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石桌上,摆着两样特别的东西:一袋黄土村产的小米,颗粒饱满,泛着金黄;
一件苗寨村绣的披肩,针脚细密,绣着靛蓝的苗族图腾。
吴莲抓起一把小米,放在掌心揉搓,小米的清香混着黄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小米能在干旱的黄土坡上种成,不容易;
这披肩能从深山里卖到城里,更不容易。”
她转头看向身旁的李建国和王小龙,“你们俩是西部片区的‘活招牌’,
这次推广,老乡们信你们,你们得多费点心,把水怎么引、绣怎么卖,一五一十讲清楚。”
李建国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地图,
上面画着黄土村雨水集蓄池的位置和灌溉管道的走向:
“吴姐放心,我把建蓄水池的步骤、怎么省水浇地,都记在这张图上了,保证老乡们一看就懂。”
王小龙则捧着一个平板,里面存着苗族服饰体验馆的运营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回放:
“我把怎么设计新样式、怎么跟游客互动、怎么在直播间讲文化故事,都剪进视频里了,老乡们跟着学,肯定能上手。”
苏晴将“西部片区推广地图”铺开,地图上以黄土村和苗寨村为中心,
用红色圆点标注着18个待推广的高原山区村庄,每个圆点旁都标着“缺水”“有刺绣手艺”“多竹林”等关键词:
“咱们分两组,我带建国去陇东的石崖村、沙坡村,主打基础补短板和耐旱作物种植;
你带小龙去黔东南的侗寨村、瑶寨村,重点推民族特色产业和文旅融合。
用‘乡业推广令’实时通联,遇到难题随时碰头。”
当天午后,两支推广小队便踩着“巡乡云路”向西而行。
陇东的黄土坡上,土地龟裂,村民们正背着水桶往地里送水;
黔东南的深山里,吊脚楼旁,妇女们坐在火塘边刺绣,绣好的绣品堆在角落无人问津。
看到带着“成功经验”来的推广队,村民们的眼神里先是疑惑,接着燃起了一丝期待——
他们听人说过,山外的村庄靠种小米、绣披肩赚了钱,如今这些“见过世面的老乡”上门,或许真能给他们指条出路。
一、石崖村的“水希望”:雨水集蓄解旱愁
苏晴与李建国的第一站,是陇东县的石崖村。
车子刚进村,就看到几个村民背着沉重的水桶,在陡峭的山坡上艰难地行走,
水桶里的水晃荡着,洒在干裂的土地上,瞬间就没了踪影。
村支书马建国迎上来,黝黑的脸上满是无奈:
“苏同志,李兄弟,你们可来了!我们村就差水,地里的庄稼种了又死,
死了又种,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老人连水都挑不动。”
跟着马建国往村里走,沿途的土地大多荒芜,
只有几亩地里种着稀疏的玉米,玉米苗蔫蔫的,叶子都卷了起来。
“我们村的水井早就干了,只能去几里外的河里挑水,挑一趟水要走一个多小时,根本不够浇地。”
马建国叹了口气,“去年有户人家种了几亩小麦,结果一场干旱,全枯死了,赔了不少钱,现在没人敢种地了。”
李建国蹲在地里,用手摸了摸干裂的土壤,眉头紧锁:
“马书记,我们黄土村之前也缺水,后来建了雨水集蓄池,
又装了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现在种玉米、谷子都能丰收。
你们村的地形和我们村相似,也能建蓄水池。
”他从包里拿出那张画着蓄水池的地图,铺在地上: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太子妃今天揍人了吗 我的爸爸是琴酒 天生演员[娱乐圈] 惨死后宅,重生归来夫人她杀疯了 我在曼哈顿开饭馆[美食] 驯服恶犬 [原神]纳塔魔神不想成神 被迫与前任成婚 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 我妈是大佬[快穿] 妻主她如此多情(女尊) 我夫郎是娇纵美人花 七零大院来了个美娇媚 十里街小客栈 多谢款待[快穿] 我中情蛊后 卧底,但是大佬情人 不要在幻影旅团认错哥哥 妹妹死后的第七年 贝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