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实验是三个多月后,在外城东城墙上进行的。
因为太后亲自发了话,礼部官员就算一百个不愿意,还得找地方;只是符合要求的地方确实不多——高度要够,而且中间没有遮拦,免得挡住物体下沉。
北京的城楼、高塔当然很多,但是现在的建筑物都有飞檐,而且都是越往下体量越大,飞檐越往外,因此,不合适。
叶盛请示:“是否单独修建一座高台?”
汪舜华摆手:“不用那么麻烦,也不是什么大事,犯不着兴师动众。不是有城墙吗?就在城墙上扔就行。”
也成,内城的城墙下外面是护城河,里头是各种建筑,道路狭窄,不能容纳很多人;外城自然也是同样的布局,但是因为现在建设还未完工,因此护城河还没有引水。
北京外城在建极十年四月初一正式动工,包括城墙、道路和地下管网,按照东北西南的顺序,采用分区分段施工的方式进行;同时,还要建设王府、园林等其他建筑,配合水系施工。
这无疑是一项天字号大工程,好在汪太后并没有急功近利,甚至宗室回京,也没有刻意加快进度,因此推进相当稳妥。
建极十六年春二月,城东部分全部竣工;目前城北城墙部分已经修筑了三分之二,道路正在回填浇筑,预计明年底能够竣工——主要是其他建筑基本完工,现在全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延迟三个月举行,当然不会是因为找地方;也不是因为太后国事繁忙,毕竟总共也要不了多久时间;而是为了让事情充分发酵,让大家关注这件事;否则问题刚提出来,马上揭晓答案,大家说两句,也就散了。
可以想见,这三个多月来,北京城都轰动了,虽然亚里士多德是谁大家都不知道,但据说是那边最出名的学者,太后也承认那人了不起,那么姑且算了不起吧。
只是这回又是谁对谁错?
当然这是小老百姓的关注点,学界、宗教界确切的说士大夫和佛道两家对《圣经》本身兴趣更大。那么厚的书,现印是肯定来不及了,汪太后已经命荣王组织编辑了简本,介绍大致的内容,尤其是重要论述,由经厂连夜印刷,分发各处,以供批判性阅读。
八月初十,秋高气爽。
汪舜华亲自带领皇帝后妃、宗室勋贵、文武官员前来,同时命太学生、顺天府学和集贤院、科学院、文林馆官员参与围观;虽然出于安全考虑,动用禁军警戒,但范围并不大,百姓可以在现场外围远观。
已经在诏狱里吃了三个月牢饭的赞玛提欧等人也被锦衣卫拎到了现场。
这还是汪舜华力保的结果。按照皇帝和群臣的意思,是不杀不足以彰国威平民愤;汪舜华笑道:“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杀他容易,别让人说我论不过他,才杀人灭口。”
人可以不杀,但是如果不给点颜色,恐怕以后大家有样学样,都来诅咒太后皇帝了。因此,赞玛提欧和他的伙伴们都被扔到诏狱里接受明朝政府的再教育,不过汪舜华提前吩咐过,关押就好,不要伤害他们,更别取了他们的性命,否则就说不清楚了。
这三个月,赞玛提欧消瘦了一些,但精神亢奋,听说他在牢里也按时祷告,吟诵《圣经》,真是虔诚。
很多地方开了赌局,看看太后和洋和尚到底谁说的准,这回倒是赞成太后的比较多——一来这些年大家的日子过得好了,对太后也就存了一份感激;二来洋和尚一心想要传播邪说,已经引发了众怒——那天西苑的事情很快传开了,自然朝野上下震怒;再说,那边的所谓的学者到底什么水平?——汪太后的反驳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个实验又不难做。
——当然这只是针对铁球怎么着地,天体运动大家都不懂,懂的人觉得这两人都该拍死——大地不可能是个球,更不可能这么转,否则咱们站得住?如果跳起来,等地球转过去了,是不是落下来的时候就掉到另一块地方去了?显然不符合常识!
因为离人群很近,能够隐隐听见群众的议论——也不全是,但锦衣卫和东厂毕竟不是吃干饭的,北京城这样大的议论,自然禀报太后。
汪舜华很是淡定。
承担扔球任务的是齐亲王。趁着阳光灿烂的大好天气,在没有一丝风动的时候,他领着人,带着两个重量相差十倍的实心铁球,从楼顶同时松手,人们惊讶的发现两个小东西真的是同时着地;接下来,各种大小不一却形体规则、结构均衡的物体被相继扔下来,沙漏显示,确实用时相同。
——当然,绝对同时需要在排除阻力的真空中进行,但楼层本身不高,从肉眼上观看,确实足够了。
明朝人民拍手称快,伏地高呼“太后英明”。
赞玛提欧等人是真的傻了,亚里士多德居然会出错?
赞玛提欧冲上楼顶,东西都扔完了;好在齐亲王很有眼色,让人拿了两个,赞玛提欧接过,扔了下去。
还是同时着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穿成f4后我成了万人迷 搞友情不香吗 我在古代做皇帝 没人知道我是神仙下凡 清白之年 听说小师叔曾是师祖的情劫 山海有归处 重生你不配[快穿] 重生成帝王掌中娇 我渣过的对象都偏执了[快穿] 超能力者的一小时人生 女朋友每天都要人哄 和我做朋友的女主都变了[快穿] 原来是想谈恋爱 我被影后教做人 我在末世种田的日子 穿成女主头号情敌后 你又在乱来[电竞] 渣过我的人都哭着跪着求原谅 是时候退隐了[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