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成了亲,就要分府。
秦王府、襄王府、岷王府、鲁王府、荣王府、沂王府、德王府、瑞王府、沈王府早已竣工,入住也有几年了;随后郑王府、赵王府、代王府也相继落成,去年底,晋王府、齐王府、崇王府、吉王府去年年中也已经竣工,如今带着王妃入住。
如今只剩下周王,这回自然走不了了;也不用走。去年王府就给他建好了,带着妻妾子女高高兴兴的入住。虽然这几年黄河脾气还不坏,但显然不如在北京安全;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无法继续方剂事业。
按照建极十一年定的制度,新开的王府给开府银十万两,郡王府给银一万两,镇国将军一千两,以下以百两递减;公主郡主们有嫁妆,况且府邸不能世袭,也就没有这一笔。另外就是已就国的回北京,也有搬迁费,亲王一万两,郡王一千两,以下百两递减。
当然,汪舜华从内帑里拿了十万两塞给亲儿子,也没人说什么,反正不是户部出钱。
历史上万历最宠爱的福王常洵,婚礼花了三十万,营建王府二十八万,十倍常制。婚礼费用居然高过王府费用,看来赏赐的东西不少。
只是现在徭役免除了,兴工要给人工费,因此营造费很不低,但怎么说,营建王府比营建王城省钱。
这当然意味着一大摊子事,毕竟这么多人拖家带口,浩浩荡荡的进京,原本就繁华热闹的帝都更加人满为患。
北京外城的建设还在紧张的施工。去年底,终于完成东城的修筑工作,今年开始南北两城同时施工,因为内城的水系和其他建筑相继完成,可以全力投入外城建设,因此进度快了很多。
周王的遗憾没有持续太久。
汪舜华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尤其现在死亡率太高,不仅让她这当妈的揪心;人口增长率上不去,也让她这个做太后的悬心。
因此,她不仅严格了太医院的考核,还从民间挑选了大批优秀医生包括女医生。如今和周王商量,准备在京城开办一所医药学校,一边培养医生,一边进行疾病治疗的研究和方剂的研发,尤其是牛痘和传染病防治的推广;同时,也准备编撰更加实用的医典。
这种产学研用的方式在现在还很新鲜,周王马上就答应了。
汪舜华命户部支了十万两银子作为学校的建设运营费用,建成以后,根据规模和项目给钱——这个交给礼部,但既然是周王主持,无疑要钱方便很多。
周王兴高采烈的开始干活了。
汪舜华划了下杯子里的茶,周王悬壶济世固然是好事,但来到北京还这样春风化雨,对于皇室未必是好事;但当他是奉皇帝的命令做这些的时候,又不一样了。
对朝廷和宗室们来说,还有很多事情要解决——现在亲王已经完成了搬迁工作,郡王也已经迁了将近一半,下面的将军中尉什么的也在陆陆续续进京,那么相关的管理就要跟上。
为了迎接这一天,朝廷已经准备了很久——除了强化禁军管理,加强京城巡防,扩充有司衙门,还要重新规范和完善宗室从出生、请名、就学、考封、朝觐、婚嫁、继嗣、授职、就业、升降、死亡以及宅第、属官、护卫等一整套管理制度。
各种礼仪也要重新规范。
这几年来,六部和宗人府没少为这些事打嘴仗。
首先就是名称。武英殿大学士李贤生前就提出:“此前诸藩,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堪称制善;然而如今诸王不锡土,而内襄政本,外领师干,视前尤善。只是封藩建国既已名不符实,不如以封号予嘉名,不加郡国;另加亲字,以示亲近。”
当时汪舜华暂时没顾上这个:“封号都是祖上定的,怎么好擅改?”
这话一出,大家都琢磨出味道了。内阁四位学士、六部五寺连同詹事府、翰林院都联名赞成,甚至襄王也带着一波藩王上表,请求改封号:别以为大家不知道,太后可是忌讳有朝一日有人旧话重提让藩王归国。
既然众望所归,太后皇帝要从善如流。
秦王改封礼亲王,晋王改封和亲王,周王改封端亲王,赵王改封庄亲王,郑王改封恭亲王,鲁王改封睿亲王,沈王改封敦亲王,岷王改封理亲王,代王改封裕亲王,唐王改封顺亲王,沂王改封忻亲王,襄王、齐王、瑞王、荣王、崇王、德王、吉王国号已有嘉意,只是加亲王而已。
终于收回了秦晋周赵等国名,汪舜华心里还是很舒服的,特意下旨,赏了诸王一年俸禄;公主、郡王、郡主就算了,反正没实权,俸禄也不高,懒得去想名字,还是用地名来封,这也不算区别对待,以前公主、郡主也是用地名来封的,不过都只是挂名而已,要么留在北京,要么待在父亲藩地。
礼之用,和为贵;端者,始也;庄者,重也。原本有点失落的秦晋周赵四王也很欢喜。
然后属官要重新调整。按照祖制,王府有长史所、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宝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机构,相对应的就有各种属官,名称有二十来种,从正五品到不入流都有,加起来四五十号。
前几年主要说的是太监和护卫,对属官倒没怎么限制,但是现在朝廷缺官,襄王也提出来了:“现在没那么多事,也没必要安那么多官,浪费人才!”
汪舜华还是摆手:“每个王府40来号属官,品级也不高,倒是养得起。”
——主要是人家刚到北京,实在不好意思去削人家的人。
后来秦王晋王又提了一回,这才回过味来:现在王府的面积变小了,事情也少了,这么些人实在没必要,而且也住不下;再说,这些人整天无所事事,只能和主人大眼瞪小眼,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事——别当大家不知道就是来监督的!
既然如此,那就改吧,首先是所有的副官,全部革掉;然后长史保留一人,审理、工正、伴读、教授、引礼舍等官革掉,审理掌推按刑狱,禁诘横暴,无干国纪,现在自有顺天府衙门管理;工正掌缮造修葺宫室、廨舍,宗人府统一管理;读书去宗学,老师和伴读都用不着,当然你家有钱请家庭教师补课另外说——这些人都是朝廷命官,由吏部统一调用。年老的致仕,年轻的也肯定不会马上留京,要先去地方锻炼一下,让时间沉淀一下和亲王的感情。
除了属官,还有奴婢,丫鬟婆子轿夫厨子扫地的各种编制统一,加起来300人。分府的时候宫里配齐,以后你们就自己去找人,朝廷按编给钱,多的没有。
另外以前护卫是300,现在还得减,200;你们要是有钱,以后自己雇保镖,但是也别太过分,不要私藏亡命之徒和甲胄武器尤其火器之类的;反正出门就有五城兵马司的兵士巡逻,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封国的侍卫遣散,青壮的入卫所,老幼改民籍,从官田里划给土地。
这是亲王的级别,郡王及以下有差。
这些明确了,太后舒了口气:少养了很多人是小事,侍卫什么的减了,自己也可以舒口气;宗室们也可以放松一些:地方就那么大,皇帝的人那么多,实在不爽,谁知道哪里出错就被扭送到宗人府了?当然属官们更高兴——待在王府能有什么前途?外放当地方官那也有施展的空间!
汪舜华坐在珠帘后,看宗室跪了一地,看向儿子:我解决了财政问题,但这帮人能不能镇得住,就看你了,你可千万要争气!
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显然感受到背后母亲的目光,略挺起了胸脯。
弘义阁大学士章纶提出了宗室的教育问题:“这些年考封的通过的比例一直不高,实在有损天家的形象。朝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就是希望宗室能够为国家所用。为了避免偏科,提高考封的通过率,臣建议以后宗学每年进行分科结业考试,每科考试通过,才能参加考封——这时候就不用去贡院了,皇帝直接在皇极殿主持考试;如果一科没过,就回去再读一年。”
皇帝嘴角微翘——不错,以后能进殿参加考封的应该都有些才学,通过率高了,省得自己去做恶人。
不免多看了章纶一眼,虽然性格刻板刚直,但是肯为皇帝、为朝廷着想,难得。
汪舜华颔首,同意了这个提议。
宗室们相互看了一眼,觉得这个提议有点来者不善;朝臣们眼角则带着笑——亲们,以后想要参加考试,可不那么容易了。加油吧,祝你好运。
宗室们欢欢喜喜的搬家,礼部尚书叶盛却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享年54岁,追谥“文庄”;另外一个尚书赵昂要组织永乐大典的重录,部里的事需要另外有人料理,于是左侍郎夏时正升尚书,右侍郎刘珝进左侍郎,右参议徐溥进右侍郎。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山海有归处 穿成f4后我成了万人迷 重生你不配[快穿] 是时候退隐了[穿书] 我在末世种田的日子 听说小师叔曾是师祖的情劫 你又在乱来[电竞] 我在古代做皇帝 没人知道我是神仙下凡 搞友情不香吗 原来是想谈恋爱 渣过我的人都哭着跪着求原谅 超能力者的一小时人生 和我做朋友的女主都变了[快穿] 我渣过的对象都偏执了[快穿] 清白之年 重生成帝王掌中娇 我被影后教做人 穿成女主头号情敌后 女朋友每天都要人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