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回答问题,而是走下“神座”,弯腰,从地上捧起一撮红土。
他把土凑到鼻尖,轻轻嗅了嗅,仿佛在品鉴一杯陈年的佳酿。
然后,在所有人不解的目光中,他用一种悲天悯人的语气,轻轻吐出四个字:
“时候,未到。”
陈院士的眉头皱得更深了,这算什么回答?打太极?
孙连城没给他追问的机会,他伸出手,指向远处一群正在田间挖着简易沟渠的坎巴村民。
“道法自然。”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带着一种奇异的镇定。
“土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河水知道自己该流向何方。我们,只需要看着,不要打扰。”
“去问土地,别问我。”
这套组合拳打出来,专家团所有人都懵了。
这是什么?故弄玄虚?还是某种他们不理解的东方神秘哲学?
陈院士是个严谨的学者,他压下心中的疑虑,决定用实践检验真理。
他带着团队,脱下皮鞋,换上解放鞋,真的走进了田间地头。
接下来的几天,专家团没有再找孙连城“开会”。
他们吃住都在村里,和那些坎巴村民一起劳作。
然后,他们震惊了。
他们发现,坎巴人正在用一些看似原始、却异常有效的方法在改良土地。
比如,将某种特有的水生植物和牲畜粪便混合发酵后,埋入红土中,大大改善了土壤的保水性。
他们还发现,村民们挖掘的那些看似随意的沟渠,完美地利用了微小的地势落差,在旱季最大限度地收集晨露,并能精准地灌溉到每一株作物的根部。
这些技术,不是凭空出现的。
都是项目部的老王、老张那些老工程师,根据当地情况,结合自己几十年经验,手把手教给村民的。
但在陈院士和专家团看来,这一切都成了孙连城那句“道法自然”的最好注脚。
他们脑补出了一整套完美的逻辑闭环:
先知(孙连城)并没有直接给出技术方案,因为他知道,任何外来的“先进技术”都可能水土不服。
他用“神启”的方式,激发了坎巴人民的本土智慧和主观能动性。
他用“道法自然”这句充满哲学思辨的话,是在点拨他们这些象牙塔里的技术官僚——不要总想着“技术输出”和“标准答案”,要深入实践,要相信人民群众自己的创造力!
这哪里是什么经济模型?
这分明是一堂深刻的、关于发展援助思想的哲学课!
考察结束前夜,陈院士在自己的工作报告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此次坎巴之行,收获巨大。孙连城同志为我们提供的,并非一套具体的技术方案,而是一把解锁思想枷锁的钥匙,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他让我们深刻反思了过去‘专家指导、民众执行’的援助模式的局限性。他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是‘授人以渔’这四个字的最高境界,其核心是激发内生动力,是相信与等待。”
“他让我们这些技术工作者明白,有时候,最高明的指导,就是不指导。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对外援助工作,具有颠覆性的启示意义。”
报告写完,陈院士看着窗外那片在月光下生机勃勃的土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悟了。
而此时,那个让他们“顿悟”的孙连城,正躺在行军床上,为自己又一次成功蒙混过关而窃喜不已。
就在这时,帐篷帘子被猛地掀开。
伊莎贝尔走了进来,她那张总是带着玩味笑意的脸上,此刻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她没有说话,只是将一个军用平板电脑,重重地塞到了孙连城手里。
屏幕上,是一段热成像卫星监控视频。
视频中,一小股约十几人的队伍,装备精良得令人心惊,正呈标准的战术队形,如手术刀般精准地穿越邻国的边境丛林。
他们的目标,直指坎巴境内。
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职业军人的冷酷与高效。
这绝不是什么乌合之众的军阀。
这是一群潜入羊圈的饿狼。
伊莎贝尔的声音,冰冷如铁,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看来,有人不想让你的国家,安安稳稳地种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梧桐火 论末世文女主与恋综的适配度 千重雪 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 什么?她们都重生了 乾元天命 娇夫郎养崽我开店(美食) 替身千金:摄政王的白月光跑路了 黑莲花长官杀疯了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利己主义者也想成为热血漫主角 炮灰小人鱼被玩家强养后 玫瑰苦艾酒[破镜重圆] 锦绣安宁 一心拯救美艳boss的我成为了噩梦之主[无限] 都市灵异之僵约传奇 繁花令 快穿之怀瑾握瑜 我捡到了一条迷你人鱼 汛期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