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认为‘血痕的扩大’,不仅仅是事实的传播,更是一种能量的积累和精神的觉醒。”
“煤的形成,是大量的木材,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巨大的压力下一点一点转化、凝聚而成的。它埋在地下,无声无息。但这些青年流淌的血,他们无声的牺牲,正如这最初埋下的木材。”
“流言、闲谈、遗忘……这些都是巨大的‘压力’。但鲁迅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就是拒绝‘压力’下的‘腐烂’,选择用血痕进行‘转化’和‘凝聚’!”
听到这里,林知韫的眼底闪过欣赏的光,她的身体不自觉地朝陶念的方向倾斜了一点,示意她继续。
“这‘深的意义’,或许在当时难以被所有人理解,如先生所说‘很寥寥’,但它的本质是一种‘凝聚态’的精神能量,是历史的记录,是麻木的鞭策,是‘于无声处’为未来积攒的那一声惊雷所储备的‘燃料’。这能量一旦被点燃,被认识到,就能驱散冷漠,照亮黑暗。血痕没有消失,它在精神的层面‘扩大’,成为塑造民族脊梁的一部分。”
陶念话音落下的瞬间,教室里陷入短暂的静默。
她的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掠过讲台,与林知韫的视线在空中短暂相接。那不过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眼神交汇,连一秒钟都不到,却仿佛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林知韫的睫毛颤动了一下,眼底闪过一丝了然的微光,唇角浮现出一个只有陶念才能解读的、转瞬即逝的浅笑。
那笑容里包含着太多未言明的默契:对文本理解的共鸣,对课堂节奏的掌控,还有对那个关于“地下诗刊”隐喻的心领神会。
后排几位资深教师听得异常专注,有的停下了笔,深深看着陶念。
他们的目光中都带着惊讶与欣赏。在这个强调标准答案的教育体系里,能够对鲁迅文本作出如此独到而深刻解读的学生实在罕见。
陶念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注视,却只是低头整理了一下笔记本。
她想起上周的周记本上,林知韫用墨绿色钢笔写下的里尔克诗句:“你要容忍冬天,容忍黑暗”。
那行字迹清瘦挺拔,在批改的红笔勾画间显得格格不入,却又莫名和谐。
一位教研组长低声对旁边说:“这个学生不简单,能从‘煤的形成’引申到精神能量的凝聚和觉醒,视角独特而深刻。”
另一位点头:“嗯,这才是真的读懂了鲁迅。”
“陶念的见解非常独到而深刻!她精准抓住了‘煤的形成’这个比喻的精髓——并非强调数量的巨大,而是强调那无声状态下残酷的‘转化’过程和最终形成的巨大潜在能量!”林知韫点评道。
陶念抬起头,正对上林知韫含着笑意的眼睛。
原来容忍黑暗的意义,是为了在遇见光的瞬间,懂得如何与之相认。
林知韫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表扬,而是立刻升华:“是的,鲁迅先生并非消极悲观。‘深的意义’在彼时彼地可能‘寥寥’,但历史证明,正是无数这样看似‘无意义’的血痕和牺牲,正是像刘和珍君这样‘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壮烈,以及记录这些壮烈的如椽巨笔,最终汇聚成了唤醒民众、照亮前路的星火!它提醒着我们:拒绝遗忘,即是抗拒历史的循环;铭记意义,方能看清前行的方向。”
“而先生自己,将绝望留给自己,将希望留给世人,永远站在弱小者的一方——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掮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陶念的回答为我们理解文章的深刻立意打开了一扇窗。那么,这种‘拒绝遗忘’的精神,在我们今天又有何现实意义?请大家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深入探讨。”
下课铃响,听课的老师们纷纷起身,像潮水般涌向讲台,将林知韫团团围住。
陶念没有立刻离开,而是慢条斯理地收拾着书本,指尖轻轻抚平语文课本折起的书角,动作刻意放得极缓。
透过人群的缝隙,她看见林知韫被几位资深的老教师围着,正耐心地回答着问题。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拍着林知韫的肩膀,嘴唇翕动着说着什么,林知韫微微欠身,脸上挂着得体的微笑。
但当她不经意间抬头,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与陶念相遇时,那副完美的职业面具瞬间松动。
林知韫的眼角微微下垂,眉宇间流露出掩饰不住的疲惫,却又在看清陶念的瞬间,绽放出一个真实的表情。
那目光里盛着太多东西:课后松弛下来的倦意,公开课圆满结束的释然,还有只对陶念才流露的、毫不掩饰的赞许与感激。
陶念的心脏突然漏跳一拍。
她装作整理刘海的样子,用食指指尖极轻地在太阳穴处点了一下,这个动作小到连同桌都不会察觉。
但当她放下手时,嘴角已经不受控制地扬起一个几不可见的弧度。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朝夕尽欢 重回十八岁的选择 仙尊,时代变了 肆意响彻 恶犬和他的病美人[快穿] 情敌就不能谈恋爱了吗 人间镇元 疯批反派他超爱 从凡界到鸿蒙的剑仙 高岭之花遇到糙汉后2 被正道剑仙师尊赶出宗门后我投入魔教教主的怀抱 毒舌宿敌上司怎是恋爱脑 水乡人家(种田) 百合情侣的爱与疼痛 修真界第一裁缝铺 始乱终弃校草室友后 豪门老男人猎杀时刻 修仙世界?我丹道无敌 天才影帝是我竹马 病弱万人迷艰难端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