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是怎么回事?”陈阿婆瞪大了眼睛,手里的胶水差点掉在地上。
“阿婆,这是‘贝-壳自动拼贴’的仙力,能帮您快速拼出简单的图案,降低学习门槛。”柳若雪笑着说,“村里的孩子不是好奇吗?我们可以教他们拼简单的贝壳画,让他们喜欢上这门手艺,说不定以后就有人愿意学了。”
陈阿婆半信半疑,这时,村里的几个孩子放学路过,看到礁石上的贝-壳在空中飞舞,都兴奋地跑了过来:“阿婆,贝壳会飞!好神奇!”
“孩子们,想不想学拼贝-壳画?”苏瑶笑着问。孩子们齐声点头,眼里满是期待。苏瑶拿起一片贝壳碎片,放在地上,贝-壳碎片自动浮了起来,拼成了一个小小的海星。“你们看,这样就能拼出好看的图案,简单吧?”
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纷纷拿起贝壳碎片。陈阿婆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眼里闪过一丝温柔。她走到一个小女孩身边,手把手教她如何打磨贝壳边缘:“贝壳要磨得光滑,才不会划手,拼出来的画也好看。”
柳若雪趁机说:“阿婆,我们可以在村里建一个‘贝壳工坊’,让孩子们放学后过来学拼贝壳画,再请城里的短视频博主来帮您宣传,肯定能让更多人知道贝壳镶嵌。”
陈阿婆点了点头,眼里泛起泪光:“要是真能这样,我这门手艺,就不会断了。”
接下来的几天,柳若雪和沈清薇忙着在村里找地方建工坊,苏瑶则留在陈阿婆身边,用仙力完善“贝壳自动拼贴”功能——不仅能拼简单的图案,还能根据贝壳的颜色、形状,推荐适合的拼贴方案。村里的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来学,陈阿婆耐心地教他们打磨贝壳、拼贴图案,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一周后,“贝-壳工坊”建成了。工坊是用旧渔网和木头搭建的,屋顶盖着茅草,门口挂着一串贝壳风铃,风一吹,发出“叮铃铃”的声音,很好听。苏瑶请来了一位城里的短视频博主志愿者——小宇,小宇是做“非遗手艺”账号的,看到陈阿婆的贝-壳画,很感兴趣:“阿婆,您的贝-壳画太有特色了!我们可以拍一个‘贝-壳变艺术品’的视频,肯定能火。”
小宇和陈阿婆一起拍了视频:视频里,陈阿婆从海边捡回贝-壳,然后打磨、清洗,再用仙力辅助拼贴,最后做成一幅精美的贝壳画。视频发布后,很快就火了,很多网友留言:“太神奇了!原来贝壳也能做画!”“阿婆的手艺真厉害,想学着做!”
工坊开业那天,村里的人都来捧场。很多游客看到视频后,也专程来渔村体验贝壳镶嵌。孩子们成了“小老师”,教游客拼简单的贝壳画,比如海星、小鱼、小螃蟹。一位游客拼了一个小小的贝-壳海星,笑着说:“这是我第一次做贝壳画,太有意思了!我要带回家做纪念。”
陈阿婆站在工坊门口,看着孩子们和游客一起拼贝壳画,眼里满是欣慰。她走到柳若雪身边,递给他一个小小的贝壳海星:“谢谢你,姑娘,让我的手艺,又有了希望。”
柳若雪接过贝壳海星,心里暖暖的——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二个案例,也是传统手艺“走进孩子”的开始。
三、老街竹编:竹编匠的“骨架”,社区的“夜游会”
负责“城镇非遗手艺”组的吴莲、苏晴和叶婉清,在浙江的一条老街找到了第三个目标。老街很窄,两旁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老街的尽头,坐着一位老人,他叫李阿公,今年75岁,是这条街上最后一位会“竹编灯笼”的艺人。他的手里拿着几根竹篾,正在编灯笼骨架,可竹篾很细,他的手有些颤抖,编了好几次,都没编好。
“阿公,您在编灯笼吗?”吴莲走上前,轻声问。李阿公抬起头,看到她们,笑了笑:“是啊,快到元宵节了,想编几个灯笼,可眼睛不好,手也不听使唤了,编不好喽。”
苏晴看着李阿公身边的灯笼,有圆形的,有方形的,还有六角形的,每个灯笼的骨架都很精致,只是外面没有糊纸,也没有装饰。“阿公,您的灯笼骨架编得真好看,只是好像少了点什么。”
李阿公叹了口气:“以前编灯笼,要先编骨架,再糊纸,最后画上画,可现在,没人买手工灯笼了,都是买塑料的,又便宜又亮。我编的灯笼,只能堆在家里,没人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叶婉清蹲下来,拿起一根竹篾,轻轻掰了掰:“阿公,其实手工竹编灯笼很有味道,只是不够‘亮’,没人注意到。我们帮您想想办法,让灯笼‘亮’起来,怎么样?”
李阿公眼睛一亮,随即又暗了下去:“怎么亮?灯笼里点蜡烛,不安全;装灯泡,又破坏了手工的味道。”
吴莲和苏晴对视一眼,悄悄给叶婉清使了个眼色。叶婉清会意,趁李阿公转身去拿剪刀的功夫,在灯笼骨架上注入了一道仙力。等李阿公再次拿起灯笼骨架时,骨架突然泛起一层淡淡的黄光,紧接着,当他把骨架立起来时,骨架上竟然投影出了一幅动画——画面里,一群孩子提着灯笼,在老街上奔跑,笑声清脆,灯笼里的光映着他们的笑脸,很温暖。
“这、这是怎么回事?”李阿公瞪大了眼睛,手里的剪刀差点掉在地上。
“阿公,这是‘灯笼投影’的仙力,能让灯笼点亮时,投影出老故事的动画,既好看,又安全。”吴莲笑着说,“我们可以在社区里办一个‘灯笼夜游会’,让大家提着您编的灯笼,在老街上走,肯定很热闹。”
李阿公半信半疑,这时,社区的主任路过,看到李阿公的灯笼会投影动画,很感兴趣:“李阿公,您这灯笼真神奇!我们社区正想办元宵节活动,不如就办个‘灯笼夜游会’,让居民们都来学编灯笼,提着灯笼游老街。”
李阿公点了点头,眼里泛起泪光:“要是真能这样,我这门手艺,就不会被忘了。”
接下来的几天,吴莲和苏晴,忙着在社区里宣传“灯笼夜游会”,叶婉清则留在李阿公身边,用仙力完善“灯笼投影”功能——不仅能投影老故事动画,还能根据灯笼的形状,投影出不同的图案,比如圆形灯笼投影月亮,方形灯笼投影房子,六角形灯笼投影雪花。社区里的居民都很感兴趣,很多年轻人和孩子都来学编灯笼。
李阿公耐心地教他们编灯笼骨架,从选竹篾、劈竹篾,到编骨架、固定,每一步都教得很仔细。年轻人学得很快,孩子们虽然编得不好,但也很认真。一位年轻妈妈编了一个小小的圆形灯笼,灯笼里投影出月亮的动画,她的孩子提着灯笼,兴奋地跑着:“妈妈,我的灯笼会讲故事!”
元宵节那天,“灯笼夜游会”如期举行。老街上挂满了李阿公和居民们编的灯笼,灯笼里的光映着石板路,像一条长长的光带。居民们提着灯笼,在老街上走着,灯笼里的动画投影在墙上、地上,很热闹。李阿公站在老街的尽头,看着大家提着自己编的灯笼,脸上满是欣慰。他走到吴莲身边,递给他一个小小的六角形灯笼,灯笼里投影出雪花的动画:“谢谢你,姑娘,让我的手艺,又‘亮’了起来。”
吴莲接过灯笼,心里暖暖的——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三个案例,也是非遗手艺“融入社区”的开始。
四、匠心续脉:老手艺的“新生”,凡人的“守护”
当九人分别解决了三类场景的第一个案例后,他们回到了九忆居。石桌上的凡尘镜,正播放着三个案例的后续画面:苗寨的“山野匠人工坊”里,阿峰和几个年轻人已经能独立打银饰了,王阿爷坐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他们;渔村的“贝壳工坊”里,孩子们教游客拼贝壳画,陈阿婆在一旁帮忙,脸上满是笑容;老街的“灯笼夜游会”结束后,很多居民都爱上了竹编灯笼,李阿公收了几个年轻徒弟,专门学编灯笼。
仙力指南的虚影缓缓展开,系统的声音带着欣慰:
【恭喜宿主们!成功解决“濒危民间技艺断层”类问题3起(深山、沿海、城镇各1起)!剩余6起案例,需继续完成“技艺激活”“传承接力”“市场接轨”目标,方可开启“匠心续脉仙纹”。】
叶尘看着镜中的画面,拿起石桌上的仙力指南,在“濒危民间技艺断层”那一页,轻轻写下“古法新生,匠心永续”。
苏瑶端来一杯温茶,递给他:“以前总觉得老手艺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能在现代生活中活过来”。
喜欢带着八位嫂嫂流放请大家收藏:()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驯服恶犬 被迫与前任成婚 我妈是大佬[快穿] 卧底,但是大佬情人 七零大院来了个美娇媚 我的爸爸是琴酒 贝丽 我在曼哈顿开饭馆[美食] 妹妹死后的第七年 天生演员[娱乐圈] 太子妃今天揍人了吗 我中情蛊后 我夫郎是娇纵美人花 惨死后宅,重生归来夫人她杀疯了 [原神]纳塔魔神不想成神 多谢款待[快穿] 十里街小客栈 妻主她如此多情(女尊) 不要在幻影旅团认错哥哥 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