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243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第1页)

第243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第1页)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

——论树科《珠玑巷》中的文化记忆与语言诗学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音韵质地和文化立场,构筑了一道抵抗语言同质化的诗意防线。树科的《珠玑巷》作为粤语诗歌的代表性文本,不仅承载着岭南文化的集体记忆,更在方言与雅言的张力中,开辟出一条通往文化原乡的诗学路径。这首诗以"珠玑巷"——这个被岭南各族谱反复书写的移民地理符号为切入点,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语法和音律,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招魂仪式。

诗歌开篇"胡同弄堂老屋巷东西南北根嘅样……"即以三重空间指涉构建起文化地理的坐标系。"胡同"的北方官话特征,"弄堂"的吴语印记,与"老屋巷"的粤语表达并置,形成微缩的中国语言地理图谱。这种有意识的词汇拼贴,令人想起宇文所安在《追忆》中论述的"记忆的碎片化重组",诗人通过不同方言的空间词汇碰撞,暗示了岭南文化作为移民文化的复合性本质。而"根嘅样"这一粤语特有的属格表达与"样"的视觉意象结合,将抽象的文化根系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具象存在,实现了语言学上所谓的"方言物质性"对文化记忆的承载功能。

第二联"卵石砖瓦红定黑?日月光阴食品床……"运用粤语特有的疑问句式"红定黑"(红还是黑),在色彩辩证中暗藏文化选择的隐喻。卵石砖瓦作为建筑基材,其颜色变化实为岁月侵蚀的痕迹,诗人却以饮食选择的日常表达"定"(还是)来设问,将沉重的历史沧桑举重若轻地转化为生活化的审美判断。这种方言思维催生的修辞转换,恰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在此拓展了诗歌的意义维度。"食品床"这一看似悖谬的搭配,实为粤语"食"(吃)与"品"(品味)的双重动作对"床"这一休憩空间的入侵,暗示了岭南文化中饮食与生活空间的紧密交融。

诗歌第三联"中原,梅关,大岭南敬宗,大湾,大珠江……"以三组地理—文化符号的并置,勾勒出岭南族群的迁徙路线与文化认同的层级结构。"中原"作为文化发源地,"梅关"作为南岭通道的地理节点,"大岭南"作为最终定居地的空间转换,与"敬宗"的祖先崇拜、"大湾"的现代性指涉、"大珠江"的水系文明的语义并置,形成时空交错的立体网络。这种通过地名罗列构建文化谱系的手法,令人想起艾略特《四重奏》中"人类无法承受太多的现实"的空间诗学,但树科以粤语特有的"大"字前缀(大岭南、大湾、大珠江)赋予这些地理符号以方言的韵律感和情感温度,使文化记忆的书写兼具史诗格局与地方特色。

尾联"惗惗,谂谂,谂嚟去古嚟今往:竹筒屋嘅思乡……"通过粤语独有动词"惗"(思考)、"谂"(思索)的叠用与变奏,配合"嚟"(来)"去"的方位对立,创造出思维往复运动的音画效果。这三个同义动词的连续使用,形成类似诗经重章叠句的咏叹效果,而"竹筒屋"这一岭南特有的狭长形制民居,则成为凝结乡愁的物质载体。诗人巧妙利用粤语"嘅"(的)的轻声音节,在"竹筒屋嘅思乡"中营造出叹息般的语音效果,使建筑的物理空间与情感的心理空间通过方言虚词达成和谐共振。

从诗学传统看,《珠玑巷》延续了岭南"竹枝词"以方言记风物的传统,但突破了传统地方诗歌的田园牧歌模式。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的"粤俗好歌"传统,在树科笔下转化为对文化身份的现代性思考。诗中"古嚟今往"的时空结构,既包含刘禹锡"故垒萧萧芦荻秋"的历史苍茫,又融入了全球化语境下对地方性的坚守。这种坚守不是保守的怀旧,而是如本雅明所说的"在过去的形象闪现的瞬间捕捉当下"的辩证意象。

在音律层面,诗人充分利用粤语完整的入声系统和九声调值,在"巷"(hong6)、"样"(joeng2)、"床"(cong4)等韵脚中形成跌宕起伏的声调对比。特别是"谂嚟去"中"嚟"(lei4)与"去"(heoi3)的声调升降,模拟出思绪起伏的听觉效果。这种声调表现力是普通话四声系统难以企及的,印证了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对方言入诗的音乐性论述。诗中"惗惗,谂谂"的双声叠韵组合,更创造出类似梵语"dhvani"(韵)理论的语音象征效果,使思维活动本身获得了音韵造型。

从文化记忆角度解读,《珠玑巷》是对"珠玑巷传说"这一岭南集体记忆的诗意重构。据《南雄府志》记载,珠玑巷是北方士族南迁的重要中转站,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迁记》考证有广府系族谱多溯源于此。树科将这一历史记忆转化为"东西南北根嘅样"的意象群,在"卵石砖瓦"的物质性中注入"敬宗"的文化基因。这种处理方式与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理论形成对话,诗人不是简单复述历史传说,而是通过方言的诗性力量,使文化记忆获得当代性表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当代诗歌语境中,《珠玑巷》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对方言诗学的探索。相较于普通话写作的诗歌,粤语诗歌保留了更多古汉语词汇(如"嚟"即古"来"字)和语法特征(如"嘅"作属格标记),这种语言特性使诗歌产生特殊的"陌生化"效果。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强调的"文学性"正来自这种对日常语言的偏离,而粤语作为非标准语的诗性运用,天然具有刷新感知的潜能。树科将"食品床"这样不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的搭配入诗,恰恰创造出布莱希特所追求的"间离效果",迫使读者在语言障碍中重新思考词语之间的诗意关联。

诗歌最后落点在"竹筒屋嘅思乡",这一意象浓缩了岭南侨乡文化的典型特征。竹筒屋作为广府传统民居,其狭长形制既适应南方气候,又隐喻着移民文化的线性时间观。诗人通过"思乡"这一永恒主题与特定建筑形式的结合,实现了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哲学表达。不同的是,这种栖居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通过方言词汇具体化的文化记忆场,正如诺拉在《记忆之场》中强调的,记忆必须依附于具体的物质载体才能延续。

《珠玑巷》的创作实践,为当代中国诗歌的语言困境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普通话日益成为唯一标准语的背景下,方言诗歌就像文化多样性的基因库,保存着被主流话语遮蔽的表达可能。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虚词结构(如"嘅")、动词变体(如"惗谂")、特殊句式(如"红定黑"),构建起抵抗语言同质化的诗意堡垒。这种抵抗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修补术"(bricolage),在现有语言材料中创造性地重组出新的意义系统。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看,《珠玑巷》呈现的不仅是岭南文化的记忆地图,更是所有面临全球化冲击的地域文化的缩影。诗中"中原—梅关—大岭南"的空间移动,隐喻着文化传播中的变形与适应;"古嚟今往"的时间结构,则暗示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诗人通过方言这一"弱者的武器",在主流文化的夹缝中开辟出身份认同的空间,这种策略与后殖民理论家巴巴(HomiBhabha)提出的"第三空间"理论不谋而合——在文化碰撞的交界地带,最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转化。

《珠玑巷》作为文化记忆的诗歌编码,其意义不仅在于保存过去,更在于为未来提供文化再生的可能。就像诗中的"卵石砖瓦"既是建筑废墟又是重建材料,粤语诗歌的语言碎片也在树科的笔下重获新生。在普通话写作占据主流的当代诗坛,这样的方言诗歌实践恰如本雅明笔下的"历史天使",面对不断堆积的文化同质化废墟,依然执着地收集那些值得拯救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通过《珠玑巷》的文本细读,我们发现方言诗歌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现代汉语诗学创新的重要资源。树科以其敏锐的语言意识,将粤语的音韵特质、词汇特点和语法特性转化为独特的诗歌表现力,在文化记忆的书写中实现了"声音—意义—文化"的三重奏鸣。这种创作实践提示我们:真正的诗歌创新或许不在于追逐最新的理论潮流,而在于深入挖掘语言本身沉睡的可能性,在方言与雅言、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的张力中,寻找那个既能安放个体记忆又能承载集体认同的诗意空间。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社恐雄虫被强制匹配后[虫族]  造反大师  她谋  法老的宠妃3终结篇  嫁给一个老皇帝  法老的宠妃2  开局开出蛊罐,叮,开出无线寿命  深眠  万人迷[快穿]  阴鸷男主成了我寡嫂  末世捡到前妻后  穿越之我家有男媳  用柯学的方式阻止发刀  太子的外室美人  在电竞文里又封神了  法老的宠妃1  阴湿男鬼觊觎的脸盲美人  七零咸鱼继母的养娃日常  11处特工皇妃(特工皇妃楚乔传)  重生为康熙的小青梅躺平一生(清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