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牧羊人叫什么歌 > 第28章 红土上的残花(第3页)

第28章 红土上的残花(第3页)

风从车窗缝钻进来,带着红土的腥气,吹得我右臂的石膏微微颤。石膏上还别着小兰那朵紫菀,枯了,杆儿脆得像根火柴,却还竖着,像根不肯弯的骨头。我望着窗外掠过的红土坡,突然觉得这片土地红得刺眼——红得像慧芳咬嘴唇淌的血,像小琴胳膊上的砖棱印,像纸花上洇开的红铅笔痕,像那些没来得及长大就枯了的绿。

它们在苦里熬着,在难里撑着,像一群被按在水里的人,每一次抬头换气,都带着血沫,却还是不肯沉下去。这世上最虐心的,或许不是彻底的绝望,而是明明知道希望像风中的纸花,一吹就散,却还要用尽全身力气,攥得指节发白,仿佛只要攥得够紧,就能攥出个春天来。

车开到界碑附近时,红土坡的风突然紧了,卷着沙粒打在车窗上,发出“沙沙”的响,像谁在轻轻刮着铁皮。路边的牛车就那么歪歪地停着,车板是拼接的旧木板,缝隙里卡着红土和干草,被车轮碾出的凹痕深得能塞进半根手指。车板上堆着的红薯,个个干瘪得像皱缩的拳头——表皮起了层硬壳,布满蛛网似的裂纹,最底下的那几个沾着湿泥,该是今早从地里刨出来时带的,泥块已经半干,在薯皮上结了层褐黄的痂,看着和慧芳竹篮里那几个没两样,都是被旱季榨干了水分的模样。

赶车的老汉蹲在车旁的红土上,膝盖抵着车辕,像块生了根的石头。他手里的烟杆是用界河边的芦苇根做的,杆身被磨得发亮,顶端的铜锅锈成了青黑,烟丝燃着的红火星明明灭灭,映得他满脸的皱纹忽明忽暗——那些纹深得像红土坡上的沟壑,从眼角一直爬进鬓角的白发里,沟底积着洗不净的红土,风吹过的时候,能看见土粒在纹里轻轻动。

他穿的布鞋早看不出原本的颜色,鞋面蒙着层厚灰,鞋帮外侧烂了个不规则的洞,露出的脚趾蜷着,像只被晒干的老树根——趾甲盖灰黄发脆,边缘卷着,嵌着红土,最粗的那根脚趾关节肿得发亮,该是常年蜷着用力,磨出了厚厚的茧。牛绳在他手里攥得紧紧的,绳结处被勒出深深的凹痕,指节上的老茧泛着白,比砖窑里烧过的硬砖还糙,贴在绳上,像长在了一起。

“他要把红薯拉到镇上去换盐。”邓班的声音压得低,踩了脚油门,吉普车慢慢往牛车旁靠。超过牛车时,老汉恰好抬起头,烟锅在嘴角颤了颤,火星子掉在红土里,“滋”地灭了。他的眼泡肿着,眼角堆着黄白的眼屎,眼里的光比烟锅里刚灭的火还暗,像蒙着层红土的水洼,望过来时没什么焦点,只在瞥见我们军装的瞬间,眼皮轻轻抖了抖,又低下去,继续用粗糙的拇指摩挲着牛绳。

“从这儿到镇上,单程十五里地,全是红土坡,上坡时得牵着牛走,牛在前头拽,他在后头推,一步一滑。”邓班往窗外偏了偏头,我看见牛的前蹄——蹄甲磨得发亮,边缘渗着血丝,沾着的红土被血浸成了深褐,“来回三十里,天不亮就动身,得走到日头西斜才能回来。前儿个我巡逻见着他,牛蹄子裹着破布,他说‘路太硬,再磨下去,牛就走不动了’。”

风卷着老汉抽的旱烟味飘过来,呛得人喉咙发紧。他蹲在那里,烟杆在手里转了转,又塞进嘴里猛吸一口,烟圈从皱纹里钻出来,很快被风吹散。车开出去老远,我回头望了眼,牛车还停在界碑旁,像幅被遗忘的画——老汉的身影缩在红土里,牛低着头啃着路边的枯草,车板上的红薯在风里轻轻晃,像一颗颗攥紧的、发皱的拳头。

“他总说,”邓班的声音里带着点涩,“多换半两盐,孙子们喝糊糊时,就能多撒半勺,‘咸了,就不觉得寡了’。”

不知什么时候,眼角突然发潮。起初只是一点温热,像埋在石膏里的伤突然渗了点血,顺着颧骨往下爬。那热意越来越沉,聚成颗圆滚滚的泪,在眼角悬了悬,终于没撑住,“啪”地砸在垫着的军大衣上。

军大衣是旧的,藏青色的布面洗得发灰,腋下磨出的毛边沾着点红土渣——该是邓班从界碑那边带回来的。泪滴在布上,没立刻渗开,先洇出个亮晶晶的圆,像块碎玻璃,过了会儿才慢慢晕开,成个指甲盖大的湿痕,边缘泛着深褐,像把慧芳竹篮里烤焦的红薯皮浸在了水里。

又一滴泪紧跟着坠下来,顺着脸颊的纹路滑,过太阳穴时,带起点风的凉,却没压下那烫。它滑过颧骨的痣,蹭过嘴角的疤——那疤是上次在界碑巡逻时被弹片划的,此刻被泪一浸,微微发疼,像又回到了那个枪声响彻的午后。这滴泪比上一滴沉,砸在下巴上时,溅开点细沫,然后顺着下颌线往下淌,在脖颈处积了会儿,终于坠落,“嗒”地打在左手手背上。

那烫意猛地炸开。不是温水的暖,是带着体温的灼,像小琴上次帮慧芳拾碎砖时,被砖棱划破手指,血珠滴在慧芳手背上的疼。我盯着手背上的泪滴,它在皮肤上游动,像条小蛇,把掌心里的红土渣冲开个小沟——那土渣是早上邓班递纸花时蹭上的,沾着小兰的指纹,此刻被泪一泡,竟泛出点暗红,像血。

想抬手抹把脸,右臂的石膏却突然沉得发闷。不是刚上石膏时的钝重,是带着红土坡岩层的沉,压得肩窝发酸,骨头缝里的疼顺着血脉往上爬,像有无数根锈针在扎。指尖明明离脸颊只有半尺,却像隔着条界河,怎么也够不着。只能眼睁睁看着泪珠子一颗接一颗往下掉,砸在军大衣上,砸在手背上,砸在裤腿的红土上,洇出一片又一片湿痕,像红土坡上被雨水泡软的地。

这些眼泪里裹着的,哪是水呢?

是对慧芳的疼。疼她搬砖时掌心磨穿的茧,血珠滴在红砖上,红得跟篮沿布条一个样;疼她夜里在窝棚里数砖,“一千、一千零一”,数到声音发哑,数到指节磨出红痕;疼她看着小琴胳膊上的砖棱印,偷偷转身抹泪,却在孩子们面前笑得像砖窑的火。

是对老秦的叹。叹他蹲在旱田埂上,草帽檐压得遮住眉眼,薅锄在手里攥得发亮,明明知道玉米结不出拳头大的棒,却还是天不亮就挑水,一趟三里地,水桶晃得像风中的窝棚;叹他怀里总揣着小秦的布鞋,纳了又纳,针脚密得像蜘蛛网,却在别人问起时,只说“娃爱吃新玉米”;叹他对着山洪冲垮的半亩地,蹲在红土里抽烟,烟锅灭了也没察觉,烟灰落进脖领,像撒了把碎土。

是对捶衣裳女人的酸。酸她木槌柄上的草绳,缠了一圈又一圈,绳结处的血痂结了又掉,掉了又结;酸她捶完衣裳,从窝棚摸出半块窝头,往最小的娃嘴里塞,自己嚼着草根,嘴角沾着土也笑得踏实;酸她夜里坐在窝棚门口,借着砖窑的光缝麻袋,麻线勒得手指头出血,却把缝好的麻袋往娃们面前推,说“能换块糖”。

是对扒蚂蚱孩子的涩。涩他们光脚踩在碎石上,脚后跟的血口沾着红土,像块被踩烂的桑葚,却举着铁丝上的蚂蚱笑得露出豁牙;涩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把蚂蚱装进破玻璃瓶,瓶底的浑水漂着红土,却对着瓶子说“能顶半个窝头”;涩最小的那个娃,捡起草根往嘴里塞,噎得直翻白眼,却还是把捡到的小石子往裤兜里揣,裤兜破了洞,石子滚出来,他捡了三次也没嫌烦。

风从车窗缝钻进来,带着红土的腥气,吹得手背上的泪滴微微颤。我望着窗外掠过的红土坡,那土红得发沉,像被无数代人的血浸过——坡上有老辈人的坟头,土堆矮得快平了,却还留着插过香的小坑;有磨得发亮的犁铧,扔在路边,锈迹里卡着半世纪前的谷粒;有孩子们踩出的小脚印,叠在祖辈的大脚印上,像串没写完的诗。

他们守着这片红土,真像守着块烧红的烙铁。明明烫得钻心——烫得慧芳掌心结硬茧,烫得老秦脊梁弯成弓,烫得捶衣裳女人眼角堆皱纹,烫得孩子们脚后跟裂血口——却谁也不肯松手。因为这土是他们的根啊,是埋着爷爷的骨头、爹的汗、娘的泪的地方;是哪怕种不出玉米、长不出果树,也要用手掌焐、用血汗浇的家。就像小兰攥在手心的纸花,哪怕皱了、焦了,也要捏得紧紧的,因为那是他们在苦里刨出的一点甜,是黑夜里能看见的一星亮。

又一滴泪砸在手背上,和之前的泪混在一起,顺着指缝往下淌,滴在军大衣的湿痕上,把那片褐晕得更宽了。石膏还在沉,像压着半座红土坡,可心里的那点酸,却慢慢化成了点暖——暖得像慧芳烤红薯的焦香,像孩子们扒到蚂蚱时的脆笑,像这片被血浸过、被汗浇过的红土,在风里抖着,却从未真正冷下去。

邓班突然踩下刹车,吉普车的引擎“咔嗒”一声歇了,车身在红土路上顿了顿,像头喘着气的老黄牛终于肯停下脚步。他没立刻说话,先偏头看了眼我皲裂的嘴唇——唇角的皮翘着,像晒干的玉米叶,沾着点白花花的盐霜,是被风刮了一路的缘故。他伸手往驾驶座旁的储物格探,铁皮格子被他的军靴蹭得发响,“哗啦”一声翻出个军用水壶。

水壶是老式的军绿铁皮款,壶身被磨得发亮,原本印着的五角星早褪成了浅灰,边缘的漆掉了大半,露出里面的白铁皮,像块没长好的疤——像慧芳手腕上那块被砖棱划的,结了痂又磨破,新肉混着老疤,白一块红一块,总也褪不干净。邓班拧开壶盖时,“啵”的一声轻响,是橡胶密封圈被扯动的声,他把水壶往我手里递,壶身带着点他掌心的温度,不烫,却比红土坡的风暖得多:“喝点水吧,看你嘴唇都裂了。”

我接过水壶时,指尖碰着掉漆的边缘,铁皮硌得指腹发疼,像摸在老秦那把卷了刃的薅锄柄上。仰头喝了口,水是凉的,带着点搪瓷缸的腥气,该是从连队的井里打的,顺着喉咙往下滑,浇得冒烟的嗓子舒服了些,却也把眼角的泪意勾得更浓——水顺着嘴角往下淌,滴在军大衣上,和之前的泪痕混在一起,洇出片更深的褐。

放下水壶时,我望着远处连绵的红土坡。天快擦黑了,夕阳把土坡染成金红,最高的那道坡脊像道凝固的血痕,横在天边。近处的红土被晒得发脆,车辙印里的土块裂成星子状,像谁用指甲抠过,风一吹就簌簌掉渣,落在鞋面上,带着点滚烫的涩。

就在这时,我突然明白慧芳为什么说“界碑边的风是腥的”。

那风不是平白无故的腥。是慧芳搬砖时淌的汗——她弯腰搬砖时,额角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滴,砸在红砖上“啪嗒”响,混着砖窑的灰,被风卷着,就有了股咸腥;是小琴胳膊上的血——砖棱刮破皮肉时,血珠“嘀嗒”落在红土里,红土吸了血,风一吹就扬起细沫,腥气里带着点土味;是老秦家媳妇割芦苇时的血——芦苇叶划开手心,血滴在界河水里,随波漂远,被风吹上岸,就缠在了红土坡的草叶上。

风里还有无数人的盼。是小兰攥在纸花里的——她叠花时,铅笔在“和平”两个字上描了又描,盼着字能长在纸上,像木瓜树结果;是扒蚂蚱的孩子望着玻璃瓶的——他们举着半死的蚂蚱,盼着今晚能烤着吃,明天还能摸着一只;是赶牛车的老汉攥着牛绳的——他望着三十里外的镇子,盼着红薯能多换半两盐,孙子们的糊糊能咸一点。这些盼没说出口,就混在风里,带着点甜,又裹着点苦,像没成熟的野枣。

可就是这腥气的风,吹了一年又一年。吹得红土坡的土更红了——红得像揉了血,像掺了泪,像把无数人的苦难都熬成了底色;吹得人更韧了——慧芳的腰弯了又直,老秦的背驼了却还在挑水,捶衣裳的女人木槌挥得更沉,孩子们光脚踩在碎石上,跑得比风还快。

风掠过红土坡的凹处时,卷起片枯草,草叶打着旋儿往远处飘,落在一道裂缝里。那裂缝深得能塞进半只手,黑黢黢的,却有颗草籽正从缝里往外拱——嫩白的芽尖顶着块土坷垃,歪歪扭扭的,像小兰捏着的纸花茎,却在风里抖着,不肯缩回土去。我忽然觉得,这红土坡上的种子,从来都不是草籽、玉米种,是人。是慧芳,是小兰,是老秦,是那些在风里摇摇晃晃却不肯倒下的人。他们被风刮着,被土埋着,被苦难碾着,却总在裂缝里拱,在碎土里扎,哪怕只有一丝光,也要把绿芽探出来。

邓班把壶盖拧好,往储物格里放时,铁皮碰着格子,发出“当”的轻响。他望着我手里的水壶,忽然说:“这水壶跟着我五年了,上次在界碑巡逻,被流弹打了个坑,以为要漏,结果照样能装水。”他指的是壶身侧面那个浅凹,像被拳头砸过,“有些东西,看着脆,其实韧着呢。”

风还在吹,卷着红土往车窗里钻,落在我手背上,带着点烫。我望着远处被夕阳染透的红土坡,望着那道像血痕的坡脊,忽然觉得那腥气的风里,除了汗和血,还有点别的——是小兰纸花上不肯褪的红,是小琴攥紧拳头时指节的白,是老秦薅锄插进土里的沉,是无数人把苦难嚼碎了往下咽时,喉咙里发出的那声闷响。

这些东西被风卷着,一年年往红土里渗,渗成了根,扎得比界碑还深。

车轱辘碾过连队门口最后一段碎石路时,颠簸突然轻了——柏油路面虽也裂着细缝,却比红土坡的路平整得多,像谁在粗粝的红绸上缝了块素布。远处的营房在夕阳里泛着灰蓝,墙根爬着些野藤,叶子被风刮得翻卷,露出背面的白绒,像给灰墙镶了圈毛边。

就在这时,我看见了营房门口的哨兵。

他站在路边的土埂旁,军绿色的身影笔挺得像界碑,帽檐压得低,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下颌线绷得紧紧的,汗珠顺着脖颈往下滑,在洗得发白的衣领上洇出片深色。他手里拎着个军用水壶,壶嘴往下倾着,细流“簌簌”地落在脚边的花丛里,动作轻得像怕惊飞了停在花瓣上的虫。

那丛花是紫菀。

不是小兰辫梢那朵枯褐的、卷着边的,是鲜活的——花瓣层层叠叠地舒展开,边缘带着点浅粉的晕,像被晨露洗过,紫得透亮。最外层的瓣微微向外翻,像小姑娘扬起的裙边;内层的瓣攒得紧,紫得发深,像浸了浓墨的棉线。花茎细得像缝衣针,却挺得直,托着沉甸甸的花盘,在红土坡刮来的风里轻轻颤,颤得人心头发软——不是弱不禁风的晃,是带着韧劲的摇,像小兰攥着纸花时,指节发白却不肯松开的模样。

有朵开得最盛的,花瓣上还沾着水珠,是哨兵刚浇的,阳光从水珠里穿过去,折射出细碎的光,把那抹紫照得更清透了。这紫真干净啊,不像红土坡的红那样沉,不像砖窑的黑那样浊,倒像块被雨水洗了无数遍的天,没沾过血,没染过尘,纯粹得让人想起小兰说的“橡胶林的花”。

我忽然想起小兰辫梢那朵紫菀。是她从界河边摘的,那时花刚开败,茎秆脆得一折就断,她却宝贝似的别在辫梢,跑起来时花瓣簌簌掉,落在红土里,像撒了把碎紫。后来她把半朵枯花别在我石膏上,说“等你好了,咱们去橡胶林摘新的”,花瓣的焦痕蹭着白石膏,像道浅淡的疤。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碎玻璃  啥,假孕暴露了才穿书?+番外  真千金她一心向我(穿书)  穿越成贵族学院的炮灰白月光  被夺舍成妾,我反手抢系统逆袭  重生为康熙的小青梅躺平一生(清穿)  救赎破碎师兄后被缠上了  玉殿春浓  替身爆红后和大佬们炒CP[娱乐圈]  情深意正浓  诡异高中毕业后[万人迷]  红枫领的斯塔夏农场[西幻]  大统领每夜抱我牌位入睡  我在紫云山当杂役  弱女擒烈郎  遗神银行  觅夏  病娇纷纷折腰+番外  不当坏女人后[快穿]  汉家天子(朕就是这样汉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