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作开篇“量子,电子,分子你哋喺你哋你哋,噈喺你哋?”,以三个典型的微观物理概念“量子”“电子”“分子”切入,打破了传统诗歌以自然意象或人文意象开篇的惯例,展现出鲜明的现代科学视野。而“你哋”“喺”“噈”等粤语词汇的运用,则将抽象的科学概念拉入日常语言的语境中,形成了“科学术语”与“方言口语”的奇妙碰撞。“你哋”作为粤语中第二人称复数代词,对应普通话的“你们”,诗人用这一具有亲近感的称谓指代微观粒子,消解了科学概念的冰冷与疏离,赋予其人格化的特质;“喺”作为粤语中最常用的判断动词,对应普通话的“是”,其发音短促、干脆,与“噈”(粤语中表强调的副词,可理解为“就”“正是”)搭配使用,既强化了语言的节奏感,又在反复设问与肯定中构建起逻辑的张力。
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索绪尔曾提出“能指”与“所指”的理论,认为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形象(能指)与概念意义(所指)构成的统一体。在《物质喺物质》中,粤语方言的“能指”与科学概念的“所指”形成了一种错位与重构。例如“喺”这一词汇,其日常口语的能指形态,本应对应生活场景中的简单判断,而诗人却将其用于对微观粒子存在本质的界定,使得“喺”的能指与“物质存在”的所指之间产生了新的意义空间。这种错位并非语言的误用,而是诗人的刻意为之——通过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嫁接,打破了两种话语体系的界限,让读者在熟悉的方言语境中,更易进入对陌生科学概念与哲学命题的思考。
此外,粤语的语音特质也为诗作增添了独特的韵律美。粤语拥有九个声调,比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更为丰富,这种声调的变化使得诗句在朗读时具有更强的音乐性。“唔喺咩?喺唔喺?系,唔喺喺,唔系……”这一段,“唔喺”(不是)与“喺”(是)的交替出现,配合粤语声调的起伏,形成了如音乐般的节奏变化,仿佛是一场关于“存在”的辩论,在声音的往复中,将思想的矛盾与张力具象化。这种韵律美并非刻意追求的格律,而是方言本身的语音特质与诗歌思想内容自然融合的结果,体现了“形式即内容”的现代诗学理念。
二、量子物理与哲学思辨的交融:存在本质的诗性追问
如果说粤语方言是《物质喺物质》的“形”,那么对量子物理与哲学思辨的融合,则是这首诗的“神”。诗人以微观物理世界为切入点,通过对“量子”“电子”“分子”等粒子存在状态的追问,逐步深入到对人类自身存在、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哲学思考,展现出跨学科的知识视野与深刻的思想深度。
量子力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提出)认为,微观粒子的位置与动量无法同时被精确测量,粒子的存在状态具有随机性与概率性;而“波粒二象性”则指出,微观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其存在形态取决于观测方式。这些颠覆性的科学理论,不仅冲击了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思维,也对传统哲学中的“存在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物质喺物质》正是抓住了量子力学的这一思想内核,以诗歌的形式对物质的存在本质进行追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诗作开篇“量子,电子,分子你哋喺你哋你哋,噈喺你哋?”,前一句“你哋喺你哋”是对微观粒子存在的肯定,符合经典物理学对物质确定性的认知;而后一句“你哋,噈喺你哋?”则以设问的方式,打破了这种确定性,引入了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思想。诗人通过这种肯定与否定的交替,模拟了人类对物质世界认知的历史进程——从经典物理的确定性,到量子物理的不确定性,再到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反思与追问。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将思考的视角从微观粒子转向人类自身:“咁话,佢哋?我哋呢?我哋,仲喺你哋啊……”“佢哋”(他们)指代除“你哋”(微观粒子)之外的其他物质存在,而“我哋”(我们)则明确指向人类自身。诗人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哲学命题:如果微观粒子是“你哋”,那么作为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人类,“我哋”与“你哋”之间是什么关系?“我哋,仲喺你哋啊……”这句看似简单的判断,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从物质构成的角度来看,人类与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量子、电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因此“我哋”(人类)在本质上也是“你哋”(物质)的一部分。这种思考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不谋而合,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形成了各种事物。诗人以现代量子物理的知识,重新诠释了这一古老的哲学思想,展现出古今思想的对话与传承。
然而,诗人并未停留在对物质统一性的认知上,而是进一步追问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我喺你哋唔喺你哋我噈系我……”“你系喺你我系喺我精神喺精神……”这几句诗,展现出辩证思维的光芒。“我喺你哋”承认了人类作为物质存在的本质,与前面的思考一脉相承;而“唔喺你哋”则强调了人类与其他物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并非物质构成上的不同,而是在于人类拥有精神意识。“我噈系我”这句坚定的判断,是对人类个体主体性的肯定,标志着思考从“物质的统一性”转向“精神的独特性”。最后一句“精神喺精神”,则将“精神”与“物质”明确区分开来,强调了精神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这种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思考,与笛卡尔的“二元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笛卡尔认为物质与精神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实体,而诗人则在承认物质统一性的基础上,强调精神的独特性,形成了一种更具辩证色彩的“物质—精神”关系论。
三、辩证逻辑的诗性表达:矛盾与统一的思维推演
辩证逻辑作为一种关于事物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思维方式,强调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物质喺物质》在思想内容的展开上,充分体现了辩证逻辑的特质,诗人通过一系列矛盾的判断与追问,在思维的碰撞与推演中,逐步揭示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诗作的中间部分“唔喺咩?喺唔喺?系,唔喺喺,唔系……系嘟唔系唔系嘟喺喺嘟唔喺……”,以密集的矛盾判断构建起一个逻辑的“迷宫”。“唔喺咩?”(不是吗?)是对前文“我哋,仲喺你哋啊……”的反问,开启了对“存在”本质的进一步质疑;“喺唔喺?”(是不是?)则将这种质疑推向深入,形成了一种“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思维循环。“系,唔喺喺,唔系……”这几句,以简洁的判断词“系”(是)与“唔喺”(不是)的交替出现,模拟了辩证思维中的“矛盾对立”阶段;而“系嘟唔系唔系嘟喺喺嘟唔喺……”中的“嘟”(粤语中表选择的连词,可理解为“或者”),则将这种对立关系转化为一种“亦此亦彼”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应了辩证思维中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从哲学史上来看,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正题—反题—合题”的思维进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产生与解决实现的。《物质喺物质》中的这一段文字,正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诗性诠释。“喺”(是)作为“正题”,代表对物质存在确定性的认知;“唔喺”(不是)作为“反题”,代表对这种确定性的否定;而“系嘟唔系”(是或者不是)则作为“合题”,实现了对“正题”与“反题”的辩证统一。诗人通过这种语言的重复与变化,将抽象的辩证逻辑转化为具体的诗性语言,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更能体会到思维的运动与发展。
此外,这种辩证思维还体现在诗歌整体结构的安排上。诗作开篇从微观粒子入手,探讨物质的存在本质,是对“物质”的聚焦;中间部分通过矛盾的判断与追问,拓展到对人类自身存在的思考,实现了从“物质”到“人”的过渡;结尾部分则明确提出“精神喺精神”,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这种“物质—人—精神”的结构安排,并非简单的线性递进,而是一种辩证的螺旋式上升——在对物质的认知基础上思考人的存在,在对人的存在的思考中提炼出精神的价值,最终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这种结构设计,使得诗歌的思想内容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展现出诗人高超的思维能力与结构驾驭能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当代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从“朦胧诗”到“科学诗”的跨越
《物质喺物质》作为一首当代粤语诗,并非孤立的创作,而是对中国当代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中国当代诗歌自20世纪70年代末的“朦胧诗”开始,便展现出对思想解放与艺术创新的追求。“朦胧诗”派诗人以独特的意象、隐晦的表达,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诗歌的直白与单一,开启了当代诗歌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此后,“第三代诗歌”“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等诗歌流派相继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当代诗歌的艺术形态与思想内涵。
《物质喺物质》在艺术手法上,继承了“朦胧诗”派的意象创新与思想深度,但又突破了“朦胧诗”以人文意象为主的局限,引入了科学意象,形成了独特的“科学诗”风格。“朦胧诗”派诗人如北岛、顾城等,常以“星星”“月亮”“土地”等自然意象或人文意象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而树科则以“量子”“电子”“分子”等科学意象为核心,展现出鲜明的现代科学视野。这种“科学诗”的创作风格,并非对科学知识的简单科普,而是将科学思想与哲学思考、诗性表达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范式。
从“科学诗”的发展历史来看,早在20世纪初,便有诗人尝试将科学知识融入诗歌创作,如郭沫若的《女神》中便有对宇宙、自然的科学想象。但早期的“科学诗”多停留在对科学现象的描绘与赞美,缺乏深入的哲学思考与辩证思维。而《物质喺物质》则超越了这一局限,将科学知识作为思考的起点,通过对微观物理世界的追问,深入到对人类存在、物质与精神关系等哲学命题的探讨,实现了“科学”与“哲学”“诗学”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拓展了诗歌的题材范围,也提升了诗歌的思想深度,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物质喺物质》对粤语方言的运用,也与当代诗歌的“本土化”追求相呼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当代诗歌开始注重对地方文化、方言土语的挖掘与运用,试图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寻找本土文化的根脉。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语言形态与文化内涵,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本土资源。树科的这首诗作,以粤语为语言载体,将岭南文化的口语化、生活化特质与现代科学思想、哲学思辨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本土特色与现代意识的诗歌风格,为当代诗歌的“本土化”与“现代化”融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五、结语:诗性智慧对存在本质的照亮
树科的《物质喺物质》作为一首当代粤语诗,以其独特的语言形态、深邃的哲学思辨、前沿的科学视野与严密的辩证逻辑,构建起一座连接微观物理世界与人类精神维度的诗性桥梁。在这首诗作中,粤语方言的创造性运用,赋予了科学概念与哲学命题以日常的温度与鲜活的生命力;量子物理与哲学思辨的交融,打破了科学与人文的界限,展现出对存在本质的深刻追问;辩证逻辑的诗性表达,让抽象的思维运动转化为具体的语言韵律,实现了思想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而对当代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则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式。
从本质上讲,《物质喺物质》是一首关于“存在”的诗。诗人以微观粒子为起点,追问物质的存在本质;以人类自身为中介,思考人与物质的关系;以精神意识为终点,肯定精神的独特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诗人不仅展现了对现代科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对人类自身存在的深切关怀。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树科的这首诗作,正是通过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诗性追问,引领读者回归到对“存在”本源的思考,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中,为人类寻找精神的家园。
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如《物质喺物质》这样的作品——它们既扎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又拥有全球化的视野;既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又不忽视思想内容的深度;既关注人类自身的情感与体验,又不忘记对宇宙与生命本质的追问。唯有如此,当代诗歌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思想力量,为人类的精神世界照亮前行的道路。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万人迷[快穿] 用柯学的方式阻止发刀 在电竞文里又封神了 阴鸷男主成了我寡嫂 社恐雄虫被强制匹配后[虫族] 造反大师 穿越之我家有男媳 11处特工皇妃(特工皇妃楚乔传) 深眠 嫁给一个老皇帝 她谋 阴湿男鬼觊觎的脸盲美人 太子的外室美人 法老的宠妃2 法老的宠妃3终结篇 七零咸鱼继母的养娃日常 开局开出蛊罐,叮,开出无线寿命 重生为康熙的小青梅躺平一生(清穿) 法老的宠妃1 末世捡到前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