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娱乐、知识和西方文化产生了浓烈的好奇与渴望。《倾听者》就在这个背景下孕育而生,这份杂志的定位是强调知识多样性,品位较高的综合性文摘。顺应潮流,《倾听者》在八十年大篇幅的刊登西方优秀作品,介绍国外知识信息,这对国内读者而言十分新鲜,也极具吸引力。除此之外,针对全民求知欲望高涨的特点,它分有13个栏目之多,既有科学百科又有奇闻异事,以大杂烩的形式在杂志界占据一席之地。与之不同的《六月会》与《回音》则是以故事叙述为主。但两本又各有不同,《六月会》属于比较接地气的类型,从遥远神话、民间传闻、真人故事,囊括古今中外,题材光怪陆离,无所不有,在故事之外,还设置了专门的幽默笑话板块。(作者小时候超爱)各种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极大的降低了文字阅读的门槛,征服了农民、工人、学生及知识分子在内的近乎一切群体,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杂志。《六月会》的尺寸相对较小,便于携带,作为“口袋书”它的篇幅也以中短篇幅为主,可以切合碎片化阅读的篇幅。它的创刊宗旨之一,便是要维持故事的口头性,让故事可以被读者记住,可以被口头复述传播。而《回音》相较于前面两本就有点剑走偏锋!将感情、爱情故事相互杂糅,通过将故事中的某些思想或者细节放大,置入生活中,以达到煽情或猎奇的目的。有时候甚至以窥探的角度,用突出矛盾,带有强烈情感冲力的叙述让读者们欲罢不能。这种风格也很大程度的体现在标题上,力显“点睛”式的入目效果,力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完全勾出了读者八卦欲与窥私欲,文章直白、易懂、极具煽动性。苏渺在大学的时候很喜欢看,里面有很多女性成长励志的故事,还有不少女强人的发家史,对女性有鼓励与引导的作用。杂志里的情感故事,不少案例对女性有教育意义,让女性避免上当受骗,避免踩坑,提倡女性自主自强的精神。当时她以两包紫薯干特产与学校报刊亭的阿姨成了忘年好友,每次新杂志一到,阿姨都会特地帮她留出来一份,免去像其他同学一样需要蹲守的困扰。特别是里面一些知名作者的长篇连载小说,经常让同学们等得抓心挠肺,心中自行脑补了后续的千万种剧情,但每每作者的落笔总能让人出乎意料。苏渺乐滋滋的翻开《回音》,上一世,大学四年她每一本都没落下,每月两刊根本不够看,现在她可以看新的了吧!她打算将近期的旧刊都买来,好好看个够!可是……她越看越觉得有些不对劲,这……少了点味道啊!她怎么感觉相比以前看过的,这本《回音》的文章收敛了不少,里面的故事也还算精彩,但是没有那么强的张力。难道是时代的原因?此时还没有开始流行那么狗血的文笔?又或者只是这一期收到的稿子比较平庸?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苏渺去对面小卖部,又买了好几本近期的《回音》,老奶奶一边拿给她还一边叮嘱不要看太多课外书,好好做题才是正道。苏渺将杂志大致翻过一遍,得出结论,前辈们现在果然还是保守了,那种惊世骇俗的写作方式还没有真正流行起来!那……她是不是可以再一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个捷足先登?反正都是要流行起来的,那不如让她提前写一写,听说这个年代只要投稿成功,稿费还不少咧!苏渺开始在脑海中回忆着当年大火的“回音体”,开始构建大纲,她打开台灯,拿出信笺和钢笔,刷刷刷写下一个抓人眼球的书名《回门当天,丈夫竟和我妹滚到床上!》好好好!我就不信你们不想看这个故事!苏渺奋笔疾书,越写越兴奋,写到精彩之处还嘿嘿的笑出两声,一个小时后,一个完整的小说大纲就完成了。吃过晚饭后她又一头扎进房间,趁着现在思如泉涌,开始动笔写初稿。苏元正和苏裕在客厅看电视,去厨房烧水时看到女儿正在认真的做功课,欣慰的点点头,转身回去将电视的音量调得更小一些。不写还好,一写可是不得了,作为资深书虫,那些狗血且离经叛道的故事不知看了多少,此时正一个又一个争着从她脑子里蹦出来!不知不觉就写到了晚上9点半,苏元正的敲门声打断了她的思路:“渺渺,别学得太晚了,休息休息眼睛,出来吃碗海带绿豆,准备可以洗澡睡觉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快穿:杀戮剑伸张正义 炮灰也能给男主戴绿帽吗(NP) 假千金杀青后,大佬哥哥不演了+番外 小青梅她不开窍+番外 锦绣农门:医女王妃种田忙 凤阙朱颜:女尊天下之太女风云 作精白富美携农场在七零摆烂,番外 我有一个渔具工坊/渔具店老板的悠闲生活 老爸,魔都大小姐怎么全是病娇啊 快穿疯批:宿主她一言不合就是干 桃花劫 星星的眼里一直有你gl(校园?骨科) 开局炒股赚百亿,美女行长来倒贴+番外 掠夺(末世NPH) 七十年代协议婚姻 快穿:别惹这个真大佬 华妃重生后,与甄嬛联手称霸后宫 食恶果(姑侄骨科) 男配活她才能活(穿书)+番外 你有新的杀了么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