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回到明朝当太子怎么样 > 186皇帝的亲戚们四(第1页)

186皇帝的亲戚们四(第1页)

汪舜华缓和了语气:“就算你们愿意,我也不希望这样。宗室说是皇帝族人,可是真的过好吗?亲王是很好,年俸万石,约等于十个一品高官,这还只是年俸,不算其他的杂项和赐田;郡王也不错,二千石,高过侯爵;镇国将军千石,和一品官持平,而后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也就是每年能拿四百石,比正三品稍低;下面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也就是最低也有二百石,高过正五品,不低。可是很多人因为没有请上名字迟迟拿不到待遇,甚至享受了待遇工资,也有差不多一半是白条,要想说真就过得好,恐怕也不全是实话。就我知道的,此前有很多远支宗室,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经常跑到布政使衙门那里聚集吵闹,可是有什么办法?宗室的俸禄是地方支给,但是这些年来天灾频繁,粮饷收不上来,布政使拿什么给?尤其边境地区,必须首先确保军饷,军队稳定,边境稳定,国家稳定,才能说其他,否则话说的再好,都是废话。”

“不是我糊弄你们。事实上,早在正统年间,尚未就藩的亲王,每年的年俸就是三千石。先帝在潜邸十四年,拿的都是这个数;只是景泰初年,考虑到几个未成年的亲王都是太上皇的儿子,所以发的是全俸,但是因为不合规矩,当时国家也确实困难,户部只能支三千石,其他的是内帑出的;直到景泰八年,才按制度执行,全由户部支给,只有三千石。不是我要为难谁,国库就是这么困难。困难到给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只能牺牲上面。”

“更何况,土木之变后,朝廷不仅缺钱,更缺人,缺能够耕织的人口、戍边的将士,灵巧的工匠,缺能臣、缺干吏、缺将帅,一句话,缺人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这谁都知道,但是人才从哪里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这一竿子就到二十年后了,眼下燃眉之急怎么解?那没办法,所有有用的人,都要用起来。宗室尤其是亲王郡王,享受百姓供奉,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理应为国家效力。”

“何况我也知道,宗室中,并不缺少有志气、有才华的人。宁献王文武双全,尤其在戏曲音律方面成就斐然,太宗皇帝和先帝都是赞赏不已;庆靖王才华横溢;蜀献王节俭守法、好学能文,以礼教治国,造福四川百姓;周定王更是情系百姓,忧国忧民,写就了《救荒本草》和《袖珍方》和《普剂方》等皇皇巨著;韩恭王不仅文采出众,而且智谋超群,曾经上书直陈边鄙利弊,前些时候我和安国公还有兵部的尚书侍郎讨论,都觉得写得好。这都是前人了。”

“晋王知礼好学,襄王德高望重,鲁王礼贤敬士,代王系家传学问,广灵王、潞城王、襄垣王都是博学能文,并不亚于士子,灵丘王善医,活人无数;通许王更是多年为百姓免费施药治病,救活了无数贫寒百姓。我听了,都觉得感动,觉得脸上有光彩,因为这都是太祖皇帝的子孙,都是皇帝的手足。”

“有这样的才华,这样的品性,不应该被埋没,不应该就待在王府甚至郡王府、将军府、中尉府那个小院子里终此一生;我想你们中的很多人,也不愿意就在那一方小天地里,等吃等喝等死,还是希望能够一展所长,报效国家,告慰祖宗。——还有那些不能及时拿到俸禄的人,仕宦永绝,农商莫通,他们就该活活饿死吗?”

她叹了口气:“既然早晚要做,早晚有人要做,那就让我来做这个恶人。这样,不至于积重难返,不至于坏了你们骨肉的情谊。”

宗室们不约而同的吸了吸鼻子,不管本事怎么样,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氛围,大家还是难免抖擞精神,升腾起了建功立业的决心。

话说到了这里,汪舜华祭出了屡试不爽的杀手锏——说历史。这其实也算从古到今的优良传统,毕竟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用的人多了,才有了套路。

汪舜华从太祖艰难开国开始,讲到了如今。明太祖的经历在帝王中独一份。汪舜华虽然不赞成他的很多做法,但对他除了朴素的阶级感情,只剩下仰望——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讨,最后打出一个帝国,尤其是掀翻最能打的元朝,这经历,小说的男主算什么?

历史永远比小说精彩。

汪舜华很有自知之明,觉得要是换了自己,活不过一集,因此对朱元璋的钦佩绝不亚于他的子孙,说起历史来也就相当有感情;宗室们都有点动容——以前听多了,其实也就没当回事了,现在听她说得这么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倒都受到了点感染。

太祖开基创业当然是讲历史的重点,太宗奉天靖难同样得到了颂扬,当然同时就是声讨建文帝以庶夺嫡、阳奉阴违、逼凌叔王致死。前几年赦免建文帝后人和遗臣的时候,宣传过一次;现在拿到这里来说,大家也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汪太后削藩确实力度不小,但过程中也确实没有出现过潭王那样的极端案例;而且朝廷传下来的纪实,仿照太祖《纪非录》中记述靖江王的格式,详细记载被削的藩王处理的原因。除了因无嫡除国的,其他因犯罪削爵的,罪名分了若干大项,下列小项,名目、数量、涉案人员,罗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并不怀疑真实性。

既然早晚是要削藩,换谁都要削藩,用这种方式来,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被削的,都算是罪有应得。

何况去年底大家都享受到了待遇,甚至足额兑现了工资,没再打白条也没打折扣。

当然也是有代价的——什么纱罗锦绢绵紵丝冬夏布匹之类的锻匹全部免除;盐引也全部革除,由朝廷统一经营,加起来是相当大的一笔。

但不管怎么说,年俸万石都是不小的收入,能够做个富家翁。

看来汪太后确实不想为难大家,至少不是想把大家都饿死。

人在屋檐下,大家选择用这种方式来安慰自己;毕竟不到万不得已,正常人都不愿和朝廷为敌,成功的概率太小,搞不好就是抄家灭族的事——宗室不能灭族,但也要全家发配凤阳。放着好好的亲王不做,跑去做囚犯,这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既然改变不了,那就找理由安慰自己——阿q精神还是有用的,至少不会把自己逼疯。

汪舜华不无愤慨的说:“似这般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即便能欺瞒一时,也瞒不过永久!如今,该是庆幸太宗皇帝靖难成功,迁都北京;否则,任由建文帝这般任用奸邪,擅杀骨肉,胡作非为,自毁长城,不用多久,蒙古骑兵便可长驱直入。到那时候,你们能够指望李景隆去抵御蒙古,还是能指望方孝孺、黄子澄这些迂腐书生能够鼓动如簧之舌,劝说蒙古以礼来降?别做梦!估计不用等到土木堡,大明便只剩下南边的半壁江山了;至于能不能保住余下的残山剩水,还指不定呢!既然能饮马长江,为什么还要给你留一片江山,等着你积蓄力量报仇雪恨光复河山吗?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古人明白,今人明白,便是鞑子,也不糊涂。”

众人心头都是一凛。

世宗力挽狂澜是第三个高潮,当然隐帝也就自然而然成为申讨的重点。他的四个儿子都在,汪舜华似乎很给面子,正统年间的事情只是轻描淡写,归咎王振;只是把重点放在了草率出征、兵败被俘并率敌叩关上,语调凄凉,声情悲切:“太宗皇帝迁都北京,以天子守国门,君王保社稷,历代先帝无不励精图治。哪曾想,居然遭遇这样的变故。胜败乃兵家常事,固不足道;然而全军覆没,皇帝被俘,甚至被人剃发易服,这是何等的耻辱!你们去翻一番历朝的史书,有过这样的耻辱吗?也就是宋朝的靖康之耻可以比一比了,可是宋朝当时开国百年,积重难返;我朝可是奋四世之余烈,以满朝之精锐,至于如此。不知列祖列宗在天有灵,当作何观;子孙后代读书至此,又作何感?这个耻字,是刻在朝野上下,每一个人脑门上的,是带着血的!”

她能听见下面的哽咽声乃至抽泣声,下面站着的勋贵,多少父兄捐躯于此,尸骨无存;隐帝的四个儿子,尤其已经懂事的沂王和德王更深深的低下了头。土木之变,在几百年后的网络上都是各种惋惜、愤恨的声音,何况当时切身经历的人?——只是历史上的文官集团借机压制武将集团,一家独大的场景绝对不能再现;反而必须以此为契机,整肃朝纲,推行改革而已。

有了这个铺垫,景帝的形象立起来了,她作为景帝的遗孀,继承丈夫的遗志,形象也就立起来了,那么之后说什么、做什么也就顺理成章了——名正言顺,这是她在机关多年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在明朝这么些年尤其执政四年深刻的体会。

“我也不说什么主辱臣死之类的话,当年我对隐帝和钱皇后都说过,如今也对你们说,国在,你们是亲王郡王;国家不在,你们又是什么?恐怕连布衣百姓都不如。不要以为这是杞人忧天。北方至今虎视眈眈,稍有不慎,就会给他们可趁之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北京城离宣府才多远?不是每一次都有先帝和安国公这样的擎天之柱,力挽狂澜的。真到了那时候,管你什么龙子凤孙,杜甫的《哀王孙》读过吗?那就是下场!如花美眷、满堂金玉、良田万顷,那都不过是为别人准备的;自个儿能留条命,那就是托天之幸了。”

“更何况,不仅是北方的鞑子,还有各地的流民,哪一个成了气候,都是朝廷的心腹之患。古人说居安思危,何况现在还没有安定,又怎能安枕?”

她看着下面的宗室:“说了这么多,归结起来,还是那句话: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你等皆是太祖皇帝的子孙,怎能坐观成败?自今日起,必须从严修身齐家,勤奋读书习武,为天下人的表率。从前朝廷没有给你们干事创业的舞台,现在给了,你是要走仕途经济,还是投笔从戎,或者务农经商,听凭自愿,各凭本事,没有特殊的待遇,我不相信,太祖皇帝的子孙,会比不过一般人家的孩子。”

襄王率先出班叩首太后英明,宗室们反应过来,齐齐叩首太后英明。

汪太后命免礼,吩咐赐坐。

太皇太后转头看了眼汪舜华,突然明白了当年儿子临终时的话。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重生成帝王掌中娇  渣过我的人都哭着跪着求原谅  穿成f4后我成了万人迷  我在末世种田的日子  搞友情不香吗  原来是想谈恋爱  听说小师叔曾是师祖的情劫  超能力者的一小时人生  清白之年  我在古代做皇帝  没人知道我是神仙下凡  我被影后教做人  重生你不配[快穿]  我渣过的对象都偏执了[快穿]  女朋友每天都要人哄  和我做朋友的女主都变了[快穿]  你又在乱来[电竞]  穿成女主头号情敌后  山海有归处  是时候退隐了[穿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