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院坝里,几捆贴着“试点物资”标签的竹筐、农具整齐码放,旁边的石桌上,东、中、西三地试点村的地图被平铺开来,李家庄、竹溪村、红石村等六个村庄的位置被红笔圈出,旁侧标注着蹲点人员名单和需携带的“乡业适配令”。
叶尘将一枚刻着“试点督导”的令牌分予各组,令牌上的纹路与“乡业适配令”隐隐相吸:
“试点是检验措施的试金石,咱们蹲点的人,既要当‘指导者’,帮村民搭框架、解难题,更要当‘学习者’,多听他们的想法,随时调整措施——
记住,咱们是来帮衬的,不是来指挥的,村里的事,终究要村民自己说了算。”
柳若雪将打包好的技术手册、合作社章程分发给众人:
“这些资料里写了合作社注册流程、种植养殖技术要点,不过都是基础框架,具体怎么干,得结合村里的实际来。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用‘试点督导令’联系,咱们九人随时远程商量。”
当天午后,六支蹲点小队便踩着“巡乡云路”奔赴各试点村——
没有锣鼓喧天的迎接,只有村民们带着好奇与期待的目光,跟着他们走进村委会的小院。
这场不扰民生、不增负担的试点落地,就像一粒种子,悄悄埋进了乡野的沃土,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刻。
一、东部试点:李家庄的草莓棚与竹溪村的竹篾香
李家庄:从“不敢种”到“抢着种”
叶尘与郑蓉抵达李家庄时,村支书李建国正带着几个老人在田埂上发愁——
之前种草莓赔了钱,不少农户对“果蔬种植合作社”仍有顾虑。
“叶同志,不是我们不信你,只是之前那两万多块钱,是好几户人家的积蓄,实在赔不起了。”
李建国搓着粗糙的手,语气里满是犹豫。
叶尘没急着解释,而是拉着李建国和农户代表去了苏南农业科学院的草莓种植基地。
站在郁郁葱葱的草莓大棚里,看着鲜红的草莓挂满枝头,听着专家讲解“智能种植监测棚”的原理,农户李明亮的眼睛亮了:
“叶哥,这棚里的温度、湿度都能自动监测?那我们就不用凭感觉浇水施肥了?”专家笑着点头:“不仅如此,棚里还能提前预警病虫害,你们手机上装个APP,就能收到提醒,比老经验靠谱多了。”
回到李家庄,叶尘和郑蓉帮着起草合作社章程,明确“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规划种植,收益按土地占比和劳动贡献分配;
同时,联系苏州的商超签订“保底收购协议”:
草莓成熟后,商超按每斤15元的价格保底收购,若市场价格高于15元,按市场价结算。
“我们家有两亩地,我想入社!”李明亮第一个报名,接着,之前犹豫的农户也纷纷举手——有技术支持,有销路保障,大家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合作社成立当天,叶尘用“乡业适配令”在村头的空地上搭建起首个“智能种植监测棚”,淡青色的仙力沿着棚架流转,棚内的传感器开始实时采集数据,手机APP上清晰显示着“土壤湿度25%,需浇水;温度22℃,适宜生长”。
接下来的一个月,叶尘和郑蓉跟着农户一起翻地、育苗、搭棚。李明亮之前种草莓的失败经验成了“活教材”,他带着农户们按照专家的指导,给草莓苗疏花、套袋,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通过APP视频连线专家。当第一茬草莓鲜红饱满地挂在枝头时,苏州商超的采购车准时开到了村口,看着一筐筐草莓被装上货车,拿到手里的现金,李明亮笑得合不拢嘴:“这一茬草莓,我家两亩地赚了三万多,比在城里打工三个月挣得还多!”
消息传开,村里没入社的农户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亩扩大到50亩,还吸引了3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他们学着用手机直播草莓采摘的场景,直播间里,“新鲜采摘的草莓,现摘现发”的字样吸引了不少网友下单,短短一周,线上销量就超过了线下。
竹溪村:老竹篾编出新花样
叶婉清蹲点竹溪村时,非遗传承人周福海正对着一堆没人要的旧竹篮叹气。“周大爷,咱们这竹编手艺是宝贝,就是得换个花样。”叶婉清带来的年轻设计师小夏,拿着几张竹编背包、台灯的设计图,蹲在周福海身边比划,“您看,把竹篾编得细一点,编成这种波浪纹,再配上皮质的肩带,年轻人肯定喜欢。”
周福海半信半疑地拿起竹篾尝试,手指有些僵硬——几十年的老手艺,突然要改,心里没底。叶婉清见状,帮着找来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跟着周福海学基础竹编,小夏则手把手教他们按设计图编织。“这竹编台灯的灯罩,要编得疏密均匀,不然透光不好。”小夏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年轻人学得快,没几天就编出了第一个样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合作社注册当天,叶婉清帮着在村里的老作坊里搭起了直播间,墙面刷成米白色,挂着编好的竹编产品,周福海和年轻人轮流当主播。第一次直播时,直播间里只有十几个观众,周福海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还是叶婉清在一旁提醒:“周大爷,您给大家讲讲这竹编的工序,编一个竹篮要多少道手序?”
“编一个竹篮,要经过选竹、破篾、煮篾、编织、打磨五道工序,光是破篾,就要把一根竹子分成几十根细篾,每根篾都要一样宽、一样薄。”周福海的话匣子打开,手里还演示着破篾的动作,直播间的观众渐渐多了起来,有人问:“大爷,这竹编背包怎么卖?我想给我妈买一个。”“这竹编台灯有现货吗?我家装修想用来当装饰。”
第一个月,直播间卖出了300多件竹编产品,收入超过5万元。周福海拿着分红,激动得眼眶发红:“没想到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还能这么赚钱!”村里的年轻人也动了心,之前在外打工的周明辉特意回来,跟着周福海学竹编:“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学手艺,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
二、中部试点:红石村的苹果园与茶岭村的茶香漫
红石村:苹果树下的“新希望”
柳若雪与沈清薇蹲点红石村时,村民张强正对着自家荒芜的果园发呆——之前种苹果失败的阴影,让他迟迟不敢再尝试。“张强,这次不一样,有专家指导,还有互助基金支持,咱们先小面积试种。”柳若雪带来了豫西农业大学的果树专家,专家在果园里仔细查看土壤,给出了“矮化密植”的种植方案:“这种苹果树长得矮,方便管理,产量比传统品种高30%,而且抗病性强。”
沈清薇帮着张强申请了“乡村创业互助基金”的5万元低息贷款,用来购买树苗和肥料。专家每周下乡一次,教村民修剪树枝、疏花疏果,柳若雪则用“乡业适配令”在果园里安装了“土壤墒情监测仪”,实时监测土壤的肥力和湿度,提醒村民及时施肥浇水。
“之前种苹果,不知道什么时候疏花,结果果子长得又小又密,现在听专家的,每根枝条只留3-5个花,果子果然长得大了。”张强拿着剪枝剪,熟练地修剪着树枝,旁边的几个村民跟着学习,时不时提问:“张哥,这剪枝的角度有讲究吗?”“当然有,要斜着剪,这样伤口不容易积水,不容易生病。”
除了苹果,柳若雪还帮着村里规划了“林下经济”——在苹果园里套种丹参。“丹参耐旱,和苹果树互不影响,而且丹参的根能改良土壤,一举两得。”沈清薇联系了县里的药材收购商,签订了收购协议,“丹参成熟后,收购商按每斤10元的价格收购,一亩地能赚2000多块,加上苹果的收益,一亩地的收入能翻好几倍。”
村民张翠花看着果园里绿油油的苹果苗和丹参,脸上露出了笑容:“之前我还担心儿子创业又失败,现在看来,这次有希望了!等苹果熟了,我要多摘点,给城里的亲戚送点尝尝。”
茶岭村:机器响起来,茶香飘出去
苏瑶蹲点茶岭村时,村民陈建军正对着自家的手工炒茶锅发愁——手工炒茶费时费力,一天只能炒10斤茶叶,价格还卖不高。“陈叔,我们帮合作社联系了茶叶加工企业,租赁他们的机器,加工出来的茶叶品质好,产量也高。”苏瑶带来的企业技术人员,正在村里的旧仓库里安装炒茶机、揉捻机,“这台炒茶机,一天能炒50斤茶叶,而且温度可控,炒出来的茶叶颜色均匀,香气浓郁。”
陈婷婷从城里回来,帮着成立“茶叶种植加工合作社”,整合了村里的100多亩茶园。“之前村里的茶园都是散户种植,管理不统一,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现在合作社统一施肥、统一采摘标准,茶叶品质提高了,企业愿意以每斤高出市场价20元的价格收购。”陈婷婷一边给村民培训采摘技术,一边说,“采摘茶叶要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不能采老叶,不然会影响茶叶的口感。”
机器炒茶的第一天,村里的老人都围过来看热闹,看着新鲜的茶叶倒进炒茶机,不一会儿就飘出浓郁的茶香,大家都忍不住感叹:“这机器就是厉害,比手工炒得快多了!”炒出来的茶叶被装进统一的包装,印上“茶岭村”的品牌logo,送到企业的仓库,陈建军拿着第一次机器加工茶叶的分红,激动地说:“这机器炒茶就是好,我家5亩茶园,之前手工炒茶一年赚2万多,现在机器加工,一年能赚4万多!”
苏瑶还帮着村里规划了“茶旅融合”项目,在茶园旁建了两间民宿,搞“茶园观光+茶叶采摘体验”。周末,城里的游客来到茶园,跟着村民采摘茶叶,体验炒茶的乐趣,晚上住在民宿里,品尝农家菜。“这周末来了20多个游客,光采摘体验就收入了3000多块,民宿的房间也都住满了。”陈婷婷笑着说,“没想到我们村的茶园,还能吸引这么多城里人来玩!”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不要在幻影旅团认错哥哥 我妈是大佬[快穿] 我中情蛊后 十里街小客栈 卧底,但是大佬情人 [原神]纳塔魔神不想成神 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 妻主她如此多情(女尊) 驯服恶犬 惨死后宅,重生归来夫人她杀疯了 贝丽 多谢款待[快穿] 我的爸爸是琴酒 被迫与前任成婚 妹妹死后的第七年 七零大院来了个美娇媚 我在曼哈顿开饭馆[美食] 我夫郎是娇纵美人花 天生演员[娱乐圈] 太子妃今天揍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