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1800年之龙腾四海 > 第14章 造快船赚快钱(第2页)

第14章 造快船赚快钱(第2页)

他指了指忙碌的工坊,压低声音道:“每家都出一人,这样所有家庭都参与,秘密反而更保险。谁要是嘴松了,全岛的人都得遭殃,谁敢?”

刘野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分散知情权,让每个家庭都成为保密链条的一环,反而比少数人守密更安全。

老汉继续道:“而且,造得越多,赚得越多。岛民们手里以后也要有枪,出海遇上海盗,至少能保命!这不是好事吗?”

刘野沉默了一会儿,看着工坊里那些兴奋而谨慎的面孔——有铁匠、有木匠、甚至还有几个原本只会打渔的年轻人。他们小心翼翼地打磨着枪管,组装着扳机,眼神里既有对金钱的渴望,也有对安全的期盼。

他终于点了点头,低声道:“但要是有一丁点风声漏出去……”

老汉咧嘴一笑,指了指墙角那堆打磨到一半的枪械零件:“那这些玩意儿,可就比海盗还凶了。”

他走到老汉身旁,压低声音叮嘱道:“老汉,人多了,你可得管严实点。咱们收枪可是要验质量的,要是打不响、炸膛,或者精度太差,那可是砸招牌的大事!”

老汉眯着眼,手上动作没停,依旧细致地调整着一支步枪的弹簧。听完刘野的话,他嘿嘿一笑,露出几颗发黄的牙齿,摆摆手道:“晓得晓得,你放心!我一定管好!”

刘野也跟着笑了,但笑意里带着一丝深沉,东澳岛的枪械生意,正在悄然改变这座岛屿的命运。

东澳岛的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吹过新建成的两座风车。高耸的木质塔架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发出低沉而平稳的嗡鸣。起初,这两座风车是为了给岛上的铁厂提供动力,帮助新铁厂冶炼钢铁,可谁也没想到,它们此刻却成了岛上百姓最离不开的生活帮手。

老村长站在村口的石墩上,眯着眼望着转动的风车叶片,嘴角挂着藏不住的笑意。"没想到这风车先解决了咱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提水风车则被改造出了一个碾米机,提完水以后,切换动力,老百姓就能免费使用碾米机。金黄的稻谷从顶部的漏斗缓缓落下,在风车带动的碾辊间翻滚,外壳被剥离,露出晶莹的米粒。村民们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蹲在石臼前一下下舂米,累得腰酸背痛。"这风车碾出来的米,比咱手工舂的还干净!"村里的老农捧着新碾的大米,笑得合不拢嘴。

东澳岛上,荷兰老师桑德和一名华人翻译留了下来,他们将教育所有15岁以下的孩子,会读书和写字。

药剂师约翰也被牛野留在东澳岛,牛野只说了一句话就让这家伙变得极其勤奋又好学,“我给你一些实验项目,你要认真完成,并给我中文报告!如果,一年里你都学不好中文,那明年我们将无法续签合同。”

牛野,给约翰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制碱。

牛野不管这家伙用什么方法,只要他能制造出来,并详细用中文表述过程,还能够复现,他就认可!

否则滚蛋!

五月,同生共死号改造完成。缴获西班牙战舰的12门12磅线膛舰炮和4门四磅线膛炮被安置完成,开始出远海进行海试和炮击训练。

六月,一条被灰白色的三体帆船出现在东澳岛外海的海面上,验收船只归来的牛野和陈老豆乐呵呵的,站在船头朝着人群挥手。

东澳岛初见"三体飞鸟号"

1802年6月初,东澳岛的渔民们正在修补渔网,忽然有人指着海平线惊呼:"那是什么?"只见远处海面上,一个奇怪的黑影正缓缓逼近。那船不像寻常的渔船,也不似往来贸易的大海船,而是有三个船体并肩浮在水面上,中间一个细长,两侧各有一个瘦削的小艇,活像一只浮在水上的大蜈蚣。

"这船不错,稳当!"老船头陈老豆眯起眼睛,坐回中间低矮的船舱,烟杆在手中不住地敲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船靠港转了一圈,众人终于看清,中间那宽大的船体上矗立着两根高高的桅杆,现在还只是半帆,水手们正在忙碌地展开帆布。忽然,中间船体的两个巨大硬帆"哗啦"一声展开,白得刺眼,在阳光下泛着硬挺的光泽,像两片巨大的翅膀。更奇的是,两侧小艇上也各竖起一面高大的三角帆,迎风招展。

"这帆船..两种不同的帆!"年轻的渔民阿杜瞪大眼睛,"好奇怪啊!"

船只开始向着深海航行,船头劈开海浪,发出"哗——哗——"的声响,激起的浪花比寻常渔船高出许多。众人不约而同地向着高地走去,远远的见那三体船在海面上稳稳前行,竟没有丝毫摇晃。它像一把利刃,轻易地切开了海面,比岛上最快的风帆渔船还要快上两倍不止。

大约一个时辰,众人都知道海船会回来报航速,没有人离开。"快看!"有人指着天边劈开海浪的三个小帆,大声喊,"他们回来了"

只见几个水手站在船舷边,脸被海风吹得通红,其中一个突然扯开嗓子大叫:"三体飞鸟号,顺风十三节!顺风十三节!逆风七节,逆风七节"声音穿过海风,清晰地传到岸上每个人的耳中。

岸边的人群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欢呼。十三节!对于海边生活的人来说,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寻常最快的大帆轻渔船在顺风时不过六七节。十三节(约等于24公里每小时),那简直是飞一般的速度!

"这船叫什么名儿?"有人问道。

"听那水手喊,好像叫三体飞鸟号。"另一个答道。

老村长捻着胡须,若有所思:"三体...飞鸟...倒是贴切。"

新船招人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岛。第二天,码头上就排起了长队,都是来报名当"三体飞鸟号"水手的。队伍从码头一直延伸到村口,足足有两百米长。

"都别急,"陈老豆站在高处,声音洪亮,"这条新船,我做主了!为了保持各个船只的熟练度,只派三个老水手上去,其余全部招新人。"

最终招收了十个水手,"三体飞鸟号"配备了十名船员,能运载二十吨物资。它主要用于快速贸易和情报递送,在各个岛屿间穿梭如飞。

牛野以前总爱看些稀奇古怪的纪录片,他对妈祖军的一群人解释道:"三体船最大的优点,其实并不是快,而是稳。你们看,两侧的小艇作为支撑,就算很小的排水量,它也能稳稳地穿越巨浪,在大风浪里不容易被打翻。要做一条穿越大海的小型快帆船,能够同时将速度和安全兼顾的,就是三体船。"

这正是牛野选择三体设计的原因。而东澳岛的居民们,虽然不懂这些道理,但他们知道:这"三体飞鸟号",确实是一只名副其实的海鸟——快,而且稳,能在风浪中自由翱翔。

七月初,由于补充大量人手,枪械生产已经稳稳站上了每个月一百条的数量,前三个月积累的一百八十条神射枪。

三体飞鸟出发了,它破开海浪向着兰芳共和国而去。牛野留下了八十条神射枪用来备用,让人将100条神射送往兰芳国用来换银子。

八月初,三体飞鸟顺利回港,他们带回来6000两白银和一个消息,老水手说:“枪他们还要!我们这船他们也要订购,希望大一点,可以在船头和船尾各安装一门六磅炮,他们可以用来做海上巡防”。

妈祖军的资金达到两白银。

既然有订单,而且明日就是第四条货船交船的好日子,牛野和陈老豆直接出发去广州的造船区。

1802年8月,午后的阳光炽热而浓烈,将珠江水面镀上一层晃眼的金箔。黄埔一带的造船区沿河蜿蜒,木料与桐油的混合气味在潮湿的空气中弥漫,时而夹杂着焊铁的焦灼味。远处,几艘尚未完工的广船骨架高耸在水边,船肋如巨兽的脊骨般交错,工人们攀附其上,锤声与号子声此起彼伏。

牛野和陈老豆的马车缓缓碾过青石板铺就的河岸小路,车轮碾过碎木屑与沙砾,发出细碎的声响。沿岸的船坞一字排开,有的敞着大门,露出里面忙碌的景象——匠人们赤着上身,古铜色的脊背在烈日下泛着油光,他们或蹲或跪,用凿子修整船板的接缝,或合力将沉重的铁钉砸入船身。一个赤膊少年吃力地扛着一根新刨好的樟木桅杆,从他们身旁经过,木料摩擦地面发出刺耳的吱嘎声。

河面上,几艘西洋商船停泊在码头边,桅杆上飘着葡萄牙、荷兰的旗帜。水手们戴着宽檐帽,在甲板上吆喝着,与岸上的买办比划手势。一艘本地疍家小艇灵活地穿梭其间,船娘头顶竹笠,用带着浓重粤音的官话高声叫卖着西瓜与凉茶。

更远处,几间茅草顶的工棚散布在树荫下,棚内传来锯木的嗡鸣。棚外堆着成山的原木,有坚硬的铁力木,也有轻便的杉木,都浸泡在河边的水洼里以防开裂。几个老匠人蹲在阴凉处,用墨斗在木料上弹线,时不时抬头呵斥两句跑过身边的孩童。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灵墟创世录  夫人今日可展颜  恶霸小姑日常缺德  物种不同也能成为朋友  其实你可知  从萤  每日模拟:我在任务殿修无为之道  傻柱重生只为傻娥  读心:我黑莲花!成万人迷了!  葬天碑主  断亲后,我靠自己买房娶村花老婆  重生律师,14亿人奉我为法神!  流水线厂花她撩人不自知  灵异短篇故事集  假千金回山村后  末世降临:我是男主继妹  RE,归途从追忆开始  靠北啊!一不小心成魔法妇女了  我的海员男友  重生为康熙的小青梅躺平一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