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滨江、老巷、安置三个社区的治理案例成为云港市生态建设的“样板”,叶尘团队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来自周边县域的求助函。
这些求助并非来自传统城市社区,而是指向更复杂的场景:青溪县的城乡结合部,一边是菜农的大棚,一边是外来务工者的出租屋,污水横流与垃圾围村交织;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企业的废气与机械厂房的固废,让园区上空常年笼罩着一层薄雾;雾灵山区的村落,过度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让曾经的绿水青山变成了“秃山荒坡”。
“社区治理的逻辑是‘小而精’,但这些场景是‘大而杂’。”叶尘在团队扩大会上指出,“城乡结合部有村民、租客、小老板,利益诉求拧成一团;产业园区要平衡环保与生产,企业的抵触情绪比商户强得多;山地村落交通不便、年轻人外流,连组织居民参与都难。”
团队达成共识:三元模式的核心——“仙力为引、民众参与、政府监管”不能变,但必须打破“社区治理”的框架,针对不同场景的痛点,重新设计仙力的介入方式、民众的参与路径和政府的监管策略,让模式在“破界”中找到新的共生可能。
随后,团队兵分三路:吴莲、柳若璃进驻青溪县城乡结合部,主攻“污水-农田”协同治理;叶尘、苏晴扎根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破解“工业废气-固废”难题;郑蓉、叶婉清深入雾灵山区村落,探索“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恢复路径。半年时间里,他们在泥泞的田埂、轰鸣的厂房、陡峭的山坡上,书写着三元模式的新实践。
一、青溪县城乡结合部:烟火与泥泞之间——“污水+农田”的协同治理实践
青溪县城乡结合部位于云港市东郊,是典型的“城尾乡头”地带。
这里有3000多亩蔬菜大棚,供应着云港市13的新鲜蔬菜;周边散落着8个自然村,村民自建的出租屋密密麻麻,住着近2万名外来务工者;中间还夹杂着20多家小型加工厂,涉及服装加工、废品回收、小型机械维修等。
每到雨季,出租屋的生活污水、加工厂的废水顺着地势漫流,在泥泞的小路上汇成“黑水洼”,最终渗入蔬菜大棚;而农田里过量的化肥、农药残留,又随着灌溉水反渗到地下,形成“污水污染农田、农田污染地下水”的恶性循环。
“菜地里的水都是臭的,夏天蚊虫能把人叮得跳起来。”菜农李大姐指着大棚旁的排水沟说,沟里漂浮着塑料袋、烂菜叶,水面泛着绿色的泡沫,“种出来的黄瓜,以前有股怪味,自己都不敢吃,只能低价卖给小商贩。”
外来务工者王强则抱怨:“出租屋门口的路,天晴天全是灰,下雨全是泥,下班回来一脚泥,进屋都得先洗脚。”
青溪县政府不是没管过:2023年曾计划铺设大型污水管网,但测算后发现,覆盖整个区域需要投资1.2亿元,且涉及100多户村民的房屋拆迁,最终因成本太高、阻力太大而搁置;也曾推广过有机肥替代化肥,但村民算了笔账——一亩地用有机肥比化肥贵300元,菜价没涨,谁也不愿意多花钱。
“不是不想治,是找不到既省钱又能让大家愿意参与的办法。”青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无奈地说。
吴莲和柳若璃团队进驻后,用一周时间走遍了8个自然村、300多个大棚、20多家加工厂,最终联合县农业农村局、环保局、住建局,确定了“先治污水断源头,再改农田提效益,村民企业齐参与,政府兜底保长效”的治理路径,让三元模式在“城乡夹缝”中落地。
1.污水治理:分布式水脉阵+微型管网,破解“散、乱、贵”难题
城乡结合部污水治理的核心痛点,是“居住分散、排污点多、管网难铺”。
出租屋没有统一规划,有的在田埂边,有的在山坡上;小型加工厂规模小、布局乱,废水成分从洗衣污水到机械油污都有。
照搬城市社区的大型管网模式,显然不现实。
吴莲团队提出“仙纹激活分布式循环+村民自建微型管网+生态沟渠衔接”的解决方案,把“集中处理”变成“分布式净化”。
-仙力引航:12个水脉循环阵,织就“污水净化网”
吴莲没有搞大规模施工,而是根据污水分布,在区域内选了12个“污水汇集点”——比如出租屋集中区的低洼处、加工厂的排水口、农田的灌溉渠入口。
在每个汇集点,她埋下一块直径30厘米的“灵水玉”,通过仙力将12块灵水玉连接,形成覆盖整个城乡结合部的“分布式水脉循环阵”。
每个循环阵的覆盖半径约500米,能将范围内的污水自动汇集到阵眼(灵水玉所在地),通过仙力加速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原本需要24小时才能降解的生活污水,在阵中只需6小时,COD(化学需氧量)浓度就能从300mgL降至80mgL以下,达到农田灌溉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中二类水的要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种分布式阵法,不用挖沟埋管,成本只有大型管网的15。”吴莲介绍,12块灵水玉的制作和布设,加上仙力激活,总共花费不到200万元,远低于之前1.2亿元的管网预算。
为了让村民直观看到效果,吴莲在每个循环阵旁都建了一个“透明观察池”——污水进入池的一端是浑浊的黑色,经过阵内循环后,从另一端流出时变成了清澈的浅褐色,没有异味。
“第一次看到污水变清,村民都围过来看热闹,有的还伸手摸了摸,说‘这水真的不臭了’。”团队成员小张回忆道。
-民众参与:村民自建微型管网,企业预处理废水
循环阵解决了“净化”问题,但得先把污水“汇进来”。
团队联合村委会,推出“微型管网自建补贴”政策:村民只需自己购买PVC管,将自家出租屋的污水引到最近的汇集点,村委会就给予每户500元的补贴(覆盖材料成本的80%);对于小型加工厂,则要求其先建设简易预处理池(如隔油池、沉淀池),将废水处理到“不堵塞管网、不破坏循环阵”的基础标准后,再接入微型管网,预处理池建设可申请县环保局的2000-5000元补贴。
村民王大叔是第一个响应的,他家里有6间出租屋,以前污水直接泼在门口的空地上,夏天臭得没法开门。
“补贴下来,我自己花了100多块买了管子,花了半天时间就接好了。”王大叔说,“现在污水直接流到汇集点,门口干净多了,租客也愿意多住几个月。”
看到王大叔的变化,其他村民也跟着行动,不到一个月,8个自然村的出租屋都接上了微型管网。
小型加工厂的老板们起初有些抵触,觉得“增加成本”,但看到周边环境变好,加上环保局的补贴,也陆续建了预处理池。
“以前废水直接排,下雨天自己厂里的路都没法走。”服装加工厂老板刘经理说,建了沉淀池后,废水里的布料残渣被过滤掉,排出去的水清了不少,“现在厂里的环境好了,工人也愿意干了。”
-政府兜底:生态沟渠+专业运维,打通“净化-灌溉”最后一公里
经循环阵处理后的污水,虽然达到了灌溉标准,但直接流入农田仍有风险——水中可能残留少量悬浮物。
为此,县农业农村局和环保局合作,在12个循环阵出口到农田之间,修建了总长5公里的“生态沟渠”。
沟渠里种植了芦苇、菖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的根系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和少量污染物,进一步净化水质;沟渠底部铺设了鹅卵石,起到过滤作用。
“生态沟渠就像‘二次滤网’,让流进农田的水更干净。”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解释道。
同时,县环保局委托专业环保公司,承担循环阵的日常运维:每月检查一次灵水玉的能量状态(不足时由吴莲团队远程补充仙力),每季度对循环阵出口和生态沟渠出口的水质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在村委会公示栏公示,接受村民监督。
运维费用由县财政承担,每年约30万元,仅为大型污水处理厂运维成本的110。
四个月后,青溪县城乡结合部的污水乱排问题彻底解决:泥泞的小路被硬化路面取代,排水沟里的黑水变成了清水,夏天的蚊虫少了大半。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原神]纳塔魔神不想成神 十里街小客栈 贝丽 太子妃今天揍人了吗 妹妹死后的第七年 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 我夫郎是娇纵美人花 我的爸爸是琴酒 惨死后宅,重生归来夫人她杀疯了 驯服恶犬 被迫与前任成婚 我在曼哈顿开饭馆[美食] 我中情蛊后 妻主她如此多情(女尊) 七零大院来了个美娇媚 我妈是大佬[快穿] 天生演员[娱乐圈] 卧底,但是大佬情人 多谢款待[快穿] 不要在幻影旅团认错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