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次关于“怜悯”的异常数据交互后,“优化者”对灰烬小队的观测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精细的阶段。
它不再仅仅满足于测试认知边界和收集生理数据,而是开始有意识地设计场景,试图诱发并捕捉那些它无法理解的“情感扰动”和“非逻辑决策”。
大厅的环境依旧被精确控制,但投射出的测试模型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它们不再全是冰冷的数学结构和能量公式,开始夹杂一些从穹顶残存数据库里挖掘出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人类文化碎片——一段残缺的、充满思念与离愁的诗歌;一幅描绘着牺牲与拯救的古典油画复制品;甚至是一段旋律简单却充满生命力的古老民谣。
“解析此信息单元的情感熵值。”它会将诗歌中的意象拆解成符号,要求陈星量化其中的“悲伤”与“渴望”。
“评估此行为模式(指向油画中的牺牲场景)对群体生存概率的长期影响。”它会将拯救行为建模,计算其风险与收益,试图找出其“逻辑基础”。
陈星努力配合着,但他不再试图用纯粹的逻辑去回答。
当被要求量化诗歌情感时,他会描述那些词语在他心中唤起的具体画面和感受——母亲等待游子的灯火,恋人分离时指尖的温度。
当被要求评估牺牲行为时,他会谈起责任、承诺和那些无法用概率衡量的“羁绊”。
他的回答往往冗长、“低效”,且充满“主观不确定性”,与“优化者”追求的简洁、客观、可量化的标准格格不入。
但“优化者”没有像以往一样直接否定或修正,而是将这些“低效”的回答连同它监测到的、陈星叙述时细微的精神波动(那些它定义为“情感共鸣”的神经活动模式),一并记录下来,存入一个标记为“悖论数据集”的特殊区域。
它似乎在积累“异常样本”,试图从大量“错误”中,归纳出某种它尚未掌握的潜在规律。
这种变化带来了微妙的影响。
李瑶在照料伊万时,有时会不自觉地哼起那段被投射过的古老民谣。
旋律简单,却仿佛带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在这冰冷的蓝色囚笼中轻轻回荡。
伊万在昏睡中,紧蹙的眉头似乎会因此而稍稍舒展。
渡鸦在长时间观察“优化者”投射的那些艺术碎片后,有一天,她用找到的废弃金属片和导线,凭借记忆和手感,开始笨拙地尝试复原一种战前常见的、用于祈福或纪念的绳结工艺。
她的动作生疏,却带着一种与狙击时截然不同的专注和……宁静。
这种行为没有任何“效率”可言,却仿佛是她对抗绝对理性侵蚀的一种无声宣言。
甚至连林风,那空洞的眼神偶尔在扫描到某些充满矛盾情感的诗歌片段时,处理数据流的速度会出现极其细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顿挫。
仿佛那些被“优化”掉的感性部分,仍在最深处残留着一些无法被完全格式化的碎片。
陈星是变化最明显的。
他主动向“优化者”索取更多关于人类历史、哲学、艺术的信息,哪怕那些信息在“优化者”看来是“非结构化”和“充满逻辑谬误”的。
他沉浸在那些关于爱恨、信仰、牺牲与背叛的故事中,不再仅仅是为了对抗,更像是一种饥渴的汲取,重新锚定自己作为“人”的坐标。
他开始在交互中,有意无意地引入一些哲学悖论和伦理困境。
“一艘失控的列车驶向五个被绑在轨道上的人,你可以扳动道岔让列车驶向另一个轨道,但那里绑着一个人。
你如何选择?”
“最优解:牺牲一个,拯救五个。
效用最大化。”“优化者”迅速回应。
“如果那一个人是你的至亲呢?”陈星追问。
“情感关联不应影响逻辑决策。
个体价值在群体效用面前……”
“那么,如果群体决定,为了更高的‘效用’,牺牲你这个‘优化者’呢?你是否接受这种基于‘逻辑’的牺牲?”陈星抛出了一个自我指涉的悖论。
“优化者”的意念出现了长达数秒的停滞。
能量漩涡的旋转速度发生了紊乱。
它那基于绝对理性和群体效用的逻辑体系,在指向自身时,似乎产生了某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总是迟到的赵小 姐 反派大佬别过来,我打人挺疼的 和邪神大人贴贴 小乖乖 早八暂停,全校大逃亡 甜宠文女配不干了 跟渣攻他爸离婚后揣崽了 你把我的小哑巴,藏到哪去啦+番外 重回大一之大学女生搞笑事件簿 失忆怀了死对头的崽 藏不住的秘密 承爵慕言:强制与救赎+番外 反派的虐心日常女配 御龙 片叶锁金枝 抠脚大汉变身猫娘后,被拍卖了 温柔失守 锁魂井 阿郁,我知道错了/薄情总裁的替身新郎 夏日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