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层的“叙事设计实验室”与数据分析室截然不同——没有冰冷的数据流,墙面贴满了彩色故事板,桌上散落着瑞拉尼亚的民俗手账、矿区老照片、大学课堂笔记,甚至有一本翻旧的《瑞拉尼亚民间故事集》。霍兰德坐在故事板前,手里拿着一支彩色马克笔,在一张矿工形象的素描旁画了一个圈:“手术刀要精准,首先得懂‘病灶’的肌理——这就是为什么需要你,陈序。只有懂‘符号如何触动人心’的人,才能写出‘无痛’的故事。”
陈序拿起桌上的矿区照片——画面里,一个矿工背着工具包,蹲在矿井口给女儿系鞋带,女儿手里攥着半块面包,背景是灰蒙蒙的矿区宿舍。照片背面有一行铅笔字,是摄影师的备注:“彼得洛维奇,38岁,欠薪3个月,女儿得了肺炎没钱治。”
“这就是‘手术刀’的切入点。”霍兰德的马克笔落在照片上,“不要写‘推翻政府’,要写‘一个父亲想给女儿治病的渴望’;不要写‘亲欧洲’,要写‘一个教授想让学生用上新课本的执念’——情绪是最好的麻醉剂,故事是最锋利的刀,能在民众心里划开‘改变的缺口’,却不留下‘被操控’的疤痕。”
他展开一张白色故事架构图,用红、蓝、绿三色笔标注出三个核心目标,像手术方案上的关键步骤:
红色目标:唤醒民众共情:故事主角需覆盖瑞拉尼亚两大核心群体——矿工与学生。通过“矿工为女儿凑医药费”“教授为学生争取图书馆经费”的日常困境,让不同阶层的民众看到“自己的影子”,将“对个人命运的不满”转化为“对制度变革的渴望”。
蓝色目标:塑造领袖正当性:将萨维奇与彼得洛维奇的形象融入故事,却不直接点名。比如设计“老教授深夜修改教学大纲,台灯下放着《教育公平法案》”的场景(映射萨维奇),“矿工领头人悄悄帮工友垫付医药费,自己啃干面包”的细节(映射彼得洛维奇),让民众在情感认同中自然接受“领袖是自己人”的认知。
绿色目标:引导国际舆论:故事需植入“普世价值符号”——比如矿工女儿画的“和平鸽”、教授办公室里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海报”,同时规避“地域政治倾向”。多语言版本需删除“反东方联盟”“亲欧洲”的显性表述,只保留“渴望公平、自由”的隐性诉求,让国际媒体误以为是“自发的民间叙事”。
“这不是创作,是精准的认知手术。”霍兰德将马克笔递给陈序,笔尖指向故事板的空白处,“你要做的,是给‘变革’穿上‘民间故事’的外衣——比如用瑞拉尼亚传统的‘英雄叙事’结构:主角遭遇困境(欠薪、资源匮乏)→遇到引路人(智慧的教授、勇敢的矿工领袖)→众人合力寻找希望(团结罢工、校园请愿)→最终迎来光明(制度改善、生活变好)。”
陈序握着马克笔,指尖却迟迟落不下去。他看着故事板上的“矿工女儿”素描,突然想起林溪小时候生病,自己攥着皱巴巴的钱去药店的场景——那些真实的困境,此刻要被他编织成“引导变革的工具”,像用别人的伤口做标本,刺痛又荒诞。
“我之前创造‘默言’符号,是想找个地方说话,不是操控别人。”陈序的声音带着沙哑,“现在写这个故事,和赵无妄用‘概念产物’煽动情绪,有什么本质区别?”
“区别在于‘目的’和‘副作用’。”霍兰德的语气突然严肃,他调出赵无妄之前的煽动文案——满是“仇恨”“复仇”“毁灭”的词汇,旁边是相关的暴力事件报道;再对比故事板上的关键词:“希望”“团结”“守护”,“赵无妄的工具是‘炸药’,我们的是‘手术刀’——炸药会炸伤无辜,而手术刀是为了治病,即使有轻微创伤,也是为了更长远的健康。”
他指向矿区照片背面的备注:“彼得洛维奇的女儿如果得不到治疗,可能会夭折;萨维奇的学生如果只能用三十年前的课本,可能永远走不出贫困——这个故事能加速变革,救更多这样的人。你是想守着‘创作纯粹性’,还是想让这些真实的困境早点结束?”
陈序的喉结动了动,马克笔在指尖微微颤抖。他打开手机,林溪发来新的照片:她坐在瑞士医疗中心的花园里,手里拿着医生给的康复计划表,笑容比雪山还干净。照片下方有一行小字:“哥,医生说我下个月就能去学校参观了。”
他深吸一口气,在故事板的空白处落下第一笔——画了一个小小的“面包”,旁边标注:“矿工女儿每天只吃半块面包,把另一半留给生病的妈妈。”这是真实的细节,也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切口。
“很好。”霍兰德的嘴角露出认可的笑容,“接下来,给这个场景加‘引路人’——矿工领头人路过她家,看到窗台上的空药盒,默默放下自己的工资袋,却不留名字。这个细节能塑造‘领袖的隐忍与善良’,比一百句‘他是好人’都有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序继续动笔,故事的轮廓在笔尖下逐渐清晰:
第一章《矿井下的星光》:矿工伊万在地下500米的巷道里,用矿灯照着女儿画的“星星”,想起女儿咳嗽时的哭声——老板拖欠三个月工资,连最便宜的抗生素都买不起。下班时,他看到领头人米哈伊尔(映射彼得洛维奇)在帮工友修漏水的屋顶,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矿工互助清单”。
第五章《图书馆的灯》:老教授尼古拉(映射萨维奇)在空荡荡的图书馆里,给学生们讲“人权宪章”,窗外是政府派来的巡逻车。他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退休金,给学生们买了新的参考书,说:“知识不会被禁止,希望也不会。”
终章《春天的集会》:伊万带着女儿去首都请愿,米哈伊尔和尼古拉站在人群前面,没有喊口号,只是举着女儿画的“和平鸽”和新课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手里拿着面包、课本、药盒——这些日常的东西,成了“希望”的符号。
故事板渐渐被彩色的线条和文字填满,每一个场景都没有“暴力”“推翻”的字眼,却处处藏着“改变的渴望”。霍兰德看着故事板,满意地点头:“这就是‘无菌手术刀’——没有血腥,没有仇恨,只有最朴素的情感共鸣。国际版要删掉‘米哈伊尔’‘尼古拉’的名字,只称‘领头人’‘教授’,让不同国家的读者都能代入。”
他调出传播方案:故事将首先以“民间故事”的形式,发布在瑞拉尼亚当地的小众文学网站,由方舟的“舆情引导员”伪装成普通读者转发;24小时后,翻译成英语、法语、阿拉伯语,通过“无国界作家联盟”“国际儿童教育基金会”等中立机构,同步推送到国际媒体平台;最终,由萨维奇的团队将故事改编成舞台剧,在首都广场上演——“当民众为故事里的伊万流泪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支持现实里的‘伊万们’,这就是手术的‘愈合效果’。”
陈序站在故事板前,看着自己写下的文字,突然觉得喉咙发紧。他创造的不是故事,是一套精密的“认知程序”,能让民众在不知不觉中,跟着方舟设计的方向走。可他又无法否认,故事里的困境是真实的——那些欠薪的矿工、缺书的学生,确实需要改变。
“我需要三天时间完善细节。”陈序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异常坚定,“我要加入更多当地民俗元素,比如瑞拉尼亚的‘面包节’——在故事里,伊万和工友们在面包节那天,一起给孩子们烤面包,米哈伊尔说‘面包要一起分着吃,日子才会好’。这样更真实,也更有感染力。”
霍兰德没有反对,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记住,手术刀的精髓在于‘精准’——多一分则滥情,少一分则无力。你是最好的‘主刀医生’,别让我们失望。”
霍兰德离开后,实验室里只剩下陈序和满墙的故事板。他走到矿区照片前,指尖轻轻拂过矿工女儿的笑脸,在空白处补了一行小字:“面包会有的,药也会有的。”这既是故事里的台词,也是他对自己的安慰——或许,这场“认知手术”确实能带来好的结果,或许,他的妥协真的能救更多人。
接下来的三天,陈序几乎住在实验室里。他查阅了大量瑞拉尼亚的民俗资料,在故事里加入“矿工作息歌”“教授的板书字体”等细节,甚至为故事配了一首简单的民谣歌词:“矿井深,星光远,我们手拉手,就能看见春天。”
当他将最终版故事发给霍兰德时,窗外的虚拟街景正模拟着瑞士的日出。他打开林溪的照片,在心里默念:“再等等,等这场‘手术’结束,我们就能真正自由了。”
而此时的瑞拉尼亚,当地文学网站上,一篇名为《矿井下的星光》的短篇故事,已经悄悄出现。第一个评论来自一个匿名账号:“这写的就是我的生活……我们真的能等到春天吗?”——这个账号,正是方舟的“舆情引导员”,也是这场“文明手术”的第一针麻醉剂。
故事的传播像投入湖面的涟漪,正以霍兰德预期的速度扩散。陈序站在故事板前,看着那些被自己赋予“使命”的文字,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矛盾的匠人——用最真诚的细节,打造最精密的操控工具;用最朴素的情感,完成最冰冷的认知手术。他不知道这场手术最终会带来治愈,还是新的创伤,但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回头路。
喜欢欲望笔纪请大家收藏:()欲望笔纪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重生后被宿敌强娶了 暗恋回信 前妻来听我的演唱会 今天开始好好学习[末世] 老实beta照顾四个alpha少爷后 疯狂痴迷[快穿] 钓系茶仙专治权臣疯病 新婚爱欲 在种田app里养成老祖宗们 这不是修仙救赎文学吗 神女山派出所工作日志 今天开始当主神!!! 疯狗效应 难道我真的是欧陆男主? 万人嫌假少爷真不当万人迷 提瓦特,但魔改无限流 别耽误我修机! 她不卸甲 小狗重生历险记 到你的航线里[久别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