早没了起初的烫。混着红土的暖,混着纸花的焦香,混着远处窝棚飘来的炊烟味,倒像杯掺了土的酒,辣辣的,却让人心里踏实。

邓班拧动钥匙时,引擎“咔嗒”一声沉了下去,最后一丝震颤顺着方向盘传到掌心,像叹息落进了红土。车窗外的夕阳正往红土坡尽头沉,把营房的影子拉得老长,哨兵浇花的水壶在地上投出个歪歪的圆,紫菀的花瓣被镀了层金边,晃得人眼仁发暖。

他转过身来,军绿色的肩章在余晖里泛着暗哑的光,背后的帆布包蹭过座椅,发出“沙沙”的轻响——包里该是刚从团部领的药,硬纸盒硌着帆布的声隐约能听见。解安全带时,他的拇指先按住卡扣侧面的按钮,指腹的茧子蹭过塑料壳,留下道浅痕。卡扣“啪”地弹开时,他另一只手早垫在了我腰后,掌心的温度透过军大衣渗过来,像捂在红土坡上晒了半晌的石头,糙糙的,却烫得人脊骨发暖。

就在这时,他突然开口,声音比引擎刚熄时的余震还低些:“下个月团里要给边民送批种子。”指尖还停在安全带的织带上,那织带被晒得发脆,边缘磨出了毛,他轻轻拽了拽,把带子归位,“听后勤的老张说,有‘铁秆青’玉米种,是农科所培育的,耐旱,结的棒子能有碗口粗,去年在山那边试种,一亩地能多收两麻袋。”

他顿了顿,视线掠过我右臂的石膏,落在车窗外那丛紫菀上,喉结轻轻滚了滚:“还有些菜苗,辣椒、茄子、小白菜,都是带土坨的,好活。团里特意请了镇上的农技员,到时候跟着车来,教大伙儿怎么栽,怎么浇水——听说那技术员还会看土,能教着给红土掺点草木灰,保准菜苗长得壮。”

说这些时,他的指尖不知什么时候蹭过了我手背上的泪痕。那触感粗粝得像红土坡的砂,是常年握枪、搬砖、攥牛绳磨出来的,指腹的纹里还嵌着点洗不净的红土渣,蹭过皮肤时,像有细小的火星在爬。我望着他的手,指节比砖窑的老砖还硬,虎口处有道浅疤,是去年在界碑帮老乡抬牛车时被木刺扎的,疤上还沾着点帆布包的灰。

“总会好起来的。”他最后说,声音不高,却像块石头落进了红土坡的深沟,稳稳当当的。说这话时,他的眼尾皱起几道纹,那纹里藏着界碑的风、砖窑的灰、红土的腥,却在夕阳里泛着点亮,像老秦家旱田里刚浇过的那垄玉米苗,蔫了半截,却在根上憋着股劲。

我忽然注意到,他军裤的裤脚还沾着圈红土,是从界碑那边带回来的,土块干硬得结成了壳,随着他说话的动作簌簌掉渣,落在脚垫上,像撒了把碎金。车座底下,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个小布包,露出半截绿苗——是株紫菀,根上还带着湿土,该是他路过营房门口时顺手拔的,想让我摆在窗台上。

风从半开的车窗钻进来,带着紫菀的淡香,吹得邓班额前的碎发轻轻动。他的眼神落在远处的红土坡上,坡顶的窝棚在暮色里只剩个模糊的影,却像被他的目光熨帖过,不再显得那么摇摇欲坠。我望着他指尖的红土渣,望着布包里的紫菀苗,望着他说“总会好起来的”时,嘴角那道浅淡的笑——那笑里,有红土坡的沉,有边民的盼,还有种比石膏更硬的东西,像界碑的石头,稳稳地立在风里。

手背上的泪痕被他蹭过的地方,还留着点砂粒的痒,混着红土的暖,慢慢往心里钻。我突然觉得,那批种子、那些菜苗,或许不只是种子和菜苗,是撒在红土坡上的星,是栽进苦里的绿,是邓班指尖的糙、老秦烟锅的烫、小兰纸花的红,揉在一起的那句——日子再难,总有个盼头在。

我望着营房顶上的红旗时,夕阳正把红土坡染成金红。那面旗是正红的,边角被风撕出几缕细穗,却依旧挺得笔直,旗杆底部的锈迹里卡着几粒红土,是被风卷着嵌进去的。风从红土坡尽头涌来,带着砂粒打在旗面上,发出“哗啦啦”的响,像无数双手在轻轻扯动——扯得旗面鼓成饱满的弧,又骤然绷紧,露出背面被雨水洇出的浅痕,像谁在红布上绣了道淡淡的疤。

红旗猎猎作响的声里,我忽然觉出右臂的疼变了。先前那疼是钻心的,像有把锈凿子在骨头缝里凿,每动一下都带着石膏摩擦绷带的痒,冷汗能顺着脊梁骨往下淌;可此刻,疼像被风刮薄了的云,还在,却不那么尖锐了。石膏壳子被夕阳晒得发烫,贴在皮肤上像块暖玉,绷带里的伤口在暖意里轻轻颤,倒像有只温柔的手在慢慢揉。

风裹着红土的腥气掠过时,我想起那些藏在红土里的苦。是老秦家旱田的裂——半亩地被山洪冲得露出砂石,剩下的几垄玉米结着拳头大的棒,根须在干裂的土里蜷成一团,像老汉攥紧的指节;是窝棚竹片的缝——化肥袋被风撕出的洞漏着星光,夜里能听见孩子们饿醒的哼唧,混着女人捶衣裳的“砰砰”声,在红土坡上荡出老远;是砖窑砖棱的痕——慧芳掌心的茧被磨破,血珠滴在红砖上洇成暗褐,小琴胳膊上的瘀青叠着旧伤,像块被反复揉搓的布。

还有那些缠在人身上的链。是老马家娃手里的铁丝——锈尖扎破的手指缠着破布,却还在红土里扒蚂蚱,链环是饿、是冷、是没爹没娘的慌;是赶牛车老汉鞋上的洞——露着的脚趾蜷成老树根,牛蹄子磨出的血染红了红土,链环是三十里地的路、是半两盐的盼、是孙子们碗里的寡;是界碑边的风——卷着汗、卷着血、卷着无数没说出口的怕,却又执拗地往前吹,像条勒在红土坡上的绳,紧得让人喘,却也勒着点不肯散的劲。

可风还在吹,吹得红旗愈发鲜红,吹得紫菀花瓣轻轻晃。我忽然觉得,这些苦,这些链,或许终有一天会被这风刮散。

散成种子——是“铁秆青”玉米种,落在老秦家的旱田里,根须往深土里钻,结出碗口粗的棒,玉米粒饱满得像珍珠;是辣椒苗、茄子苗,栽在窝棚前的空地上,紫的、绿的果实挂满枝,女人摘菜时不用再数着“够换半勺盐”;是紫菀的籽,被风带到石缝里,来年春天钻出片紫,把红土坡染成块没被血浸过的天。

散成花——是小兰纸花上的红,红铅笔涂得匀匀的,再不会被汗泡得发虚;是小琴辫梢的布条,洗得发白却没磨破,在风里甩得像道小旗;是孩子们手里的蚂蚱,不用再串在铁丝上烤,能在绿草丛里蹦跳,翅膀闪着绿褐色的光。

散成孩子们课本上“和平”两个字的笔画。课本是新的,纸页没卷边,油墨香混着阳光的暖。孩子们趴在窝棚的木板上写,铅笔尖在“和”字的“口”里转个圈,在“平”字的竖钩上顿一下,笔画方方正正的,像营房的墙、像界碑的石、像一家人围坐的炕桌。桌角摆着粗瓷碗,盛着玉米糊糊,撒着够味的盐,慧芳给小琴夹块烤红薯,小兰举着纸花笑,老秦抽着烟看窗外的紫菀,风从窗缝钻进来,不腥了,带着点甜。

红旗还在风里响,红得像团烧不尽的火。我望着那面旗,望着远处渐渐暗下去的红土坡,忽然觉得右臂的石膏没那么沉了。风里的腥气正慢慢淡去,混着紫菀的香、玉米的甜、孩子们念书的声,像有只手在轻轻掀动红土坡的苦,要把底下藏着的暖,一点点翻出来。

只是那眼泪,还在悄悄淌。不是先前那种砸在手背上的烫,是细水似的,顺着眼角往下渗,过鼻梁时带着点凉,到了下颌,才慢悠悠坠下来,“嗒”地打在军大衣的褶皱里。那大衣的布面早被红土染得发暗,腋下磨出的毛边缠着半片干枯的草叶——该是从界碑旁的坡上粘来的,草叶的纹路里还卡着几粒红土渣,被泪一泡,竟在湿痕里晕开片浅褐,像滴进水里的血。

洇开的湿痕里,真能闻见点红土的腥。是界碑石缝里的土,被邓班的军靴踩了无数遍,混着他的汗;是老秦薅锄刨过的土,沾着玉米根须的涩;是孩子们扒蚂蚱时扬起的土,裹着他们指尖的血。这腥气不冲,反倒像层薄纱,裹着泪里的暖——暖得像小兰纸花上没褪的红铅笔印,像慧芳烤红薯时焦皮的香,像邓班说“总会好起来的”时,指尖蹭过我手背的糙。

更藏着点说不清的盼。是团里下个月要送的种子,抗旱的玉米种该带着层亮壳,菜苗的根须裹着湿润的黑土,像群揣着劲儿的小娃娃,等着往红土里钻;是营房门口哨兵浇的紫菀,来年该能蔓延成一片,紫得像块没被血浸过的天;是孩子们课本上的“和平”,笔画会被描得越来越深,直到能从纸页里长出来,变成砖窑不冒烟的清晨,变成界河边没枪声的黄昏,变成老马家娃碗里冒着热气的玉米糊糊。

这盼里,分明站着那些人。是邓班这样的,裤脚总沾着红土,掌心的茧比砖还硬,巡逻时会给界碑旁的野花浇水,会把自己的干粮分给扒蚂蚱的孩子;是“牧羊人突击组”那样的,名字藏在迷彩服的编号里,在红土坡的风里摸爬滚打,枪托磨出的亮痕里嵌着土,急救包里的绷带总带着股紫菀的香——他们在暴雨里帮老乡抢收红薯,在雪夜里背着生病的娃往镇上跑,在界碑旁站成比石头还沉的影子,把“守护”两个字,种进了红土的裂缝里。

千千万万个他们,像红土坡上的草。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看见他们的军靴踩过碎石路,留下深浅的印;看见他们的迷彩服掠过窝棚,带起片风;看见他们把种子递到老汉手里时,指节上的老茧蹭过老汉皴裂的掌心,像两块红土在轻轻撞。他们把苦往肚里咽,把伤往肉里藏,把边民的盼往肩上扛,就像那面在风里猎猎作响的红旗,边角磨破了,颜色却愈发鲜红,把光投在红土上,投在孩子们的笑脸上,投在每道等着被绿芽撑开的裂缝里。

眼泪还在淌,湿痕在军大衣上洇得越来越宽,红土的腥和盼的暖缠在一块儿,倒像杯掺了土的酒,辣得人眼眶发热,却又让人攥紧了拳头。我望着远处红土坡的轮廓,望着营房顶上的红旗,忽然懂了:这片土地上的苦,从不是孤军奋战的熬;这些默默无闻的军人,早把自己的根,和红土、和边民的根,缠在了一起。他们会像紫菀那样钻透石缝,像纸花那样攥住希望,把所有的汗、所有的伤、所有没说出口的爱,都变成红土坡上的春——总有一天,会漫山遍野地来。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病娇纷纷折腰+番外  救赎破碎师兄后被缠上了  我在紫云山当杂役  红枫领的斯塔夏农场[西幻]  重生为康熙的小青梅躺平一生(清穿)  诡异高中毕业后[万人迷]  替身爆红后和大佬们炒CP[娱乐圈]  啥,假孕暴露了才穿书?+番外  弱女擒烈郎  穿越成贵族学院的炮灰白月光  大统领每夜抱我牌位入睡  情深意正浓  玉殿春浓  真千金她一心向我(穿书)  遗神银行  碎玻璃  被夺舍成妾,我反手抢系统逆袭  汉家天子(朕就是这样汉纸)  不当坏女人后[快穿]  觅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