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回到明朝当太后全文阅读 > 315棉花(第1页)

315棉花(第1页)

立元纪年的设立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朝野上下议论汹汹,甚至今年的春夏攻势战果持续扩大也没能让转移话题。

好在很快,江南传来捷报:棉花方格育苗移栽技术试验成功!

棉纺是当下第一大手工业,不仅关乎穿衣,还关乎就业;因此这朵小小的棉花,实实在在的牵扯着国计民生、百姓冷暖。

景泰八年底,汪舜华第一次以执政太后的身份召集群臣,了解当前形势,才知道棉花每亩产量不过20来斤。

那一刻,汪舜华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她上辈子出身农村,在机关工作但参加结对帮扶,各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还是大致有数的。棉花产量确实不高,但好歹每亩也有二三百斤,而目前,差不多只有十分之一。

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不是只跟品种有关?短期内能不能提高?

户部尚书张凤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风流才子,了解农村生产实际,但要让他说出棉花为什么产量低,他也说不明白,毕竟这些年棉花就是这个产量。

汪舜华决定弄个明白。

她亲自去了皇庄,了解棉花种植的情况。令她颇感意外的是,棉花居然是和小麦一起套种的!

负责人陈义是管理皇庄的老人,前些年在江淮等地都办过差,很熟悉情况,他禀告:“当年太祖皇帝要求农民种棉,只是百姓最看重的还是粮食,因此往往把棉花和小麦套作。这也有个好处,就是田地里全部种棉往往容易生虫,但是和小卖套种,就不容易滋生。”

居然会有这样的事?汪舜华心里琢磨,单一作物大面积种植虽然便于管理,但是给了病虫稳定有规律的环境,容易大面积暴发病虫害,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爱尔兰因为土豆晚疫病引发了大规模的饥荒;所以往往都是几种作物间种,高低错落,形成植物群落,更好地利用土地。

想来棉花和小麦套种,小麦也为虫害起了屏蔽左右。

既然只是间种,产量低一点似乎可以接受;正准备回宫,汪舜华怎么也觉得不对:后代的棉花也是间种的,怎么产量就高出不少?

于是问陈义:“棉花产量这么低,是什么原因?”

陈义苦着脸:“棉花喜温喜光。在江南一带,每年二月中下旬将棉籽直接播种在麦行里。如果遇到大风下雨,麦子倒伏,压在棉苗身上,就容易滋生各种病虫。开花结铃退,棉铃小而少,棉絮质量差,产量低。即便是只种棉花,若是遇上了秋雨,棉桃大量腐烂,收成更低。”

汪舜华眼前一亮:“恐怕不仅仅是这样,棉花是直播的,播种的时候,冬小麦往往已经出土长高。所以棉花难免被麦子欺侮,光照少,水肥也跟不上,自然长势不好;等到小麦收割,又赶上夏季多雨,难以抵御,这才是根本。”

想起以前在农村的时候,包括水稻在内,很多秧苗都是先进行育苗,然后进行移植,这样不仅对土地利用更加高效;而且幼苗相对集中,发芽期及幼苗期便于管理;此外幼苗稍微长大,有了一定的生命力,可以和套种的作物争夺阳光雨露,不止于沦为小可怜。

这种育苗移栽技术是有的。从元代开始,栽培瓜类、茄子、芋、莴苣、芥菜这些蔬菜,都采用育苗移栽。

前些年汪舜华在王府种瓜,瓜苗就是内官从农民那里买的,因此没有多想。她也不知道棉花可不可以育苗移植,什么时候育苗、什么时候移栽更是无从谈起,于是吩咐内官陈义试试。

陈义听太后说的似乎很有道理,马上老老实实的办。

瓜苗育苗,就是采用瓦盆或桶盛粪秽,待其发热,将种子插入,经常浇水,白天置于向阳处,夜里置于灶边,等种子发芽后,种于肥沃的苗床中。适时用稀薄的粪土浇灌,并搭矮棚遮护。待瓜茄苗长到适当大小,带土移栽至本田。

他按照这样的办法培育棉花,不过棉花和瓜苗还是不一样的。毕竟瓜苗一亩地也用不了多少,但棉花需要的苗少了就不行,因此,即便育出来几棵比较精壮的,也完全没有推广的价值。而且棉花种植的时间虽然和瓜类一样都是清明前后,但是育苗的周期似乎并不一致:瓜类作物一般定植前一个月左右就开始播种育苗,但棉花苗那时候虽然已经相当强健,但移栽后往往难以存活;特别是失掉根土的大苗,基本上都没能活下来。

接着各项改革进行,陈义被派到成都办差。长途跋涉,昼夜兼程,年龄也不小了,回京后不久就去世;他的同事李俊接过了他未竟的事业,坚持进行实验,但还是没能成功。

直到建极十年的太皇太后千秋庆典,汪舜华在观看织工绣工纺织刺绣的时候,想起来棉花育苗技术还是没有突破,下令加派人手抓紧研究。

李俊等人还没有成功,建极十五年,四川省潼川州传来消息,秀才温华荣成功研究出了棉花方格育苗移栽技术。

温华荣在成都念书的时候,跟着陈义到蜀王府削藩。闲暇的时候谈论起京城的事,知道太后对棉花育种感兴趣,却一直没有进展。

温华荣家算是个小地主,有些薄田;他读书之余,虽然没有参加耕作,但也不全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常往外头走走看看,知道棉花现蕾到成熟吐絮需要百天左右,四月播种,中秋前后采摘,需水量大,又不能淋雨,确实很要命。

这一想,如果让植株更加健壮,是不是就可以熬过来?只是怎么克服棉花移栽死亡和大规模育苗,确实让人头疼。

这年头都讲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温华荣虽有这想法,在成都却没有家底,也不可能放下书本去搞这个实验。直到五年后他父亲去世,回乡守孝,闲来无事的时候又想到了这件事,决定碰碰运气。

他找来当地种田的能手李光清、杨大郎帮忙。经过三年反复试验发现,棉花与瓜苗不同,不是越大越容易移栽,而是只有一到两片的小苗最容易活,所以移栽的时间不用一个月,半个月到20天左右最好。

与此同时,他们认真研究瓜苗的育苗移栽技术。选择沙壤土地块作苗床,将土壤翻耕碎细,拌上细渣肥,泼上粪水调和;为了方便移栽时整块带土,还抹平划格,再在每个方格播上棉籽,用细土覆盖。寒潮到来,则用麦草稻草覆盖保温。

效果很快出来,棉苗长势很好,每个方格的土壤也结成了土墩,相当于一个钵,却省去了陶钵的费用。育苗技术终于有了大规模推广的可能。

当年,方格育苗移栽棉花不过1亩,居然结出了112斤,被潼川州当成祥瑞报到北京;第二年移栽扩大到10亩,亩产100斤。潼川州知州在棉田里亲自坐镇称量,再次快马报到北京,户部上下都不敢相信——产量提高了三倍,怎么可能!

汪舜华马上派人把这三个人接到北京,让他们指导试种,果然大获成功,20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102斤!

汪舜华大喜过望,要求持续扩大试种范围,包括华北、江南、华南在内的广大区域,卫所和官府纷纷动员起来,选择田地试种。

与此同时,他们的家乡人也已经行动起来。建极十六年,潼川州种了660余亩;建极十七年,临近的成都、重庆等府一共种了1500亩,最高亩产达186斤!

而今年江南地区也传来消息,他们采用河泥育苗法,试种的2000亩棉田,棉花长势良好,平均亩产120斤!

除了丰厚的赏赐,温华荣被任命为科学院五等院士,享受正三品待遇,这也是这么些年以来任命的第一位院士;甚至他的两个助手也成为正五品三级研究员。

十年寒窗无所成就,没想到因为棉花种植一夕成为三品高官,状元熬二十年还不一定能达到这地位呢!

这下不仅温华荣蒙了,朝臣也蒙了,纷纷进言,汪舜华看着他们:“能把棉花单产提高三倍,不知道可以直接解决多少人的冷暖问题,又可以给多少人谋生的道路,这难道不是国计民生?难道不值得奖掖?你们如果有谁能够让水稻小麦或者其他各种百姓所需的作物产量翻番,待遇我也可以给!”

朝野上下热切的议论,原来不是只有读书上战场才能出人头地,通过发明各种东西甚至种地也可以一跃龙门,享受三品甚至更高的待遇!

与此同时,朝廷行文各地,要求试种并推广——其实这几年来已经有不少地方闻风而动了;邸报则详细刊登这种技术的要点,指导各省府县推广。

虽然有人担心“谷贱伤农”再次上演,但汪舜华真的高兴:棉花的亩产提升了,棉纺的技术也提高了,棉纺织业的春天就真的要来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原来是想谈恋爱  你又在乱来[电竞]  我在古代做皇帝  超能力者的一小时人生  听说小师叔曾是师祖的情劫  女朋友每天都要人哄  渣过我的人都哭着跪着求原谅  搞友情不香吗  我在末世种田的日子  我被影后教做人  重生你不配[快穿]  和我做朋友的女主都变了[快穿]  没人知道我是神仙下凡  穿成女主头号情敌后  清白之年  重生成帝王掌中娇  是时候退隐了[穿书]  穿成f4后我成了万人迷  我渣过的对象都偏执了[快穿]  山海有归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