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德之幕府,文武云集,一时俊彦之选,但并没有减少刘备的担忧。
一个人坐在冷清的私室,刘备想起了他和杨修的一次对话。
那还是去年,他将要带兵南下入蜀,当时杨修作为他的记室曾和他谈过一次话,说的是朝中局势。
在当时,杨修直言不讳让刘备选益州为根基,并断言道:
“以弟之见,汉室倾覆之祸就在两三年内,请兄早做打算。”
当时刘备还大吃一惊,只以为杨修因为朝廷对杨氏的清洗使得这位妻弟满腹怨怼。
所以刘备还劝道:
“天子圣明,太师老成,断不至于此。”
那时候杨修只是冷哼,然后摇头不再说了。
本来这事刘备都快忘了,但随着他平定益州之乱回朝后,他就越发觉得杨修说得有点道理。
那就是好像太师并不是那么简单,甚至天子也未必那么圣明。
实际上,对于天子刘协他是很有好感的。
虽然当时他还在关东为将,但却对刘协多有好评,甚至要远远好过对于他当时的主君刘辩。
因为在刘备看来,刘辩权力手段过于粗暴了,他如何用自己的?让自己带着张飞直接杀上殿堂屠了袁氏一门众。
这等粗暴血腥的事,纵然在整个汉家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当时的刘备纵然对于汉室有感情,但对于刘辩却是有怨言的。
而反观当时的刘协如何处理这等权利易代的事情呢?
他不仅能从宦官和关西豪族的乱斗中抽身而出,而且能迅速找到破局的关键,也就是河东的董卓。
而且在董卓迅速回长安的时候,果断将大将军和太尉的权力全部交给董卓,形成了董卓在外,他在朝的局面。
也正是这样英断的决策,关西不仅迅速从政变的混乱中走出,更是形成了天子与太师的双重格局。
甚至当时刘备还听过一个故事,说当时天子刘协处理政务的时候是如何果决不为下蒙蔽。
因为缺少具体的政务经验,刘协并不能在政事中给出很好的建议,所以他常诏臣下入宫咨询。
但刘协这人很有权力的禀赋意识,他明白纵然是看着老实的关西士们也不能多信任,所以他每每遇到政务总会喊三名臣下入宫,而且每次都是单独召见。
召见时,他也不将奏牍的具体文书给臣子看,而是让尚书那边抄录其中一段,然后让这臣子点评,如是三次,刘协就获得了不同角度的思考,也不虞那些臣子为了门户私计乱发言。
也正是如此,刘协能很快稳定朝野,也让董卓看到了他的价值,所以二者乃能安。
当时,刘备就曾对张飞感叹:
“一少主能临朝而威断如此,昔始皇帝不过如此。”
而对于董卓呢,刘备就更加了解了。
在刘备看来,董卓是仅次于皇甫嵩的汉室大帅,是刘宏留给汉室的最后瑰宝。有其人秉断军机,调度关西诸军,关东再无速胜机会。
而事实也是如此,自从董卓主持关西的军事后,两京之间的角逐,关东这边是一败再败,直接丢掉整个崤函通道,退往了新安。
所以在关东这边发生甘露之变,刘备仓皇出走的时候,想都没想就往西奔,因为在他看来,唯有西面那个汉还有机会匡扶汉室了。
而之后,董卓带着天子出京五里迎刘备,就更让刘备以为大汉中兴有望了。
而刘备对于董卓和小皇帝的看法发生转变却是在他入蜀平叛的时候。
当时刘备临危受命,小皇帝刘协情深意切,他大为感动,所以不顾危险,只带五千不到的兵马就火速南下平叛。
谁都明白这一去几乎就是送死。
但刘备最后成功了,但他却感受到了羞辱。因为董卓竟然暗自安排了李傕在武都,最后直接抄了成都。
刘备功为毕是小,但李傕却因为抄掠而毁坏了成都半城,数十年积谷毁于一旦,就是大了。
那一次,刘备就明白董卓的格局是如何了。
说到底,大汉的未来和前途在董卓看来并不如他的权位巩固更重要。
而刘备对于刘协的看法转变也是自那开始。
战后,他上表刘协,弹劾李傕的凶暴蛮横,侵杀益州民户的行举,但皇帝给他的回复却是平平淡淡,只问他何时归军。
而之后呢?等他率军回长安的路上,又上表给刘协说了大汉现在的问题所在,意图革新士大夫风气。
然后刘协又再次激动回书,言此亲切,以天下要尽付皇叔的态度来让刘备回京全权处理这事,更是任命刘备为京兆尹。
当时刘备那个激动,以为大汉终于要有转变了。
所以一路上,他仔细构想着自己对改革的规划,对关西的局面如何应对,然后火速回长安。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最强暴君 月亮不及你 万亿生父找来,让我和王多鱼比败家! 苟在诊所练医术 大明1805 鸿途多娇 官海迷途 名人包子铺 假太监:从攻略恶毒皇妃开始 让你流浪,你成全国旅游形象大使 仙帝重生:开局甩了恶毒女友 三国:开局献计曹操,成立摸金校尉 三国:从刷好感开始兴汉 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 妖探 交易人牙子,我的夫人是女帝? 开局被校花女友抛弃,我娱乐圈大佬的身份被曝光了!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FBI神探 重生从拒绝女朋友安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