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13章 课茶里见天地 六个普通人的茶汤里藏着最通透的活法(第1页)

第113章 课茶里见天地 六个普通人的茶汤里藏着最通透的活法(第1页)

一杯茶的答案

陈教授的茶桌上总放着个旧搪瓷杯,里面泡着最普通的茉莉花茶。他常说:“别信那些品茶大师的规矩,舌头骗不了人。”

这话被刘佳佳记了三年。她曾拿着茶评家的笔记较真,说这泡武夷岩茶少了“岩骨花香”,结果被茶农廖泽涛笑:“去年天旱,茶多酚攒得多,今年雨水足,自然甜得不一样。”

顾华的茶室里挂着块木牌,写着“不较滋味”。她见过最夸张的茶客,带着放大镜看茶叶的毫毛,却喝不出雨前龙井和雨后龙井的区别——不是舌头笨,是心思太满,装不下茶的真味。

小景云七岁那年,捧着爷爷炒的野茶说有“太阳味”,大人们都笑,只有陈教授认真点头:“这孩子喝到茶的魂了。”

陈一涵做茶十年,每年都给老客户寄茶样,从不说“今年的茶和去年一样好”,只写“今年雨水勤,茶里带点润”。

这六个因茶结缘的人,在茶汤里泡出了最朴素的道理:就像云不会重复形状,茶也不会复制滋味。心理学说这是“感官的主观性”,道家叫“道法自然”,哲学称“存在的不确定性”,但在茶桌旁,不过是一句“喝着舒服就好”。

一、陈教授:搪瓷杯里的平常心

陈教授退休前是教认知心理学的,书架上摆着《感官知觉理论》,茶缸里却永远是三块五一两的茉莉花茶。

“您就不能喝点开春的好茶?”刘佳佳第一次来拜访时,看着那杯浑浊的茶汤直皱眉。她刚从茶校毕业,张口闭口都是“汤色透亮”“回甘持久”,手里还攥着本《中国茶经》,恨不得把每款茶的标准风味刻在脑子里。

教授没接话,倒了杯自己泡的茉莉花茶给她:“尝尝。”

刘佳佳捏着杯沿抿了一小口,眉头皱得更紧:“太冲了,茉莉香盖过茶味了,而且水温太高,有点闷熟味。”

“可我喝着舒坦。”教授呷了口茶,喉结动了动,“你学的那些标准,是别人的舌头尝出来的。心理学里有个‘知觉恒常性’,说人总喜欢用固定印象判断事物。就像你认定龙井必须有豆香,可万一今年的茶树晒够了太阳,长出了栗子香呢?”

他指着窗外的老槐树:“你看这树,去年结的槐米是扁的,今年雨水多,槐米圆鼓鼓的。树都懂顺应变化,人怎么反倒要给茶定死规矩?”

刘佳佳没说话,又喝了口那杯茉莉花茶。这次没想着“标准”,只觉得热流顺着喉咙往下走,茉莉的香混着点土腥味,竟真的有种说不出的熨帖。

后来她才知道,教授年轻时在山区支教,冬天冻得直哆嗦,当地老乡给的就是这种茉莉花茶,用柴火烧的粗瓷碗泡着,喝下去浑身都暖。“那时候哪懂什么标准?只知道这茶能救命。”教授摸着搪瓷杯的磕痕,“现在喝它,不是喝滋味,是喝念想。”

有回茶友聚会,有人拿了泡据说存放了二十年的普洱,大家传着喝,都夸“陈韵十足”。轮到教授,他喝了一口就笑:“这茶是好,但我还是爱我的茉莉花。”

刘佳佳在旁边记笔记,突然想起教授讲过的“情绪启动效应”——人对味道的偏好,从来都藏着过往的情绪。就像有人觉得妈妈做的菜最香,不是厨艺多好,是里面有“家的味道”。

离开时,教授塞给她一包茉莉花茶:“别总拿尺子量茶,得拿心感受。舌头比脑子诚实。”

二、廖泽涛:炒茶锅上的“顺其自然”

廖泽涛的炒茶锅用了三十年,锅底的包浆亮得能照见人。他炒的茶没什么名气,却总有人开车来山里买,说“廖师傅的茶有股活气”。

去年清明前,顾华带着茶样来请教:“您看我这茶,按标准工艺炒的,怎么喝着发僵?”

廖泽涛没看茶样,先问:“炒那天是不是刮风了?”

顾华一愣:“是,风还挺大。”

“那就对了。”他蹲在茶园边,指着茶树叶子,“刮风天空气干,鲜叶失水快,杀青火候就得比平时小三分。你按大晴天的规矩炒,叶子里的汁水都被锁死了,能不僵吗?”

顾华是做标准化茶厂的,厂里的炒茶机按“最佳参数”设定,温度、时间分毫不差。可客户总说她的茶“少点意思”,不如廖泽涛这口土锅炒的有层次。

“机器认数,人得认天。”廖泽涛往锅里倒鲜叶,手掌翻动时带起白汽,“道家说‘道法自然’,炒茶就是跟老天爷合作。天热了手要快,天潮了火要旺,哪能一根筋?”

他给顾华演示杀青,手掌贴在锅壁上,忽快忽慢。“你看,锅温高了就扬一扬,让热气散散;叶子软了就压一压,把香味逼出来。这就像太极推手,得顺着劲儿走。”

顾华看着他额头上的汗滴进锅里,混着茶叶的清香蒸腾起来。那瞬间她突然明白,自己的茶缺的不是工艺,是“对变数的尊重”。

有年夏天特别旱,茶树叶子卷得像细针。廖泽涛没按往年的方法揉捻,反而轻轻搓了几下就停手。“叶子里的水少,揉狠了就碎了,顺其自然留着点筋骨,泡出来才有劲儿。”那年的茶泡出来,汤色虽浅,却带着股韧劲,老茶客说“喝出了茶树抗旱的倔脾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常说:“茶是活的,你得顺着它的性子来。就像水往低处流,你非要堵,最后只能决堤。”这话听着像道家的“无为”,其实是最实在的生存智慧——接受变化,才能把事做好。

三、顾华:茶室里的“放下执念”

顾华的茶室重新装修时,把所有“品茶标准”的挂画都摘了。墙上只留了小景云写的毛笔字:“好喝就行”。

三年前她可不是这样。那时她开着全市最气派的茶室,茶单上标着“兰香”“蜜韵”“岩韵”,服务员得背熟每种茶的“标准风味”,客人说错了还得纠正。

直到遇见小景云。

那天小姑娘跟着爷爷来喝茶,顾华泡了顶级的西湖龙井,说:“尝尝,这是正宗的‘豆香’。”

小景云抿了一口,皱着眉说:“不像豆子,像我家院子里的青草,被太阳晒过的那种。”

旁边的茶客笑了:“这孩子不懂茶。”

小景云急了,指着茶杯:“就是有太阳味嘛!不信你们闻。”

顾华愣了愣,凑近茶杯深吸一口气。那天的阳光特别好,透过窗户照在茶汤上,确实有股暖暖的青草香,哪是什么“标准豆香”?她突然想起自己学茶时,老师说“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可后来却被各种规矩绑住了手脚。

晚上关店后,顾华翻出最早的品茶笔记,里面写着“2018年雨前龙井,有雨后泥土味”“2019年龙井,炒得有点焦,像烤栗子”。那时候多坦诚啊,尝到什么就记什么,不像现在,喝不出“标准味”就怀疑自己舌头有问题。

心理学上说“认知偏差”,就是人总被固有观念带偏。顾华意识到,自己不就是这样?拿着“标准答案”当尺子,反而错过了茶的千变万化。

她开始给老客户发问卷,问“你觉得这茶像什么”,收到的答案千奇百怪:有人说普洱像“奶奶的樟木箱”,有人说祁门红茶像“晒过的棉被”,还有人说太平猴魁像“山涧里的石头”。

顾华把这些答案抄在茶室的墙上,成了最特别的装饰。有回陈教授来喝茶,指着那些字笑:“这才是茶的真性情。哲学里说‘存在先于本质’,茶哪有固定的‘本质’?它的味道,是喝的人赋予的。”

现在的顾华,泡茶时不再想“该有什么味”,只问客人:“你喝着像什么?”有人说苦,她就笑:“苦过之后有回甘,像日子一样。”有人说淡,她就说:“淡中有真味,就像心里踏实的时候。”

四、小景云:野茶里的“天真味”

小景云的书包里总背着个小茶罐,装着爷爷炒的野茶。同学笑她“老干部”,她却认真地说:“这茶有太阳的味道。”

她第一次喝野茶是六岁那年,跟着爷爷去山里采茶。爷爷把鲜叶倒进铁锅里炒,柴火噼里啪啦地响,茶叶的香味混着烟味飘出来。“这茶不用洗,炒的时候就烫过了。”爷爷抓了把炒好的茶叶,用山泉水冲了冲,递给她喝。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穿越成寡妇,我的媳妇竟然是男的  后宫御宴 将皇宫里的母猪统统肏服在我的胯下  亡国公主靠考古直播续命  女帝洛璃的烦恼  十二门徒书:黑胶皇后阿狸  我高考落榜去当兵  我是坏女人!你们干嘛争着宠?  美女同桌总掐我,从抵抗到真香  龙门秘录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们玩遍诸天  苏塘镇的情爱回忆1998  女主角过于帅气  ABO百合futa水仙  龙皇崛起:我,蛟龙奥鲁古  科举:寒门毒士  前夫哥你病得不轻啊!  雨涌风起  伏羲异世录  金手指是看广告  真武辰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