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72章 课时间晶体 打破时空常规的物质新明星物理学前沿课(第1页)

第172章 课时间晶体 打破时空常规的物质新明星物理学前沿课(第1页)

嘿,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聊的话题,那可太有意思啦!它呀,可能会完全颠覆你对“物质”的看法哦——它不会像钻石一样在空间里闪闪发光,但是却能在时间的维度上“蹦蹦跳跳”;它不需要外界能量来推动,自己就能“滴答滴答”一直响个不停;它还违背了我们熟悉的物理常识呢,可实验室却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它是存在的。哈哈,它就是今天的主角——时间晶体啦!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教授讲解+师生互动”的模式,从理论提出、实验进展、核心特点到应用前景,一步步揭开时间晶体的神秘面纱。过程中会穿插心理学、《易经》智慧与哲学原理,帮大家更透彻地理解这一前沿发现。最后,我会留下一道思考题,看看经过这堂课,你是否能跳出“常规思维”,真正读懂时间晶体的价值。

第一课时:理论突破——从“空间晶体”到“时间晶体”的大胆猜想

(和蔼教授拿着一块透明晶体走进教室,阳光透过晶体在黑板上投射出规则的光斑,台下的叶寒、秦易等同学纷纷好奇地探头)

和蔼教授:大家先看我手里的这块水晶,它的原子在空间中呈周期性排列,所以能折射出规则的光斑——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空间晶体”。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既然原子能在空间里重复排列,那会不会存在一种物质,其原子在“时间”维度上也能持续重复运动?这就是“时间晶体”概念的由来。叶寒,你是理论物理方向的,能不能从数学逻辑上帮大家理解这个猜想?

叶寒(起身,推了推眼镜):教授,这其实是“对称性延伸”的思路。在数学里,空间和时间常被视为“对称的维度”——比如我们描述一个物体,既要说明它在空间中的位置(x,y,z),也要标注时间(t)。既然空间维度能形成周期性结构(晶体),按数学对称性推导,时间维度理论上也能存在类似结构。维尔切克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薛定谔方程推导,证明了时间晶体的“理论可能性”,这就像在数学层面搭建了一座从“空间”到“时间”的桥梁。

和蔼教授(点头赞许):说得很准确。但当时这个猜想提出后,很多物理学家都质疑——因为它似乎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大家都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孤立系统的熵会不断增加”,简单说就是“万物终将走向无序”。可时间晶体能在没有外部能量输入的情况下,持续保持周期性运动,这难道不是“永远有序”吗?秦易,你平时喜欢研究哲学,从“认知突破”的角度,你怎么看这种质疑?

秦易(稍作思考,语气认真):我觉得这像哲学里的“范式转换”。就像当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打破了“地心说”的常规认知,刚开始也被质疑,但后来的观测证实了它的正确性。时间晶体的猜想也是如此——它不是“打破”热力学定律,而是指出了热力学定律的“适用边界”。就像《易经》里说的“穷则变,变则通”,当旧理论无法解释新现象时,正是理论突破的契机。

和蔼教授(笑着鼓掌):这个比喻很贴切。维尔切克当时也强调,时间晶体处于“非平衡态”,它的运动不会“做功”,所以没有违背热力学定律——就像钟摆,虽然会来回摆动,但如果没有外部能量补充,最终会停下;而时间晶体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摆动”不需要外部能量,却能无限期持续,因为它的运动不产生熵增。

(台下的许黑举手,眼神里满是疑惑)

许黑:教授,我还是有点不明白——既然时间晶体这么“神奇”,为什么2012年提出理论后,过了4年才有人观测到?

和蔼教授:这是个好问题。因为时间晶体的“理论条件”非常苛刻——它需要物质处于极低的温度(接近绝对零度),且原子排列要达到“精确的周期性”,稍微有一点外界干扰,就会破坏它的时间对称性。就像心理学里的“注意力资源理论”,我们要同时关注多个细节时,很容易出错;实验室要满足时间晶体的多个条件,也需要不断调整技术参数,这就是为什么从理论到观测,花了4年时间。

第二课时:实验进展——从“几毫秒”到“数小时”的突破之路

(课间休息后,教授打开PPT,屏幕上展示着三张实验装置图,分别标注着“2016年”“2024年”“2025年”)

和蔼教授:接下来我们聊实验进展。2016年,马里兰大学的团队首次“捕捉”到了时间晶体的痕迹——他们用激光轰击超冷的钙离子,让钙离子形成规则排列,然后观察到这些离子在时间维度上出现了“周期性震荡”。但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只持续了几毫秒,就像烟花一闪而过。

(教授点击鼠标,PPT切换到2024年的实验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和蔼教授:到了2024年,德国团队有了重大突破——他们改进了实验装置,用“微波脉冲”替代激光,控制原子的运动节奏,最终让时间晶体的持续时间达到了40分钟。这就像从“一次性打火机”升级到“长效电池”,虽然还不能“永久持续”,但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蒋尘,你做过低温物理实验,能不能给大家说说,让时间晶体“持续更久”最难的是什么?

蒋尘(起身,语气专业):最难的是“排除外界干扰”。在低温实验中,哪怕是空气中的一粒灰尘、设备的微小震动,都会影响原子的排列。德国团队的改进之处在于,他们用“超导磁场”把原子包裹起来,就像给原子穿上了“保护罩”,减少了外界干扰。另外,他们还优化了“脉冲频率”,让微波脉冲和原子的震荡频率精准匹配,就像音乐的“节拍器”,让原子始终按固定节奏运动,这才延长了时间晶体的持续时间。

和蔼教授(点头):说得很到位。而真正让时间晶体“走近大众”的,是2025年9月的实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团队,用了一种更简单的方法:他们把特殊染料涂在液晶上,然后用普通光照射,竟然制造出了“肉眼可见”的时间晶体!大家看这张图(指向PPT),液晶表面会周期性地出现明暗交替的图案,持续了整整几小时。

(台下传来小声的惊叹,周游举手提问)

周游:教授,肉眼可见的时间晶体,和之前的钙离子时间晶体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以后能“摸得到”时间晶体了?

和蔼教授:区别在于“物质形态”和“制备难度”。之前的时间晶体用的是离子或原子,需要复杂的低温设备;而2025年的实验用的是液晶,制备方法更简单,而且图案肉眼可见,这为后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但要“摸得到”还早——目前的时间晶体还是“薄层结构”,而且需要特定的环境(比如避光、恒温)才能稳定存在,就像娇弱的“温室花朵”,还不能直接暴露在日常环境中。

(教授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严肃)

和蔼教授:从2016年的几毫秒,到2024年的40分钟,再到2025年的几小时,这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试错与改进。这就像哲学里的“量变到质变”——每一次技术参数的调整,每一次实验装置的优化,都是“量变”的积累,最终带来了“肉眼可见”的质变。而这个过程,也印证了《易经》里的“日新之谓盛德”——科学的进步,正是在不断探索“新可能”中实现的。

第三课时:核心特点与应用前景——时间晶体的“实用价值”

(教授走到黑板前,用粉笔写下“时间晶体核心特点”,然后画了两个关键词:“非平衡态”“无熵增运动”)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女帝洛璃的烦恼  苏塘镇的情爱回忆1998  十二门徒书:黑胶皇后阿狸  金手指是看广告  ABO百合futa水仙  真武辰尊  后宫御宴 将皇宫里的母猪统统肏服在我的胯下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们玩遍诸天  女主角过于帅气  龙门秘录  我高考落榜去当兵  伏羲异世录  穿越成寡妇,我的媳妇竟然是男的  雨涌风起  前夫哥你病得不轻啊!  美女同桌总掐我,从抵抗到真香  亡国公主靠考古直播续命  科举:寒门毒士  龙皇崛起:我,蛟龙奥鲁古  我是坏女人!你们干嘛争着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