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看出来了,太后和皇帝母子不愉快。
好在端午节,皇帝到西苑觐见太后,共度佳节。
然而这个佳节,也是不欢而散。
如今宗室已经留在北京,自然不用再奔波,只是每年的龙舟赛还是很热闹。
汪舜华看向皇帝:“皇帝近来都忙着什么?”
皇帝笑的很勉强:“养病之余,不过是读书养性罢了。”
汪舜华道:“我听说你经常招洋和尚到东宫讲经说道?那些虚妄的东西,听听倒也罢了,不必相信;你身边都是天下闻名的鸿儒,好好跟他们读书,才是正道。”
皇帝的脸色带着调侃:“左右不过是闲话罢了,正好长长见识,母后不是经常教诲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汪舜华点头:“是,你记得这话,很好。”
她收敛了笑容:“那个洋和尚都跟你们说了些什么有趣的事?说来让我也听听?”
皇帝道:“左右不过是民间故事,俚俗得很,不敢污了母后的耳朵。”
汪舜华转移了话题:“你永康妹妹不小了,我想早点把她的婚事办了。”
皇帝道:“这很好,我看今年办了就好,正好趁着母后开疆拓土,双喜临门。父皇也会高兴的。”
汪舜华点头:“好,那就让礼部准备吧。”
她看了眼左右:“把那个神父唤来。前几个月听说他的书都翻译完了,可那时我正忙着,没顾得上召见他。今儿正好有空,问问那边有什么风土人情,也好开开眼。”
皇帝的心咯噔了一下。
——这十多年来朝廷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大批外国学者和商人涌入中国——不仅有日本、安南等传统藩国的,也有印度国的,甚至还有奥斯曼帝国的,四夷馆招徕了一部分来当翻译,也画点地图,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新世界的门窗。
——君臣不知道,甚至汪舜华也不知道,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21岁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八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鏖战53天,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历时千年之久的东罗马帝国灭亡。
君士坦丁堡成为伊斯坦布尔,东正教不再是国教。
当然,帝国允许你保持原有信仰,只是需要承担较高的税负。
因此,在土耳其帝国不断扩张并进入繁盛时期的同时,有些人却选择了逃离故乡,他们或者奔回欧洲,或者乘船去到遥远的东方。
——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东非、红海,但那毕竟是国家级工程,使用的是最好的船只和工匠,一般商船没那么强悍;但因为要打海贼、要规范朝贡、要促进外贸,程信就让人把下西洋的资料翻了一通——理由正大光明,也就没人敢藏匿甚至销毁,老老实实拿出来了。
明朝的丝绸、瓷器什么的实在很受欢迎,所以价钱也高,商人们也就有积极性。东汉时期就能和东罗马帝国交流,过了一千多年,进步说不上,总还能追上古人的节奏:从广州等地起航,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来到印度,并且采购香料、染料运回中国,印度商人再把丝绸、瓷器经过红海运往埃及的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到达安条克,再由希腊、罗马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加沙等港口经地中海海运运往罗马帝国。
有去有回,在中国和印度商人运送商品不亦乐乎的时候,那些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自然可以选择另外一条相反的路。
——这些不知道不要紧,汪舜华知道百十年后的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和科学家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几卷,后来清朝数学家李善兰又翻译完后几卷。这本书她没有读过,但能在惜墨如金的中学历史课本中大书特书一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汪舜华想要引进的并不只是这一部书,而是想让明朝真正了解整个世界,毕竟有些话不能从她嘴里说出来。理由也是正大光明的:“只有博采众长包罗万象,《四库全书》才真的能说全!更重要的是,现在对外交往频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她咬了咬牙:“国朝图书尚且泥沙俱下,何况蛮夷?如果朝廷没有掌握,先让书籍传播到民间,才真是后果不堪设想!与其这样,还不如主动作为,只有经过朝廷批准,才能公开刊刻,否则一律不许传播!”
这样有理有据,自然没人会反对。因此建极八年,汪舜华正式下旨,鼓励敬献书籍,由四夷馆组织翻译刊刻,如果入选《四库全书》,还可以获得奖励甚至关税减免。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相继就有海外商人献上了很多手抄本;尤其次年开始从西域引进人才,相继带来了大量的典籍,几乎把整个百年翻译运动的成果搬了回来。如今四译馆正在没日没夜的翻译。
从他们口中,汪舜华还得知了另外一个消息:“当年帖木儿征讨四方,将各国工匠带到撒马尔罕。他死后,儿子沙哈鲁没有穷兵黩武持续扩张,而是努力经营乃父遗产,大兴文治。兴建了很多学校、图书馆,还有一座天文台。在那里,他安装了一座巨大的限象仪,绘有九天星象、分秒度数、气候分野、海洋山岳图表。沙哈鲁极其沉溺于此,观测了三十年,完成了一份《历数表》,记载了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区、计时、行量运移、恒星位置,其中包括太阳、行星运行表和一千零一十八颗恒星的位置表。可惜兀鲁伯死后,天文台被毁,我们也只好到处亡命。”
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学者皇帝,简直堪称“皇位上的学者”。
只是下一句汪舜华就有点啼笑皆非:“兀鲁伯精通历算,测算出自己会被大儿子所杀,于是将长子拉提夫放逐。拉提夫十分恼怒,发动叛乱,将乃父处死。”???
这不就是俄狄浦斯的现实版,到底是真的中了命运的诅咒,还是诅咒给了现实的灵感?
这份《历数表》如今也带到了北京,汪舜华看着这份手抄本——看不懂,但是有图!
汪舜华简直不敢相信,15世纪居然有人能够通过肉眼观测,绘制出如此详细的星象图。
汪舜华还在感慨,詹事杨守陈幽幽的说:“当年宋朝宰相苏颂制水运仪象台,有撰《新仪象法要》三卷,其中有星图63种,记录恒星1434颗。”
汪舜华想起来,这可是比肩沈括的超级牛人,他的水运仪象台,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堪称全自动装置。可惜这样的黑科技,后来竟毁于靖康兵燹!宋朝南渡之后,也曾经想过复原,但是主要领导换了几茬,都未能成功。
建极元年,朝廷设科学院,水运仪象台的复原也摆上了台面,尤其放宽天文学以后,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都想复原这个东西,但即便有苏颂留下的说明书,对照图纸,还是没有成功。
汪舜华看着苏颂星图和水运仪象台的图纸,实在弄不清原理,简直想咆哮:“到底我是穿越的,还是你是穿越的!”
这边西域学者还在说着当年的兀鲁伯天文台是一座3层圆柱状建筑,装置有半径十三丈余的象限仪,以及十三丈余的大理石六分仪和水平度盘等很多精密的天文仪器,并收藏了天文历算等大量图书。
看了图纸,工程实在太过于浩大,光是选址就是要命的事,还是再等等,看能不能先把水运仪象台弄出来。
海商这条路来的也不少,汪舜华不认识外文,不过让人统计,最多的除了《圣经》,就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此外哲学方面有柏拉图的《理想国》,文学方面有《荷马史诗》《伊索寓言》,数学方面丢番图的《算术》,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物理方面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以及阿基米德的一些著作。
——不要怀疑,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这些思想巨匠明朝的士大夫不认识,在西方读书人里头算是家喻户晓,否则伽利略不会拿着两个铁球到比萨斜塔楼顶做实验去反驳亚里士多德;而《几何原本》使用了公理化的方法,后来成了建立任何知识体系的典范,在差不多二千年间里,被奉为必须遵守的严密思维的范例,在西方的印刷量仅次于《圣经》。现在明朝要收书,他们自然是捡名气最大的上贡。
汪舜华大喜过望,马上找熟悉两种语言的来翻译——肯定不能一步到位,那就先翻译《圣经》,其实她对这种书不感兴趣,但是现在要了解西方,必须读这本书。
商人们其实只是抱着侥幸心理,万一看上呢?其实对这些书认识的有限,就算真有读懂的,那也是凤毛麟角;人家万里迢迢是来做生意的,翻译官那三瓜俩枣的收入,还真看不上。
还有传教士。1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被影后教做人 和我做朋友的女主都变了[快穿] 女朋友每天都要人哄 搞友情不香吗 山海有归处 是时候退隐了[穿书] 超能力者的一小时人生 清白之年 我在末世种田的日子 没人知道我是神仙下凡 渣过我的人都哭着跪着求原谅 我渣过的对象都偏执了[快穿] 原来是想谈恋爱 穿成女主头号情敌后 你又在乱来[电竞] 听说小师叔曾是师祖的情劫 穿成f4后我成了万人迷 我在古代做皇帝 重生成帝王掌中娇 重生你不配[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