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知县把死者的老妈和一个十来岁的儿子叫来,劝他们卖出厂子,回家去养老抚小,连带凶犯家产及自己家产共一万两,行不?如不行,他就不管了,结果老妈接受这种处理办法,写了买卖契约,盖了指印,拿着万两银子回汉口去了。”
第三天正仕与芙蓉赶到松江大堂时,陶知县告诉她一切处理好了,请郁大人付银一万两就可接收这两个厂子了。
芙蓉当即掏出一万两千两递给陶知县,说道:“多的是陶大人的辛苦费。”
陶知县写了五千两的收据及另一厂的买卖契约递给了芙蓉,说道:
“郁大人、管大人,我陪你们去这两个厂子,宣布你们管家接管的事。”
芙蓉:“谢谢陶大人。”
很快来到江边一片空旷的地方,两厂相邻中间只隔百步之遥。
正仕:“陶大人,我准备将两厂连在一起,中间的空地我们买了。”
陶大人:“两厂合为一厂,便于经营,这点地送给二位大人了。”
正仕、芙蓉:“谢谢陶大人。”
由于陶大人事先已派人来通知,今天上午有重要的问题宣布,请各厂管事人员及匠师到厂中集合。
首先到原魏家厂子,陶大人叫管事魏家祥把大家叫到一个空地上,宣布这座棉纺织厂已卖给管家大老板了,原老板的人已拿起钱回汉口去了,新老板就是开发上海卓有成效的大家都知道的管家,这位是管少老板,这位是少夫人,希望大家在管老板的带领下,把厂搞得更好,生产出更多的布,作为松江最大的棉纺织厂,为松江做更大的贡献。同时还需要告诉大家,隔壁那家茂源纺织厂官家没收后,也卖给管大老板,管大老板准备将两厂合并,今后大家不再是对手,而是一家了,更希望两边的人携手合作,起好我松江纺织界龙头老大的作用,下面请管少老板给大家讲话。”
正仕:“上海的开发,大家有目共睹,由于我们注重诚信,礼义经商,所以江苏富商都到上海经商办厂,很快就使上海变成为大清东方工商业的重镇,被皇上比喻成东方明珠,上海也由一个县直接升成为府,设巡抚治理,松江成了上海管的一个县,但松江又是大清棉纺织中心,我们便来了,决心与诸位师傅共同振兴松江的棉纺织业,大家有信心没有?”
众人:“有!”
正仕:“魏管事,请你给我们讲讲这个厂子的情况。”
魏管事:“这个棉纺织厂共占地七百亩,有各种机器五百三十五台,有七百九十五人,其中大匠师二十八人,匠师六百六十八人,管理层人员三十人,我是总管事,下面四个管事,一个负责纺,一个负责织,一个负责染,一个负责其他事务,有各种木制机具五百八十台,年产值三百五十万两,居松江之首。由于老板烧死,群龙无首,已停产五天。”
芙蓉:“各位师傅,现厂子易主,更名弘顺棉纺织厂,我们管家财大势大,已没有任何问题了,魏总管事,让大家立即复工,让几大管事谈谈差什么,我们买什么,请账房师先谈谈资金情况。”
账房师:“我姓李名元,是账房师,现在账上只有现银五十二两,老板出事后不再补充资金,我们仍然开工,活动资金全用完了,原材料也用完了,所以只好停工。”
芙蓉:“李账房师,这么大的厂子,流动资金魏老板是给多少?”
李元:“一般是两千两。”
芙蓉:“好,我先给五千两,该买的买,该制的制,该用的用,魏管事马上开工没有问题吧?”
魏家祥:“今天下午做准备,明天保证开工。”
芙蓉:“各位师傅,我宣布全体师傅一个不少的留下,大家请放心的干,魏总管事,匠师们的工资是多少?”
魏管事:“少夫人,大匠师一两八,匠师一两二,总管事、管事比大匠师。”
芙蓉:“我宣布大匠师的月薪涨到二两,匠师的涨到一两五,其他人员涨一百钱,夫君,你留下来检查厂房、设备、库房情况,我去接收隔壁厂子。”
正仕:“要得!”
陶大人带芙蓉去到买的那座罚没的棉纺织厂。召集全体管理人员宣布易主之事以后,芙蓉首先说此厂更名为弘利棉纺织厂,留用全部人员,弘利与弘顺想比,厂里情况都差不多,只是小一点,但其库房却有大量的成品,原材料也有一些,管理人员少一些,总管事姓童名林,是一个很精干的小伙子,出身于纺织世家,本人还兼大匠师,由于他懂技术,一切管得井井有条,给芙蓉留下很好的印象,同样也因为备用金用完而停止。
芙蓉:“我注入的资金五千两,下午做准备,明天全面复工没问题的。”
童林:“没问题,下午有的工序可复工,明天全部复工。”
芙蓉:“童林,我准备将我们的弘利与隔壁的弘顺两厂进行合并,你看应该怎么做?”
童林:“少夫人,合并是好事,两厂合并力量大为增加,这么多大匠师,可以织出更多高质量的布,甚至特殊用途的布,染出更美丽的花纹,更素雅的花纹。两厂合并首先要消除大家心中的隔阂,才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然后打开围墙,调整厂房,两边人手统一搭配,组成新的纺织染不同分工的作坊,在劳作中互相就熟悉了,也慢慢就习惯了,同时,调整管事班子,把能干得力的留下,剩下的人做匠师。”
童林带他去在整个厂里转了转,看了看大家的住房,皆很差。
两个厂加起来,再加上得到两厂之间的土地共有一千五百亩土地,松江因棉纺织业发达,土地利用比上海高得多,一定要好好的把这块土地用好。
这时,正仕过来了,看了这边厂房情况,说道:“我问了一下棉花的来源,皆江北那边,我在想,如果将我们厂房搬到上海苏州河边,我们管理方便的多,我们将建纺织品交易大楼,便于买家考察我们的生产。”
芙蓉:“正仕,棉纺织的中心在松江这里,而且这里才是棉纺织品的交易中心,我们不能放弃这个中心地位,只是厂房的布局的确是问题,更何况,两边厂房使用多年,已很破旧,两厂合为一个新厂,应有新的面貌,应有新的厂房,但怎么建,我还未考虑成熟,我倾向于纺织染分成三个分厂,各有独立的厂房,这种厂房可以是楼阁式的王字形,加上一栋楼下为交易楼,二楼为库房,三楼为管理人员办公用房,四栋楼在黄埔江边一字排开,为松江增色不少。”
正仕:“我估计妈很快就到上海了,我们把两种方案都给她说,看她的意见怎么样,最后听妈的。”
芙蓉:“正仕,这里隔松江城有三十多里,只是交通可借黄埔江之便,松江作为棉纺织中心仅两个厂是不行的,不如我们再去松江仔细考察整个棉纺织情况。”
两人花了一个时辰,走到松江县,结果发现松江城并不大,他们走进一个棉布庄打听松江棉布的织造厂在什么地方,老板告诉他,东门外有座长生桥,过桥便是一片厂房,织工、纺工皆在桥上等雇主。他们到东门外一看,一大片院落,家家户户有机杼之声,规模都很小,几十张织机的都凤毛麟角了,松江城里有个棉布街,还很热闹,买卖也很兴旺,但规模都很小,他俩很奇怪,不是民谚有买不尽的松江布嘛,问路旁有一位看似很有学问的老者,老者说:
“年轻人,那是前朝万历年间鼎盛时的说法,并不是现在,现在棉纺织业到处都有,哪的才只松江呢?”
两个人方才明白,自己闹了个刻舟求剑的笑话。
两天后刘芳等一行到达上海,正仕与芙蓉各自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刘芳认为天下现在主要穿棉,为把棉纺织业做大,只搬弘利厂来上海,现在趁上海修厂房的时间,在我们老长工第三代中招收一千五百学徒,作扩大一倍的打算,要求半年学会。
芙蓉:“妈,真是大手笔,原来这两个厂便已居大清棉纺织业的牛耳,现在又扩大一倍,我们管家作为大清棉纺织业的龙头老大是确定无疑了。”
刘芳:“现在我们新建的都往吴淞江北岸发展,在洋货大楼的西侧建纺织品大楼,再往西为弘利棉纺织厂,城里土地有限,只能将各交易坊建成阁楼式,立在江边又壮观又便于管理,芙蓉,你按纺纱楼、织步楼、染步楼、库房兼管理人员办公设一楼,四座楼后为住房院落,再用围墙一围的安排,先进行细部设计。”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女朋友是最强天使 黑料影后 皇帝向前冲 国企小职员 余念 心瘾 女二大作战 超级宠物系统 紫霄天启决 医本正经,妃君莫属 重生高二 都市大亨之慧眼 最强虚拟购物商 守株待妻 时间轴论[ABO] 祉痕[娱乐圈] 午夜布拉格 boss息怒:豪门攻妻掠爱 星光予我 位面特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