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场景人物线没看明白?
哪些地方过渡太突兀?
哪些镜头根本没起到效果甚至是被认为是无聊的?
每场戏是否逻辑清晰?
先从大场次去考虑,然后再从单帧去考虑。
其实最保险的还是交给剪辑师去为导演完成剪辑工作。
作为导演,要处理的事情已经够多了,拍摄镜头,现场把控,演员调度等等,很难避免自己在剪片的时候不受干扰。
所以如果你聘请了剪辑师,在第一次的剪片工作,不要去打扰剪辑师的创作,也许影片将会让你眼前一亮。
然后再去收集反馈意见,和剪辑师沟通交流,把这些宝贵的客观意见融入到影片的修改当中,相信这个片子最终出来绝对不会差。
至于国内的话。
则恰恰相反。
基本上有名气的导演都拥有剪辑权。
这也是陆晨为什么不放心国师他们开拍的原因。
因为他们绝对不会放弃剪辑权!
他们肯定要自己剪。
而自己剪,就会导致上面所说的问题。
当然,这种情况还真说不上好坏。
各有各的利弊。
举个例子。
《双生》
“我觉得最无法理解的是这么巨大的变动,竟然在事前没有征求我的任何意见。”
这是这部电影导演的原话。
在《双生》的后期剪辑过程中,
作为导演,
金振乘没有获得最终剪辑权,没有收到自己应有的劳务报酬,甚至在影片上映后都看不到,自己的片子究竟被剪成了什么样子。
换角、补拍、挤压三年,自行后期,在时局和资本的两重挤压之下,金振乘一开始就丢失了导演的最终剪辑权,这或许是他惟一能够维护作品的机会。
若是再退一步,像其他导演那样愤而放弃署名,那么连追讨自己辛苦钱的机会也要失去。
没人会甘愿放弃自己的作品,但当它已经被涂抹得面目全非之时,这究竟还算不算自己的作品?
这又是一个问题。
因此。
剪辑权这权利到底是给导演还是给公司。
还真说不好。
对于很多导演来说。
最终剪辑权:就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它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权力的斗争。
在好莱坞,制片人中心制树大根深,最终剪辑权早已牢牢握在制片人手中,如果有导演能够掌握住最终剪辑权,那证明导演本身已经是一块金字招牌。
当年吴白鸽闯荡好莱坞,
成为五位握有最终剪辑权的导演之一,是华语圈子迄今为止还津津乐道的事实。
当制片方紧握住最终剪辑权时,
大多会从纯粹的商业利益方面来考虑。
在电影上院线时,时长越贴合观众传统的观影习惯,票房往往更卖座;
二则是内容,在艺术影片中,越个人化和晦涩的情节,越容易遭到“剪刀手”。
当一旦影片打入国际市场,
影片在发行方手中,
会剪出许多个长短不一的版本,影片的内容完整性,自然也不再是导演能掌控的了。
导演和片方对于影片剪辑权的争夺,从电影艺术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
1927年,《大都会》在德国柏林首映,时长153分钟。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诸天长生路 当代守夜人 聊斋子不语 金陵城上西楼 希望你对修仙也是这个态度 从复读开始的重返人生 龙殿之王苏泽云天依 我被当成光之巨人复活 诡秘:秩序与失序 斩妖百年:我的夫人是狐仙 仙庭以孤尊之 铠甲勇士之超级铠甲系统陈凯 在下,中医黄素 从完美世界开始摆烂 重生茶艺男神 山河终 万古神主 画江湖之风起苍岚 开挂人生,被迫成为大善人 痴情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