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风风雨雨,他们仍将并肩同行。
夜色温柔,笼罩着这座焕发新生的帝都。
山河依旧,却已换了人间。
一个由少年帝王、战神摄政王与无双谋士共同开启的“昭武”盛世,正缓缓拉开它的序幕。
第144章昭武新政
新朝定鼎,年号“昭武”,取“昭示武功,以文治国”之意,既不忘拨乱反正之赫赫军威,亦彰文治天下之根本。
紫宸殿上的鲜血与尘埃已然落定,真正的考验——
如何治理这个饱经战火、百废待兴的国家,才刚刚开始。
年轻的昭武帝晟璘端坐于御书房,面前堆积着来自天下各州的奏报,内容繁杂:
流民安置、田亩荒芜、吏治不清、商贸停滞……每一份都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他虽在朔州受过楚玉衡悉心教导,但书本知识与掌控庞大帝国的实务之间,尚有巨大鸿沟。
所幸,他有最坚实的倚仗。
文国公、内阁首辅楚玉衡,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新朝的构建与运作之中。
他的智慧,不再用于战场上的奇谋诡计,而是转向了更为复杂精微的国家治理。
在楚玉衡的主持下,一系列旨在恢复元气、安定民生的新政,以昭武帝的名义,迅速颁布天下:
《均田令》与《劝垦令》:
针对战乱后大量无主荒地和人丁稀少的问题,下令重新清查田亩,将无主荒地按丁口分配给无地、少地的流民,承认其所有权,并免除前三年的赋税。
同时,鼓励百姓开垦生荒,新垦田地五年内不征税。此令如同甘霖,迅速安抚了动荡的流民,将人力牢牢吸附在土地上,奠定了国家稳定的基石。
《轻徭薄赋令》:大幅降低全国,尤其是遭受战乱严重地区的田赋和丁口税,废除前朝各种苛捐杂税。
楚玉衡亲自核算国库收支,以朔州积累为底,精打细算,确保在减轻百姓负担的同时,国家机器仍能有效运转。
“藏富于民”的理念,首次被如此清晰地贯彻于国家政令之中。
《考成法》与《肃贪令》:吏治是新政能否推行下去的关键。
楚玉衡制定了极其严密的《考成法》,对各级官吏的政绩进行量化考核,优者升迁,劣者黜落。
同时,配合以严厉的《肃贪令》,设立直属于内阁的监察御史,巡查地方,凡有贪墨受贿、盘剥百姓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从严从重处置。
朔州时期培养的一批清廉干练的官员被迅速派往各地,作为新政的骨干。
《兴商宽市策》:废除前朝对民间商贸的诸多限制,简化关市税卡,统一度量衡,由官府出资整修主要官道和漕运,保障商路畅通。
鼓励各地发展特色手工业、矿业,并尝试由官府主导,与北方草原、西域诸国恢复并扩大互市。
楚玉衡深知,商业流通是活跃经济、增加国库收入的活水。
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触动了地方豪强、旧有官僚的利益,暗中的阻力不小。
但在萧彻掌握的军队强力震慑和楚玉衡高超的政治手腕下,任何阻碍都被迅速瓦解。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半年光景,各地奏报便陆续传来佳音:
田野复苏:原本荒芜的田地上重新出现了劳作的身影,秋收时节,许多地方传来了久违的丰收消息。
逃难的流民陆续返乡,拿着官府发放的田契和种子,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市井重焕生机:城镇中的商铺陆续重新开张,往来商队明显增多,市集上货物琳琅满目,价格也趋于平稳。
百姓脸上的菜色逐渐被红润取代,街头巷尾开始有了笑语。
吏治清明:在严刑峻法和严格考核的双重作用下,官场风气为之一清。
虽然不可能完全杜绝贪腐,但明目张胆的盘剥大为减少,官员办事效率也显著提高。
一日,昭武帝微服出宫,在京城一处茶楼歇脚。
邻桌几位老农模样的百姓正在闲聊。
“老天爷开眼啊!新皇登基,这日子总算有盼头了!”一个老汉感慨道,“今年租子减了大半,家里终于能存下点余粮了。”
“是啊,听说这还是那位文国公楚大人定的规矩,真是位青天大老爷!”
“还有摄政王殿下,要不是他带兵平定天下,咱们现在还在打仗呢!”
“希望这好政策能一直下去才好……”
听着百姓质朴而真诚的赞誉,坐在角落的昭武帝晟璘,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成就感。
他深切地体会到,为君者,最大的功业并非开疆拓土,而是让治下的子民能够安居乐业。
晚间,御书房内。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水浒,猎国之武正 路明非和林怜的性福生活 从写小说开始 很好睡 小熊抱星星(電競)H 渺尘 快穿:穿成白眼狼后他浪子回头 心中的一头兽 牧紫筝 不完美的协奏曲 摆烂后,招惹了一堆疯批 我选择了画修这个职业 能娶到老婆,全靠他又争又抢 快穿之我被系统攻略了 办公室的情人让我成为她的女婿,从此母女双修 穿越七零,随军养娃当惬意咸鱼 庸俗恋人 医武天尊 红楼之宝钗重生 路明非喜欢的清冷师姐,绝对不可能是他叔叔的淫荡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