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村的清晨,薄雾还没散尽,村口的空地上就围了一群村民。叶尘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在泥土地上画着草图:“大家看,我们计划在村东头建一个垃圾分拣站,分可回收、不可腐烂、可腐烂三类;村西头挖三个沉淀池,生活污水先流进沉淀池,过滤后再排到田里当肥料;村口的垃圾山,我们联系了镇上的垃圾填埋场,明天就来车拉走,之后这里种上桃树,变成‘村口小花园’。”
人群里,有人小声嘀咕:“建这些要花多少钱?我们可没钱出。”也有人质疑:“之前也清理过垃圾,没几天又堆起来了,这次能坚持多久?”村支书老周站出来,拍了拍胸脯:“大家放心,钱的事,叶同志他们帮我们申请了县里的‘美丽乡村试点资金’,不用大家掏一分钱;至于能不能坚持,我们这次制定了村规民约,每家每户都要参与,谁也不能偷懒!”
经过半个月的筛选,叶尘团队最终选择皖南山村作为首个环境治理试点。这个村庄地处山区,人口不多(120户,430人),既有污水横流、垃圾围村的典型问题,又有一定的集体意愿——去年村民大会上,超过七成村民投票同意“要好好整治环境”。更重要的是,村里有老周这样务实的村干部,还有10多位在外打工返乡的年轻人,愿意参与整治工作。
从制定方案到落地实施,叶尘团队用了两个月时间,围绕“垃圾、污水、违建”三大核心问题,打出一套“硬件补短板+制度建机制+村民齐参与”的组合拳,试图在这座深山小村里,蹚出一条可复制的乡村环境治理路径。
一、垃圾治理:从“堆成山”到“分类清”的三步破局
1.第一步:清存量——“垃圾山”的“消失计划”
皖南山村的“垃圾山”堆了快半年,占地近200平方米,最深处有两米多,里面混杂着塑料瓶、破旧衣物、农药瓶、废弃家具,甚至还有病死的家禽。要整治环境,第一步必须把这座“垃圾山”清理干净。
“清理垃圾山,最难的是找清运车和处理场地。”叶尘说。他先是联系了县住建局,说明皖南山村作为试点的情况,争取到了两辆大型垃圾清运车的支援;接着又协调镇上的垃圾填埋场,同意免费接收这些垃圾——条件是村里要先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将有害垃圾(如农药瓶、废电池)单独挑出来,交给县环保部门处理。
清理工作开始的那天,村里的10多位返乡年轻人主动报名当志愿者,加上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一共20多人,分成两组:一组负责用铁锹和锄头将垃圾从土坡上铲下来,装到编织袋里;另一组负责分类,将塑料、纸张等可回收垃圾挑出来,将农药瓶、废电池等有害垃圾单独装袋,剩下的不可回收垃圾装到清运车上。
“那天太阳特别大,垃圾山散发着酸腐味,苍蝇蚊子围着人转,不少人刚铲了几下就吐了。”返乡青年周强回忆道,“但没人中途退出,大家都知道,这是村里环境变好的第一步。”中午的时候,村里的老人自发煮了绿豆汤,送到现场;妇女们则拿着水和毛巾,给大家擦汗。
经过三天的奋战,“垃圾山”终于被清理干净。当最后一辆清运车驶离村口时,村民们都围在空地上,看着原本堆满垃圾的土坡变成了一片平整的空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活了一辈子,第一次见村口这么干净。”70岁的周大爷说,“以前孙子回来,都不愿意在村口多待,下次他回来,肯定认不出这里了。”
清理完垃圾山后,叶尘团队和村里一起,在空地上种了20棵桃树,还砌了一圈石围栏,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村口小花园”。“等明年春天,桃花开了,这里就是村里最漂亮的地方。”老周说。
2.第二步:建硬件——“分拣站+垃圾桶”的覆盖网络
要防止垃圾“反弹”,必须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和分拣设施。叶尘团队根据村庄的布局,在村里设置了5个垃圾收集点,每个收集点配备3个垃圾桶,分别标注“可回收垃圾”“不可腐烂垃圾”“可腐烂垃圾”,桶身用不同颜色区分(蓝色、灰色、绿色),还配上了简单的图示,方便老人和孩子识别。
“之前村里的垃圾桶要么没有,要么只有一个,大家不知道怎么分,现在分了三类,还有图示,一看就懂。”村民王大妈说,“我家离收集点只有50米,每天早上倒垃圾,顺便就能分类,一点都不麻烦。”
在村东头,利用村里闲置的旧仓库,改建了一个“垃圾分拣站”。分拣站里设置了四个区域:可回收垃圾区(分塑料、纸张、金属、玻璃)、不可腐烂垃圾区、可腐烂垃圾区、有害垃圾区,每个区域都有明显的标识。村里还聘请了两位保洁员(由村里的贫困户担任,每月工资1500元,从试点资金里支出),负责每天收集各收集点的垃圾,运到分拣站进行二次分拣,然后联系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清运和回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回收垃圾攒到一定量,就联系县城的废品收购站来拉,卖的钱归村集体,用来补贴保洁员工资;不可腐烂垃圾每天由镇里的垃圾清运车拉走,送到填埋场;可腐烂垃圾我们用来堆肥;有害垃圾每月由县环保部门来收一次,送到专门的处理厂。”老周介绍道。
为了解决可腐烂垃圾的处理问题,叶尘团队还在分拣站旁边建了一个“小型堆肥池”。堆肥池用砖砌成,分为三个仓,将可腐烂垃圾(如厨余垃圾、菜叶、秸秆)和粪便混合,加入发酵剂,经过三个月的发酵,就能变成有机肥料,免费分发给村民,用于种菜和种果树。“之前我家的厨余垃圾都是随便扔,现在送到分拣站,变成肥料又能拿回来用,既环保又省钱。”村民李大叔说。
3.第三步:定规矩——“村规民约+积分制”的长效约束
硬件建好了,还需要制度来保障。叶尘团队和村里一起,召开了村民大会,讨论制定了《皖南山村环境治理村规民约》,其中关于垃圾治理的条款有五条:
1.每家每户必须将垃圾分类后,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桶内,禁止乱扔乱倒;
2.禁止在村口、河边、田埂等公共区域堆放垃圾;
3.禁止焚烧秸秆和垃圾;
4.保洁员要按时收集和分拣垃圾,保持收集点和分拣站的整洁;
5.每月开展一次“环境评比”,对遵守村规民约的家庭进行奖励,对违反的家庭进行批评教育。
为了提高村民的积极性,村里还推出了“环境治理积分制”。每家每户都有一本“积分手册”,保洁员每天在收集垃圾时,根据家庭的垃圾分类情况打分(分类正确得2分,不正确不得分);每月的环境评比中,卫生整洁的家庭额外加10分。积分可以在村里的“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如洗衣粉、肥皂、牙膏等),积分超市的物品由试点资金和村集体收入共同承担。
“我现在每天都认真分类垃圾,就为了攒积分换洗衣粉。”村民王大妈笑着说,“上个月我家攒了60分,换了两袋洗衣粉和一块肥皂,比买的便宜多了。”
积分制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还形成了互相监督的氛围。“现在村里的孩子都知道要分类垃圾,看到大人乱扔垃圾,还会提醒‘叔叔阿姨,垃圾要分类,不然会扣积分的’。”返乡青年周强说,“之前有些村民不自觉,现在在大家的监督下,也慢慢养成了分类的习惯。”
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行,皖南山村的垃圾治理效果显着:村民垃圾分类准确率从最初的不足10%提升到了70%;村里的公共区域再也没有出现乱堆垃圾的现象;可回收垃圾的回收率达到了30%,每月能为村集体增加200多元的收入;可腐烂垃圾全部用于堆肥,每月能产生500多公斤有机肥料,惠及20多户村民。
二、污水治理:从“随便排”到“循环用”的低成本方案
1.因地制宜:“沉淀池+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模式
皖南山村的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厨房、厕所和洗衣,每天产生的污水量约50吨。由于村庄地处山区,地形复杂,不适合建大型污水处理厂,叶尘团队经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论证,决定采用“沉淀池+人工湿地”的低成本污水处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物理沉淀和植物吸附来净化污水。”叶尘解释道,“首先,污水通过管道流进沉淀池,经过12小时的沉淀,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杂质;然后,沉淀后的污水流进人工湿地,湿地里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的根系能吸附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同时湿地里的微生物也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根据村庄的地形,叶尘团队在村西头的低洼处挖了三个沉淀池(每个池长5米、宽3米、深2米),用水泥抹面,防止渗漏;在沉淀池旁边建了一片人工湿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种植了芦苇、菖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村里还铺设了简易的污水收集管道,将村民家中的污水引入沉淀池。
“铺设管道的时候,我们尽量利用现有的排水沟,减少开挖,降低成本。”叶尘说,“对于离收集管道较远的村民,我们建议他们在家门口建一个小型的化粪池,污水先在化粪池里发酵,再排入收集管道。”
为了降低成本,村里的劳动力都是义务投工投劳。“铺设管道的时候,村里的年轻人都主动帮忙,挖沟、埋管、填土,大家分工合作,只用了10天就完成了。”老周说,“沉淀池和人工湿地的建设,也是村民们自己动手,水泥和沙子由试点资金购买,这样下来,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成本只花了8万元,比建大型污水处理厂便宜多了。”
2.村民参与:“户内改造+日常维护”的责任分工
要让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叶尘团队和村里一起,对村民家中的污水排放设施进行了简单改造:对于有厕所的家庭,安装了简易的马桶和污水管道,将厕所污水引入收集管道;对于没有厕所的家庭,村里统一规划,在自家院子里建了无害化厕所,配套建设了小型化粪池。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被迫与前任成婚 七零大院来了个美娇媚 不要在幻影旅团认错哥哥 十里街小客栈 我夫郎是娇纵美人花 卧底,但是大佬情人 多谢款待[快穿] 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 我在曼哈顿开饭馆[美食] 我妈是大佬[快穿] 妻主她如此多情(女尊) 驯服恶犬 [原神]纳塔魔神不想成神 贝丽 天生演员[娱乐圈] 妹妹死后的第七年 惨死后宅,重生归来夫人她杀疯了 我的爸爸是琴酒 我中情蛊后 太子妃今天揍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