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胡善祥而言,人生的际遇之奇妙,莫过于此。
短短时间内,她从一名在宫中谨小慎微、甚至受人欺凌的女官,一跃成为皇帝钦定、未来无可争议的皇太孙正妃。
最初的惶恐不安,在太子妃张氏春风化雨般的悉心教导和皇太孙朱瞻基日渐温和的态度中,渐渐消散,化为一种踏实而充满期盼的平静。
她不再去在意自己那模糊不清、连皇帝和太子都似乎不甚在意的亲生父母究竟是谁,也不再为未来深宫可能存在的波诡云谲而忧心忡忡。
太子妃教导她的是母仪天下的气度与责任,皇太孙展现给她的是尊重与逐渐滋生的情谊。
她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个人荣辱,更与未来的大明息息相关。
这份沉重的责任感和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让她将全部心神都投入到了学习与准备中,心态愈发沉稳。
胡尚仪看到自己一手带大的女孩有了如此好的归宿,激动得老泪纵横,但她也谨守本分,知道如今教导胡善祥的是更高层面的太子妃,便安心退居辅助之位,默默关怀。
胡善祥对胡尚仪充满感激,但也明白,自己未来的舞台已经不同。
她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安心等待。等待明年,永乐十二年,那个属于她和皇太孙朱瞻基的黄道吉日。
届时,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将宣告她正式成为这个帝国未来的女主人。
一想到那个场景,胡善祥心中便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一丝少女的羞涩。
她暗暗发誓,以后定要做一个配得上皇太孙、配得上大明江山的贤后。
与此同时,乾清宫内,朱棣对那枚至关重要的“生子丹”,却有着更深远的考量。
看着儿子朱高炽在自己的“养生计划”下气色日渐红润,看着孙子朱瞻基在改革浪潮中迅速成长、与胡善祥感情稳步发展,再看着自家老爹朱元璋精神矍铄、每天变着花样“指导”自己工作,兼带揍自己,朱棣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原本因为篡位和后世评价而郁结于心、急于证明自己的焦虑感,在朱元璋这座“大山”坐镇后,反而减轻了不少。
有老爹兜底,他的激进政策,现在推行起来阻力大减。
更重要的是他改了历史后世人也知道,而且还开始各种给他安排身世,改个历史把自己的母后改没了,这上哪说理去。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改,就像后世人评价说的,只要他皇帝当的好,这些都是小事。
后世那些质疑他出身、甚至编排他是异族血脉的谣言,在他现在看来显得无比可笑。
“哼,后世之人,尽会胡诌!”朱棣偶尔想起那些离谱的传言,也只能无奈摇头,借助后世人对于朱祁镇的评价来评价他们,“难评,实在难评。”
心态放松后,他的目光放得更长远了。
他意识到,自己或许不会像史书记载那样,只在位二十二年。
有父皇的“养生榜样”在前,他自己也开始注重调养,戒骄戒躁,在朱元璋的威慑下,想不戒都难,处理政务时也更加注重效率而非一味透支精力,打仗的事也可以放心的交给儿子。
他感觉自己身体状态很好,再活个十几二十年大有希望。
既然如此,那么让曾孙子晚几年出生,似乎更为有利。
首先,他可以拥有更充足的时间,亲自将改革推向深入,打造一个更稳固、更强大的帝国基础,再交给儿孙。
一个成熟的帝国,比一个匆忙接手的摊子,更有利于继承人施展抱负。
其次,朱瞻基和胡善祥都还年轻,让他们多享受几年二人世界,感情基础打得更牢,对未来家庭和睦、皇子教育都有好处。
仓促生下继承人,万一夫妻感情尚未稳固,反而可能生出变故。
最关键的是,那“生子丹”仙家之物,效果神奇,但过早使用,若自己活得足够长,难免会出现“英明神武的曾祖”与“年轻气盛的曾孙”并存的局面,权力交接容易产生龃龉。
不如等自己年纪再大些,朝局更稳时,再让曾孙降生,实现平稳过渡。
“仙丹虽好,也不急在一时。”朱棣心中已有定计。
“待朕将这番事业再推进几步,待瞻基和善祥更加成熟稳重,再行服用不迟。届时,我大明三代乃至四代明君相继,何愁国祚不永?”
于是,朱棣将那个装着“生子丹”的小瓷瓶,更加严密地收藏起来,决定将其使用时机,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来规划。
他现在目标明确——在父皇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做一个超越史书记载的、真正的“千古一帝”,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前所未有的铁桶江山!
朱瞻基的暗中查访果然没有白费功夫。在不动用大规模力量以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他凭借敏锐的直觉和缜密的调查,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京城附近一座香火不算鼎盛、却颇有几分清幽的古刹之中。
他没有贸然行动,而是第一时间将消息密报给了父亲朱高炽和祖父朱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丧尸王变成了黄毛A 装猫的狐狸崽 捡了个老古董 在海岸线燃火 我在梦里谈恋爱 纨绔渣A拒绝入赘长公主府 刚离婚怎么就带娃重生了 上了球经学姐,才知道她比我淫荡 和人机前任成了室友 在围墙外等她[双救赎] 在米花町被混血帅哥包围了 混沌石:开局一块砖,神仙都砸翻 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 [足球]那个为球队做0的小门将 躁动的心 凤凰蛋 西游,假如孙悟空不放水 江湖五绝艳的唯一爱徒 从姨太太到妇女主任[五零] 带着破烂系统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