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宋,汴京,李沅寓所书房。
窗外夜色渐浓,书房内却灯火通明,茶香袅袅。
今日并非李沅独自埋首金石,案几旁还围坐着三四人,皆是青衫文士打扮,年纪多在三四十岁之间,官阶不高,却个个眼神清亮,眉宇间少了些官场惯有的圆滑,多了几分读书人的执拗与锐气。
其中一人,乃是御史台的一位监察御史,姓韩,以敢于直言闻名;
另一人,是刚从地方调任入京的户部主事,姓范,曾在江南东路担任过亲民官,深知地方钱谷之艰;
还有一位,是国子监的博士,姓孙,精于经义,却不好空谈性理,反而对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利弊极有兴趣。
这几人,或是因公务往来与李沅结识,或是慕其刚直之名主动相交,又或是像今晚这般,因着共同对某些实务问题的关注,被李沅邀至家中探讨。
他们这个小圈子的形成,时日尚短,也并无明确的章程名目,只是志趣相投,便时常聚在一起,交换些见闻,讨论些时政。
此刻,话题正围绕着近日朝野热议的“青苗钱”在京东路的试办情况展开。
“京东路传来的消息,这‘青苗钱’发放下去,各地情形不一。”
那位姓范的户部主事首先开口,他刚从户部得到一些最新的文书抄录。
“有些州县,长官得力,胥吏尚算收敛,章程执行得法,确实解了部分农户的燃眉之急,百姓称颂;但更多的地方,或是胥吏借此勒索,或是强行摊派,或是利息虽明,却巧立名目加收耗羡,反成了害民之政!”
他语气中带着愤懑,显然对地方吏治的弊端深有体会。
监察御史韩某人冷哼一声,接口道:
“此乃意料中事!任何良法美意,落到那些蠹吏手中,都能给你变出花样来盘剥!关键不在于法,而在于人,在于监督!御史台近日也收到几份弹劾地方官借‘青苗钱’渔利的奏章,只是……哼,大多石沉大海。”
李沅默默听着,手中无意识地摩挲着茶盏。
他想起前些时日与“陆明”清谈时,对方提及的“为政贵在务实,惠民之策,关键在于执行之细、防范之严”,心中愈发觉得此言切中要害。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
“韩兄所言极是,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亦由下溃之。然则,吾等既知其弊,便不能止于清谈议论。或可于各自职司之内,多加留意,若遇此类情状,或可据实记录,或可于权限之内,稍作匡正。纵是绵薄之力,亦胜于坐视。”
他顿了顿,看向那位国子监的孙博士。
“孙博士精于典章,或可考据历代惠民借贷之得失,厘清其中易生弊端之环节,着文以警世人?即便不能立竿见影,若能引起朝中有识之士关注,亦是一功。”
孙博士闻言,眼睛一亮,抚掌道:
“李兄此议甚善!此事关乎民生国本,正该我辈读书人留心。弟回去便着手梳理前朝旧例,务必将此中关窍,剖析明白!”
范主事也道:
“下官在户部,亦可多留意各地关于‘青苗钱’的奏报文书,若有明显不合规之处,或可私下与相关同僚通气,设法提醒纠正。”
韩御史重重放下茶盏。
“好!那韩某便在御史台,盯着那些弹劾的奏章,看哪些被无故压下,必要时,拼着这身官袍不要,也要在朝会上闹上一闹!”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
他们并非要结党营私,也无力改变大局,只是凭着胸中一点尚未泯灭的书生意气和为民请命的初心,试图在这沉滞的官场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李沅看着眼前几位同道,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素来不喜交际,但与此等人物交往,却觉心胸开阔,意气相投。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想让我当反派?我偏要摆烂 听说你是我的人[娱乐圈] 人在蜀山,开局奖励满级剑仙 大佬穿成了我亲儿子[穿书] 他的弗洛伊德 我家后院有棵树 虫族之帝国上将攻略指南 国运求生:我开局扮演大秦始皇帝 美强惨义兄陨落前,我觉醒了 身为禅院少主的我 攻略反派皇帝[穿书] 医女楚汉行 [综武侠]与剑有缘 在暮色中停笔 人人都爱白月光 反派不想死(快穿) 穿书七零:白捡的空间就是香 黄天当道之黄巾风云 末世之开局我能召唤A10 好孩子不要始乱终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