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回到明朝当太子怎么样 > 421捷报弘治五年1488年立元1(第1页)

421捷报弘治五年1488年立元1(第1页)

捧着最新的地图、海图、星象图、牵星图以及各种拓本还有新物种的种子,前去太庙和天寿山告祭了祖宗,各种图册就可以公开刊行天下,但当务之急是新物种的试验推广。

已经有高产的土豆和玉米,也有了治疗疟疾的神药金鸡纳霜,君臣对船队的归来自然抱了更大的期待,但又不敢期待——万一所有神奇的物产都在印加国呢?

因为路途遥远、日久年深而且中途大量船只沉没,因此此番带回来的种子很少,远不能和上次相比。——这就要考虑该物种原本生活的环境。一些明显只能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比如橡胶、菠萝等等就只在南方试验;红薯、木薯、南瓜之类的倒是各省都可以试试,皇帝明年要亲自在西苑试种一部分。

汪舜华不忘吩咐:“把辣椒种子多给四川、湖南、江西、云南等省一些,这东西造火祛湿,估计他们会喜欢。”

说不定马上就能吃到地道的川菜、川味火锅呢!

当然其他的事也要安排。跟着承业回来的黑的白的高的矮的各国使臣尤其教宗的使臣都要召见。赞玛提欧已经年老,没能再次出行,但是罗马教廷派了很多传教士,还有不少传教士自带干粮的跟着船队回来。

虽然没有答应允许他们传教,但为了促进对西方的了解,还是留他们在北京住下,先学习汉语和宫廷礼仪,再说传教的事。

汪舜华和皇帝商量:“基督教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毕竟在西方影响甚巨,不能把他们彻底拒之门外。如今南方尤其景泰等省人心未附,百姓不尊三教,可以允许他们去传教,但也有条件;至于中原地区,在北京给他们建一所教堂,只许在教堂里传经布道,不许到市坊传播;等他们什么时候悟透了,能够像景教一样融入天朝而不是让天朝去适应他们了,再说传教不迟。”

现在朝野上下谈基督而色变,有人敢去教堂才叫见鬼!

皇帝还是有点犹豫:“只怕他们妖言惑众、蛊惑人心。”

汪舜华道:“你以为他们现在这样,能传播开吗?画地为牢,圈起来互相了解,免得误判,也免得他们出去到处胡咧咧。什么时候他们想通了,能像景教一样,恪守中国风俗,允许祭天祭祖祭孔,并劝人向善、忠君报国,再允许他们传播;不过还不能让他们听命于罗马教廷,释经权和人事权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中国过去是、将来也必须是世俗国家,什么宗教都必须遵守中国的规矩、都必须听命于朝廷,这是底线;但是也大可不必为了教义之争关上国门,他们也不是一条心。否则,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皇帝称是。

葡萄牙使臣迪亚士得到皇帝特别的青眼。

和赶鸭子上架的于承业不同,迪亚士是一个真正的航海家,出身王族的他青年时代就喜欢海上探险,曾随船到过西非,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在承业等人到达欧洲之前,他正在游说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恩准,出发寻找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以开辟一条往东方的新航路。知道有明朝皇后弟弟率领的庞大船队,若昂二世提前批准了,并直接从舰队中调拨了三条船只。

皇帝对若昂二世的识趣很满意。他不知道,历史上迪亚士1487年8月从里斯本出发,率领两条武装舰船和一艘补给船,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行至非洲大陆最南端并发现好望角,为葡萄牙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知道也不要紧,皇帝也觉得“风暴角”不好听,既然拐过来就可以到达郑和曾经到过的地方,那就改名为“好望角”。

汪舜华忍住没有咳出来。

除了迪亚士,西班牙使臣哥伦布也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多次提出建议,没看错,就是那个哥伦布。

历史上,他在1492年8月接受西班牙王后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过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终于发现了美洲。

这一回,他踏上了东方的船只,其实多少有点憋屈。哥伦布是意大利人,当然现在没有这个国度,而是在一个叫做热那亚的城邦。他自幼热爱航海冒险,后来当上了舰长。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认为西起大西洋可以找到一条通往东亚的航海路线。

在于承业到达欧洲之前,他已经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然而,前后历时十年,都遭拒绝。

君主们拒绝他的原因很简单:地圆说理论尚不十分完备,大家把他看成江湖骗子;当时西方通过奥斯曼帝国开展对东方的贸易,自然有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

此外,哥伦布的胃口也确实大到吓人:他要求“航海司令”的头衔,10的战利品回报,并且要求将他发现的每个国家的总督权过继给他的后代。他的伯乐伊莎贝拉最开始也同样拒绝了他,直到六年后才同意。

如今中国的船队绕过大西洋来到欧洲,这石破天惊的消息让整个欧洲为之沸腾。贵族们被丝绸瓷器茶叶迷得睁不开眼,但除了火炮,各国君主和专业航海家还被另一件事震惊的说不出话来:航行数万里居然都是全须全尾,没有得败血症——如今的欧洲海员们还没跑那么远,但是也常年在海上飘着,每年因此患病去世的不知凡几。

于承业其实也闹不清什么原因,不过都是按照前人的经验罢了,或许是因为人种,亦或许是因为生活习惯?

他看了看满大街的污秽,还有满身油腻用香水强行压住异味的贵族,尽量让自己保持风度。

合伙人当不成了,只能当打工仔,哥伦布只能主动降低了要价,不再要求什么总督之类的头衔,利润也只要三成,只求能够带队出海。

只要弄清中国人为什么远涉江湖还能身体康健,那就是天大的收获了。

正忙着收复失地的西班牙王后伊莎贝拉一世看到了其中的滚滚财源,说服丈夫斐迪南二世,派遣哥伦布随同前往中国。

此外还有一些不满教廷的学者也跟着他们回来,其中有个叫米兰多拉的学者,今年不过二十四岁,却已经在当地颇有声名。他是贵族之子,自幼学习亚里士多德哲学,后来周游各地,交游广泛,精通希腊语、拉丁语、多种欧洲语言和东方语言,熟悉古代文献和各种哲学学说。他企图调和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对立,建立一个全人类的世界宗教,把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统一起来。

就在承业等抵达罗马的时候,他正准备邀请各地学者进行公开辩论,并拟就了900个论题,因其中多数具有明显的异端性质,遭英诺森八世反对。讨论会最终搁浅,米兰多拉亦因此遭到教会迫害。历史上他被迫流亡法国,这回看到中国人的宝船,觉得中国人更能庇佑他,于是自告奋勇恳求一起到中国。

米兰多拉天赋异禀,尤其精通多种语言,在路上的两年多时间,已经学会了汉语,因此受到了皇帝的召见。

与其他传教士不同,米兰多拉没有竭力称颂主的万能,而是赞颂人是自由的造物,能认识并能管理一切存在物。

他说:“人的尊严来自于人的形象并未被先天地规定下来,而是可以通过道德自律、不断进取而实现自己的完善。”

皇帝对哲学不感兴趣,在他心目里儒释道三家就够了,别的不过当个乐子听个新鲜;但是难得有个不念经汉语也说的溜的,饶有兴趣的和他说了半天。承业等在欧洲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赞玛提欧又专注传教,迪亚士熟悉欧洲和西非海岸,米兰多拉却更加关注各地的风俗民情,对各国的历史、各种教派的发展演变也很熟悉,君臣倒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遗憾的是,米兰多拉自来多病,历史上三十岁出头就撒手人寰,今番风浪滔滔,颠沛流离,全靠一点信念撑着。

如今到了北京,看到了理想中的国度,恍若梦幻,当年底就撒手人寰;好在承业爱其才华,向来与他友善,将他的著作刊行于世。

其中有他为讨论会所撰写的开幕式讲演稿《论人的尊严》,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宣言”;受到明朝学界的重视——最开始大家认为又是一个抢饭碗的洋和尚,于是连夜研究翻译本准备进行批判,没想到居然有些意思。

汪舜华的世界历史学的马虎,不记得有米兰多拉这号人,只是拜读了著作,深以为奇,改天与皇帝说起。他也对米兰多拉的英年早逝颇是可惜,没想到西方居然也有这样的天才。

汪舜华道:“欧洲和奥斯曼帝国虽然与我信仰不同,风俗迥异,但都称得上人才济济。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是想着,他们那里若有人来京,只要确有才华,朝廷也可量才使用,科学院和文林馆本就是安置这些偏才的。”

皇帝道:“母亲所言极是,我倒也想过。只怕他们妄图以夷变夏。”

汪舜华道:“选材岂能因噎废食?只要他们不大肆传播邪说便是。”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清白之年  女朋友每天都要人哄  穿成f4后我成了万人迷  山海有归处  你又在乱来[电竞]  和我做朋友的女主都变了[快穿]  原来是想谈恋爱  渣过我的人都哭着跪着求原谅  听说小师叔曾是师祖的情劫  搞友情不香吗  我在末世种田的日子  重生你不配[快穿]  我渣过的对象都偏执了[快穿]  我被影后教做人  没人知道我是神仙下凡  重生成帝王掌中娇  穿成女主头号情敌后  我在古代做皇帝  是时候退隐了[穿书]  超能力者的一小时人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