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 第83章 晋纪五(第1页)

第83章 晋纪五(第1页)

起自屠维协洽(己未年,公元299年),尽于目章涒滩(庚申年,公元300年),共二年。

晋孝惠皇帝(司马衷)上之下元康九年(己未年,公元299年)

春季,正月,孟观在中亭大败氐族军队,俘获齐万年。

太子洗马、陈留人江统认为戎族、狄族扰乱华夏,应当及早断绝其根源,于是撰写了《徙戎论》来警醒朝廷,说:

“夷、蛮、戎、狄这些民族,居住的地方在九州边远地区,大禹平定九州时,西戎就归顺了。他们的性情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族、狄族最为严重,衰弱时就畏惧臣服,强盛时就侵略反叛。当他们强盛时,像汉高祖被困于白登山,汉文帝驻军于霸上;等到他们衰弱时,像汉元帝、汉成帝那样国力衰微,匈奴单于却来朝见。这些都是已经验证过的历史经验。所以有道之君治理戎狄,只是对他们有所防备,防御有常规,即使他们磕头进贡,边城也不放松固守;当他们强暴为寇时,军队也不长途远征。只期望境内获得安宁,边疆不受侵犯罢了。

“等到周王室失去纲纪,诸侯擅自征伐,疆界防守不固,利害各异,戎狄乘机侵入中原,有的诸侯招诱安抚他们为己所用。从此以后,四夷交相入侵,与中原人混杂居住。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兵威远播,驱逐了胡人(匈奴),赶走了越人,那时候,中原不再有四夷侵扰了。

“东汉建武年间,马援担任陇西太守,讨伐反叛的羌人,把他们的残余部落迁徙到关中,安置在冯翊、河东的空地上。几年之后,羌人部落繁衍兴盛,既仗着自己富强,又苦于汉人的侵扰;永初元年(107年),羌人大规模叛乱,攻陷城池,杀害将领守臣,邓骘战败,叛军侵扰到河内郡。十年之中,汉人和夷人都疲惫不堪,任尚、马贤才勉强平定。从此以后,余烬未息,稍有机会,就又侵扰反叛,东汉中期的外患,以此最为严重。曹魏兴起之初,与蜀汉分隔,边境上的戎族,在两国之间摇摆。魏武帝(曹操)将武都的氐人迁徙到秦州,想以此削弱敌寇、增强国力,抵御蜀汉,这不过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的利益。如今轮到我们来承担,已经深受其害了。

“关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帝王居住的地方,没听说戎狄适宜居住在这里。不是我族类,其心必异。趁着他们衰败之际,把他们迁到京畿附近,士人百姓习惯性地轻视侮辱他们,认为他们弱小,使他们怨恨之气深入骨髓;等到他们繁衍兴盛,就会产生异心。凭着贪婪凶悍的本性,怀着愤怒的情绪,一旦等到可乘之机,就会做出凶暴叛逆之事;而且他们居住在内地,没有关塞阻隔,袭击没有防备的人,掠取散布在野外的积蓄,所以能够使祸患滋长蔓延,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危害,这是必然的趋势,已经验证过的事情了。当今适宜的做法,应该趁着军威正盛,各项事务尚未松懈,把冯翊、北地、新平、安定境内的各支羌人,迁徙到先零、罕幵、析支(古代羌人居住地)地区;把扶风、始平、京兆的氐人,迁出关中,让他们回到陇右,安置在阴平、武都境内。发给他们在路上的口粮,让他们足以到达,各自依附本族,返回故土。派属国都尉、抚夷护军等官员去安置他们。这样,戎人、晋人不再混杂,各得其所。即使他们有侵扰华夏之心,发生战乱警报,也因为远离中原,有山河阻隔,即使为害,造成的灾难也不会太大。

“反驳的人说:氐人叛乱刚刚平定,关中饥荒瘟疫,百姓困苦,都盼望安宁休息;却想让疲惫的百姓去迁徙猜疑的敌寇,恐怕会力量耗尽,事情无法完成,前面的祸患尚未消除,后面的变乱又爆发了。回答说:您认为现在的氐人是还挟有残余力量,悔过向善,感念我们的恩德而来归附呢?还是走投无路,智尽力穷,惧怕我们诛杀才到这一步的呢?回答是:没有余力了,是走投无路才投降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能够控制他们的生死命运,让他们进退都听从我们的命令了。安居乐业的人不愿迁徙,安于居住的人没有迁移的念头。当他们正猜疑恐惧,畏惧害怕,仓促不安时,所以可以用武力威慑来控制他们,让他们不敢违抗。等到他们死亡流散,离散未聚,与关中百姓家家结仇时,所以可以迁徙到遥远的地方,让他们心里不再怀念故土。圣贤谋划事情,是在事情未发生时就着手处理,在混乱未形成时就进行治理。最高境界是道义不彰显而天下太平,德化不显扬而功业成就。其次是能够转祸为福,变失败为成功,遇到困境必能渡过,碰到阻碍也能畅通。现在您面对弊政的终结却不考虑改革的开始,吝惜改变路线的辛劳而重蹈覆辙,这是为什么呢!况且关中的百姓有一百多万,粗略估计,戎狄占了一半,无论让他们定居还是迁徙,都必须保证他们的口粮。如果有人穷困匮乏,颗粒无继,那就应当用尽关中的粮食,来保全他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必定不会让他们饿死沟壑而不去侵掠为害。现在我们将他们迁走,沿途供给粮食,让他们回到同族聚居的地方,自然能互相周济,而秦地(关中)的百姓就能得到他们留下的那一半粮食。这就是给迁移的人提供口粮,给留下的人留下积存的粮仓,缓解关中的人口压力,消除盗贼的根源,避免眼前的损害,建立长久的利益。如果害怕眼前一点小劳苦而忘记了永保安宁的大计,吝惜短期的烦劳而给子孙后代留下强敌,这就不是所谓的能开创基业、传之后代,为子孙长远打算的做法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并州的匈奴,本是匈奴中凶恶的寇贼。建安年间(曹操时期),派右贤王去卑诱骗扣押了呼厨泉单于,听任其部落散居在六个郡。咸熙年间(曹魏末期),因为其中一部太强大,分成三部分统领;泰始初年(西晋初年),又增加为四部;于是有了刘猛的内叛,勾结外虏;近来郝散的变乱,发生在谷远。如今匈奴五部之众,户口达到数万,人口之兴盛,超过了西戎(羌人);他们天性骁勇,弓马娴熟,胜过氐族、羌族一倍。如果发生意外的战乱,那么并州地区将令人忧心。

“正始年间(曹魏时期),毋丘俭讨伐高句骊,将其残余部落迁到荥阳。刚开始迁徙时,只有百来户;子孙繁衍,如今已有数千户;几代之后,必定会非常兴盛。现在百姓失业,尚且有人逃亡反叛,狗马肥壮了,尚且会咬人,何况是夷狄,怎能不叛变!只是目前他们力量微弱,势力不足罢了。

“治理国家的人,忧虑不在于人口少而在于不安定。以四海的广阔,士民的富庶,难道还需要夷虏居住在内地才能满足需求吗!这些人都可以晓谕遣送,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地域,慰藉他们羁旅他乡、思念故土的心情,解除我们华夏民族的细微忧患。施恩惠于中原,安抚四方,德泽流传后世,这才是长远之计啊!”朝廷没有采纳。

散骑常侍贾谧在太子东宫侍讲,对太子态度傲慢,成都王司马颖看见后斥责了他。贾谧恼怒,向贾后告状,于是将司马颖外放为平北将军,镇守邺城。征召梁王司马肜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任命河间王司马颙为镇西将军,镇守关中。当初,晋武帝有“石函之制”的规定,不是至亲不得镇守关中;司马颙轻视财物,爱护士人,朝廷认为他贤能,所以任用了他。

夏季,六月,戊戌日,高密文献王司马泰去世。

贾后淫乱暴虐日益严重,与太医令程据等人私通;又用竹箱装载路上遇到的年轻男子入宫,事后又怕泄露消息,往往杀掉他们。贾模担心灾祸殃及自己,非常忧虑。裴頠与贾模以及张华商议废黜贾后,改立谢淑妃(太子生母)。贾模、张华都说:“皇上自己并无废黜之意,而我们擅自行动,倘若皇上心意不以为然,怎么办!况且诸王势力正强,各结朋党,恐怕一旦祸起,我们身死国危,对国家无益。”裴頠说:“确实如您所说。但是皇后如此昏聩暴虐,祸乱立刻就会发生。”张华说:“你们二位都是皇后的亲戚,说的话或许能被相信,应该多向她陈述祸福的警戒,希望她不要太过悖逆,那么天下还不至于大乱,我们这些人得以悠闲度日罢了。”裴頠早晚劝说他的姨母广城君(郭槐),让她告诫贾后要亲厚对待太子。贾模也多次向贾后讲述祸福的道理;贾后不听,反而认为贾模是在诋毁自己而疏远他;贾模不得志,忧愤而死。

秋季,八月,任命裴頠为尚书仆射。裴頠虽然是贾后的亲属,但素有崇高声望,四海之内唯恐他不居高位。不久下诏让裴頠专管门下省事务(侍中的职责),裴頠上表坚决推辞,理由是“贾模刚死,又用臣代替他,提高外戚的声望,显露偏私的行为,有损圣朝声誉。”惠帝不听。有人对裴頠说:“您可以进言,就应当尽力向皇后进言;如果进言而不被采纳,就应当远走避祸。倘若这两点都做不到,即使上十次表章,也难以免祸了。”裴頠感慨良久,最终没能听从。

惠帝为人愚笨迟钝。一次在华林园听到蛤蟆叫,问左右侍从:“这个鸣叫的东西,是为公事叫呢,还是为私事叫?”当时天下饥荒,百姓饿死,惠帝听说后,说:“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因此权力掌握在群臣手中,政令出自多家,有权势地位的人家,互相举荐请托,如同市场交易。贾氏、郭氏恣意专横,贿赂公开进行。南阳人鲁褒写了一篇《钱神论》来讽刺这种现象,说:“钱的形体,有天地的形象(外圆内方),人们亲近它如同兄长,称它‘孔方’。没有德行却受尊崇,没有权势却炙手可热,能推开皇宫金门,进入紫禁大殿。危险可以转安,死人可以救活,尊贵可以变卑贱,活人可以处死。所以愤怒争执,没有钱不能取胜;冤屈困顿,没有钱不能疏通;怨恨仇隙,没有钱不能化解;美名善誉,没有钱不能传播。洛阳城中的朱衣高官、当权人士,喜爱我家孔方兄,都无止无休,握着我的手,抱着我始终不离。如今所有的人,只认钱罢了!”另外,朝廷大臣专以苛刻挑剔互相标榜,每当有疑难争议,群臣各自坚持己见,刑法不能统一,案件诉讼繁多。裴頠上表说:“先王施行刑罚与奖赏相称,轻重一致,所以下面听令有常规,官吏安于职守。元康四年(294年)刮大风,太庙的屋瓦掉了几片,就免去了太常荀寓的官职;事情轻微而惩罚过重,违背了常典。元康五年(295年)二月又刮大风,兰台(御史台)主管官员害怕重蹈覆辙,在房梁屋栋之间仔细查找,找到十五处瓦片轻微歪斜的地方,于是下令逮捕太常,再次兴起刑狱。今年八月,陵园上一根粗七寸二分的荆条被砍断;司徒、太常在道路上奔走,虽然知道事情很小,但弹劾的结果难以预测,四处奔走骚扰,竞相推卸责任,至今太常还被关押未释。刑律条文有限而违法犯禁的原因无穷,所以才有临时议定处置的制度,确实不能都按常规处理。至于这类事情,都属处理过当,恐怕奸邪的官吏借此机会,随意决定刑罚轻重。”然而这种随意议罪的风气并未停止,三公尚书刘颂又上疏说:“近世以来,法令出处多门,政令很不统一,官吏不知该遵守什么,百姓不知该避开什么,奸诈之人因此得逞其私,在上位者难以检查下属,同样的事情判决却不同,刑狱不公平。君臣的职分,各有主管。法令要得到执行,所以让主管官员严守条文;事理有疑难不通,所以让大臣解释疑难;事情有临时需要变通,所以由君主权衡决断。主管官员严守条文,如同张释之依法判处惊驾(犯跸)那样公平;大臣解释疑难,如同公孙弘判决郭解案件那样;君主权衡决断,如同汉高祖处死丁公那样。天下万事,除非属于这三类情况,不得随意超越法律议论,都应依法令从事;这样法令才能取信于下,人心不惑,官吏不容奸邪,才可以谈论政事了。”惠帝于是下诏:“郎官、令史中再有超出法令条文随意议论判决案件的,将事情上报。”然而还是不能革除弊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颂升任吏部尚书,建立了将官员分为九等(九品)的制度,想让百官安于职守,不急于升迁,考核他们的能力优劣,明确赏罚。但贾氏、郭氏当权,求官的人想尽快升迁,事情最终没能实行。

裴頠向张华推荐平阳人韦忠,张华征召他,韦忠托病推辞不出。有人问他原因,韦忠说:“张茂先(张华)华而不实,裴逸民(裴頠)贪得无厌,抛弃礼法典制而依附贼后(贾后),这岂是大丈夫的作为!裴逸民常有心拉拢我,我常担心他沉入深渊时余波会殃及我,怎能提起衣裳去靠近他呢!”

关内侯、敦煌人索靖,预知天下将要大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骆驼叹息道:“将来会看到你在荆棘丛中了!”

冬季,十一月,甲子朔日(初一),发生日食。

当初,广城君郭槐因为贾后没有儿子,常常劝贾后要慈爱太子。贾谧骄横放纵,多次对太子无礼,广城君总是严厉责备他。广城君想让韩寿的女儿做太子妃,太子也想与韩氏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韩寿的妻子贾午(贾后妹)以及贾后都不同意,却为太子聘娶了王衍的小女儿。太子听说王衍的长女美貌,而贾后为贾谧聘娶了她,心中不平,颇有怨言。等到广城君病重,临终时,拉着贾后的手,嘱咐她要尽心对待太子,言辞非常恳切。又说:“赵粲、贾午,必定会败坏你家的事;我死后,别再让她们进宫。千万记住我的话。”贾后不听,反而更与赵粲、贾午图谋陷害太子。

太子年幼时有美名,长大后,不喜欢学习,只与左右侍从嬉戏。贾后又指使宦官们引诱他奢侈浪费、作威作福,因此太子的名声日益下降,骄纵傲慢更加明显。有时不去朝见侍奉父皇而放纵游乐,在宫中设立市场,让人杀牲卖酒,他用手掂量斤两,轻重不差。他的母亲(谢玖)本是屠户家的女儿,所以太子喜欢这些。东宫每月有俸钱五十万,太子常常预支两个月,还不够用。又让西园出售葵菜、蓝子、鸡、面粉等物品来收取利润。还喜好阴阳术数之类的小道,有很多禁忌。洗马江统上书陈述五件事:“一是即使有小病痛,也应尽力支撑上朝侍奉。二是应勤于拜见太保太傅(老师),咨询善道。三是画室的工程,可以暂时减省,后园雕刻等杂役,一律停止遣散。四是西园出售葵菜、蓝子之类物品,有损国家体统,败坏您的声誉。五是修缮墙壁、端正屋瓦这类事,不必拘泥于小的忌讳。”太子都不听从。中舍人杜锡,担心太子不能保住储位,每每尽忠劝谏,劝太子修养德行,保持美名,言辞恳切。太子很厌烦他,把针放在杜锡常坐的毡子里,扎得他流血。杜锡是杜预的儿子。

太子性情刚强,知道贾谧倚仗贾后骄横尊贵,不能容忍他。贾谧当时任侍中,到东宫来,太子有时把他晾在一边,自己到后庭游戏。太子詹事裴权劝谏说:“贾谧是皇后亲近宠爱的人,一旦他进谗言构陷,事情就危险了。”太子不听。贾谧在贾后面前诬陷太子说:“太子广蓄私财用来结交小人,是为了对付贾氏的缘故。如果皇上驾崩,他登上皇位,依照处置杨氏(杨骏)的旧例,杀臣等人,把皇后废黜到金墉城,易如反掌。不如早点除掉他,另立慈爱孝顺的皇子,可以保全自己。”贾后采纳了他的话,于是宣扬太子的短处,散布到远近各地。又假装怀孕,在宫内放置草席等产具,取妹夫韩寿的儿子韩慰祖来抚养,想用他来代替太子。

当时朝野都知道贾后有谋害太子的意图。中护军赵俊请求太子废黜贾后,太子不听。左卫率、东平人刘卞将贾后的阴谋告诉张华,张华说:“没听说。”刘卞说:“我刘卞本是个须昌县的小吏,受您成全提拔才有今天。士人感念知己,所以尽言相告,而您还怀疑我吗!”张华说:“假使真有此事,您想怎么样?”刘卞说:“东宫人才济济,四卫率精兵万人;您身负辅政重任,如果能得到您的命令,皇太子在朝见时入宫总领尚书事,把贾后废黜到金墉城,只需两个宦官的力量就够了。”张华说:“现在天子在位,太子是皇上的儿子,我又没有接受伊尹(阿衡)那样的重任,忽然做这样的事,这是目无君父,以不孝示天下。即使能成功,也难免罪责。况且权贵满朝,威权不统一,能一定成功吗?”贾后常派亲信党羽穿着便服在外探听消息,略微听到刘卞的话,就把刘卞调任雍州刺史;刘卞知道言语泄露,服毒自杀。

十二月,太子的长子司马虨(A170)生病,太子为他请求封王爵,朝廷不许。司马虨病重,太子为他祈祷求福。贾后听说后,就诈称惠帝身体不适,召太子入朝。太子到后,贾后不见他,把他安置在别室,派婢女陈舞假传圣命赐太子三升酒,让他全部喝掉。太子推辞说不能喝三升,陈舞逼他说:“不孝吗?天子赐酒你不喝,难道酒里有毒物吗?”太子不得已,勉强喝到酒尽,于是大醉。贾后让黄门侍郎潘岳写好草稿,令小婢女承福拿着纸笔和草稿,趁太子大醉,假称诏命让太子抄写。文稿写道:“陛下应当自行了断,不自了断,我就入宫了断您。中宫(皇后)也应赶快自行了断,不自了断,我就亲手了断您。并与谢妃(太子母谢玖)共同约定,定好日期同时行动,不要迟疑犹豫,以免留下后患。在日月星三辰之下茹毛饮血(盟誓),皇天定当扫除祸害,立道文(司马虨小字)为王,蒋氏(司马虨母蒋俊)为内主(太后)。愿望达成,当用三牲祭祀北君(北帝,指北方之神)。”太子醉得迷糊不醒,就照着抄写。字迹一半不成形,贾后把它补全,呈送给惠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壬戌日,惠帝到式乾殿,召公卿大臣入殿,让黄门令董猛出示太子的信和青纸诏书,说:“司马遹的信是这样写的,现在赐他死。”遍示诸王公,没有人说话。张华说:“这是国家的大祸,自古以来,常因废黜嫡子导致国家丧乱。况且我朝拥有天下时间尚短,希望陛下详察!”裴頠认为应该先审问传送书信的人,又请求核对太子的笔迹,否则,恐怕其中有诈。贾后于是拿出太子平时所上的启事(报告)十几张纸,众人比较笔迹,也没有人敢说不是太子的字迹。

贾后让董猛假托长广公主(惠帝姑母)的话对惠帝说:“事情应当迅速决断,而群臣意见不一,那些不服从诏令的人,应当按军法处置。”议论到太阳西斜,还不能决定。贾后见张华等人态度坚决,害怕事情有变,就上表请求免太子为庶人,惠帝下诏同意。于是派尚书和郁等人持符节到东宫,废太子为庶人。太子改换衣服出来,叩拜两次接受诏书,步行出承华门,乘坐粗陋的牛车,东武公司马澹率兵护送太子及太子妃王氏、三个儿子司马虨、司马臧、司马尚一同幽禁在金墉城。王衍(太子妃父)上表请求让女儿离婚,得到批准,太子妃恸哭而回。惠帝下令杀死太子的母亲谢淑媛以及司马虨的母亲保林(妃嫔称号)蒋俊。

---

晋孝惠皇帝(司马衷)上之下永康元年(庚申年,公元300年)

春季,正月,癸亥朔日(初一),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康。

西戎校尉司马阎缵用车拉着棺材到宫门前上书,认为:“汉朝的戾太子(刘据)起兵抗拒命令,议论的人还说他的罪只该鞭笞。如今司马遹获罪之日,不敢违背正道,罪行还比戾太子轻。应当重新挑选师傅,先加以严格教诲,如果还不悔改,再抛弃他也不晚。”奏书呈上,没有被理睬。阎缵是阎圃的孙子。

贾后指使一个宦官自首,声称打算与太子谋反。惠帝下诏将这个宦官的自首供词向公卿大臣公布,派遣东武公司马澹率一千士兵防卫太子,将他幽禁在许昌宫,命令持书御史刘振持符节看守,下诏禁止太子属官前去送行。洗马江统、潘滔、舍人王敦、杜蕤、鲁瑶等人不顾禁令到伊水边,拜别太子,痛哭流涕。司隶校尉满奋逮捕江统等人送交监狱。其中关在河南郡监狱的,乐广(河南尹)都把他们释放了;关在洛阳县监狱的,还没有释放。都官从事孙琰劝贾谧说:“之所以废黜迁徙太子,是因为他作恶的缘故。现在太子属官不顾犯罪前去拜别,如果加以重刑,消息传到四方,反而更彰显太子的美德了,不如放了他们。”贾谧于是告诉洛阳令曹摅,让他释放;乐广也没有被牵连治罪。王敦是王览的孙子;曹摅是曹肇的孙子。太子到了许昌,写信给太子妃,诉说自己被冤枉,太子妃的父亲王衍不敢将信上报。

丙子日,皇孙司马虨去世。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惊!白天给我看病的医生晚上居然这样做...  为了治疗丈夫的勃起障碍,只好和儿子上床的教师美母  希望之线  歡迎來到天堂島  狼窝(nph,强制,性虐,bg)  我能看见东西价值,成了富贵花!  一嫁三夫,他们还是死对头!  皇帝聊天群  沉默的巡游  宿敌就是妻子  偏离航道  开在高中门口的小饭馆  独占悖论(1V3)  战损生存指南  偏离航道(1v1h兄妹骨科bg)  11字谜案  盛唐探案录  男频文女主觉醒后  [犬夜叉] 情迷意乱  疾风回旋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