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八年四月末,连日的阴霾被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洗刷殆尽,应天城的青石板路泛着湿润而清冷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复苏的清新气息。
连日来,大明军事改革委员会衙署内,因激烈争论和繁冗人事安排而弥漫的硝烟味,似乎也被这场雨冲淡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深沉、更具象征意义的紧张——今日,将决定的,是大明百万将士未来的“颜面”与“标识”,是这支新生军队的精气神所在。
衙署正堂,气氛庄重肃穆,陈设却与往日不同。
西侧墙壁前,一字排开悬挂着数套按新制精心设计的军服样品。
从沉稳鸦青色的春秋常服,到赤色庄严、纹绣精美的礼服。
从士卒简朴耐磨的土黄作战服,到将官威仪赫赫、甲片森然的山文甲,俨然一场无声却震撼人心的阅兵。
数个等身木制人偶穿戴整齐,伫立一旁,细节毕现,仿佛随时可奔赴沙场或列朝堂。
更有专门由内府监局顶尖匠人赶制出的各色领章、肩章样品,盛放在铺着玄黑绒布的托盘内,金银铜星与各色镶边在透过高窗的柔和光线下,流淌着冷冽而尊贵的光泽。
此情此景,让每一位步入堂内的委员——无论是沙场宿将,还是部堂重臣——皆是不由自主地目光一凝,旋即陷入更为复杂的思量。
谁都明白,这看似仅是服饰规制之争,实则关乎军队等级尊严、士卒士气激励、乃至皇权威仪最直观的体现,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都督吴王朱栋今日身着亲王常服,神色间少了几分前两日敲定编制、军饷时的凌厉决断,多了几分沉静审慎与隐隐的期待。
他深邃的目光扫过那些军服样品,如同审视即将列装的精良火器。
他深知,一套成功的军服与标识体系,其于军中凝聚起的归属感、荣誉感与清晰的等级辨识度,其无形之力,丝毫不亚于一场精心策划、决胜千里的战役。
太子朱标立于其侧,依旧是一袭杏黄龙纹常服,温润如玉的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兴趣与笑意,显然对此关乎“礼制”与“朝廷观瞻”的事务抱有天然的热忱。
左都督魏国公徐达、右都督鹗国公常遇春等一干从尸山血海中杀出的老将,则更侧重于其实用性、耐久度,以及能否在条件各异、分布广阔的军中有效推行,他们粗糙的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样品布料,掂量着甲片重量,目光锐利如鹰。
“诸位,”吴王朱栋清朗的声音打破沉寂,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定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前两日,我等已定下了新军的筋骨构架与魂魄精神。
今日,便要为这铮铮铁骨、凛凛魂魄,披上统一、威严、标识分明的战袍!让每一名大明将士,无论他是位列帅座,还是执戈前驱,无论身处京畿重地,还是戍守边陲海疆,皆能明其身份,知其荣辱,晓其职责,以身上衣冠,时刻警醒自身所承载之使命!”
他手臂微抬,指向那排样品,“此大明军服与军衔样式草案,乃汇集工部、内府监局及神策提举司格物工技司诸多巧匠心血,参酌周礼汉仪、考量古今战阵实战所需,历时数月,数易其稿所拟成。请诸位细览,畅所欲言,务求尽善尽美,共商定稿!”
首先由工部一名精干员外郎出列,负责讲解整体体系。他手持细长木杆,指着悬挂的样品,条理清晰,声音洪亮:“启禀太子殿下,吴王殿下,诸位大人,新制军服,首要区分场景与功能,兼顾礼制与实用。请看,此为首重之春秋常服。”
木杆指向那套鸦青色服装,“采用上等棉麻混纺质地,色泽沉稳,耐脏蔽尘,形制为交领右衽,窄袖紧袂,利落干练。既可日常勤务穿着,亦可作为铠甲内衬,兼具舒适与便利。”
他依次指向旁边颜色较浅的套装:“此为夏季常服,形制与春秋款同,但取月白或浅灰色,材质更为轻薄透气,以应江南酷暑。”接着是略显厚重的,“冬季常服,内衬厚棉或绒胆,外罩致密厚实鸦青布,立领设计以御风寒。校官以上,可根据规制配饰毛皮领,以示区别且增保暖。”
最后,他重点介绍那套颜色深色、带有斑驳深绿纹路的:“而此套,则为‘作战服’,其基本版型与春秋常服一致,但选用特制耐磨斜纹布,颜色更利野外隐蔽。设计初衷便是与环臂甲、士卒罩甲或军官山文甲直接搭配,减少战场累赘,提升机动灵活性。”
魏国公徐达迈步上前,伸出布满老茧的手,仔细摸了摸作战服的布料厚度与韧性,又拎起旁边配备给士兵的罩甲掂量了一下,灰白的眉毛下目光炯炯,颔首沉声道:“嗯,这般一体考量的设计,倒是颇为人性化,甚好!以往号褂与甲胄常各自为政,难以匹配,行动间多有牵扯不便。如此设计,士卒负担可减轻不少,利于长途奔袭与激烈搏杀。”
他乃沙场宿将,一生历经大小战役无数,一言便切中要害,点出了实用性的核心。他的肯定,让工部官员们暗暗松了口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接下来,便是最为核心,也最易引发争议的部分——军衔标识系统。当那几个盛放着琳琅满目领章、肩章样品的托盘被小心翼翼端上中央长案时,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那一片金银璀璨所吸引,堂内响起一阵细微的抽气声。
员外郎深吸一口气,详细解释:“总原则如下:士兵、士官,乃至准尉、少尉、中尉,军衔标识集中于领章,力求简洁明了,便于日常辨识与维护。上尉及以上军官,除常服与盔甲仍主要使用领章外,在出席重大典礼所着的礼服上,则增加肩章与袖章,以示尊崇,彰显威仪。”
他拿起一枚鸦青底、无镶边、其上缀有一个深色三角布标的领章:“此乃三等兵领章。以三角数量递增,区分二等兵、一等兵。”又拿起一枚鸦青底、边缘滚有一圈细密红色布边的领章,上有三角与横杠组合:“此为下士、中士至各级上士、军士长所用,以三角、横杠之数量与组合区分阶等。”
接着,他拈起一枚底色鸦青、边缘为闪亮银边、其上嵌有一枚小巧铜星的领章:“此为准尉、少尉、中尉、大尉所用尉官领章,以铜星数量区分阶位。”
“至于领章镶边之颜色与纹饰,”他继续道,语气愈发谨慎,“士官统一红边,士官长及尉官用银边,校官晋升为金边,而至将官,则不仅用金边,更在边缘添加回纹装饰,层次清晰,尊卑立判。”
曹国公李文忠饶有兴致地拿起一枚金边回纹、正中嵌有一枚金星的将官领章,凑到眼前仔细端详,指腹感受着那金属的冰凉与纹路的细腻,沉吟道:“这金银之星,镶边回纹,图样清晰,规制严谨,确实比以往单纯的禽兽补子或不同颜色盔缨更易辨识,尤其于万军混战、尘土飞扬之际,远远一望,便知对方阶位,利于指挥联络。只是……”他话锋一转,抬眼看向朱栋与工部官员,“如此细致区分,品类繁多,制造工序必然繁琐,耗费人工物料恐不小。我军员额百万,若全面换装,这……”
吴王朱栋似乎早已料到有此一问,从容接口道:“曹国公所虑,实乃老成谋国之言,切中实际。然,统一规制,标准化制备,初期投入虽巨,长远看却利于管理调度,反能节省因杂乱无章导致的浪费与重复制作。更关键者,军衔标识,旨在‘明等级,励士气’。等级分明,荣辱与共,方能激励士卒奋勇杀敌,以求晋升。一颗铜星,一枚横杠,或许便是一名普通士兵毕生追求之荣耀,是其用鲜血与忠诚换来的证明!此中价值,非银钱可简单衡量。”
此时,员外郎将数枚为礼服特制的锦缎肩章样品捧至人前。那校官肩章上威猛的錾花虎首、将官肩章上威严的狮首、乃至仅为元帅预备的、透着神秘与尊贵的麒麟首,皆以金银丝线盘绕,缀以细小宝石或珐琅点缀,栩栩如生,威仪十足。
配合将官礼服袖口以金线盘绕的螭龙纹数量来精细区分中将、上将、大将、元帅等级,更是将礼制的华贵与权力的威严融为一体,令人望之而生敬畏。
太子朱标凝目观赏片刻,眼中露出赞赏之色,温言道:“《礼记》有云,‘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此举正合古礼精髓,使尊卑有序,上下和谐,各有其章。将士身着此等威仪礼服,参与朝会、国家典礼,必深感朝廷厚恩,皇权浩荡,荣耀加身,则更思竭诚报效,忠勇无双。”太子的肯定,从礼制高度给予了支持,让不少持文官观点的委员也微微颔首。
进入到详尽的军衔与服饰对应表逐条讨论时,更为具体,也更为尖锐的争议开始浮现。
关于士兵配飞碟帽(大帽)、士官及以上可配发红缨帽儿盔的规定,鄂国公常遇春声如洪钟,率先表态:“俺觉得,让士官能戴上这帽儿盔,插上醒目的红缨,这主意顶好!一眼望过去,就知道这些是军中老行伍,是骨干!战场上,弟兄们认准这红缨,也知道该跟着谁冲、往哪里杀!就该让这些为朝廷流血流汗的骨干,有点不一样的待遇!脸上有光!”他性格耿直,话语粗豪,却道出了军中重视基层骨干的普遍心态。
然而,立刻有文官出身的委员提出异议:“鄂国公所言虽有理,然是否过于强调等级差异?恐引普通士卒心生隔阂,甚至不满,谓朝廷厚此薄彼,有伤军心和睦。”
朱栋目光扫过众人,沉稳解释道:“鄂国公所言,乃深知军心之论。士官者,军中之基石,操练士卒,表率行伍,临阵率先,责任重大。给予区别于普通士兵的标识待遇,正是肯定其价值,彰显其地位,激励广大士兵努力向上,以期晋升。且此区别,仅在头盔形制与缨饰,并未影响士卒基本御寒防护之保障,于大体无伤,于细节见功。”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重生之逆转商途:从破产到执掌风 命运之契-互换身体后,老婆顶着我壳子撩我 乡野风水师:都市逆袭封神路 我和雌小鬼妹妹的色情日志 醉酒后的我把同居舍友操成肉便器了 混沌幻灵珠:我执斧辟命 异度空间 仙厨系统:我靠做饭卷成宗门顶流 开局签到混沌体,仙尊重生杀疯了 总监,你也不想你的秘密别人发现吧 责天纪 我把游戏里的东西带到现实 穿越到后崩的开大车 我在东北当萨满的那些年 开局卖家业?反手打造最强军工 奴籍之下 嫡女重生:霸道王爷心尖宠 挽渊录 西幻女领主,但开局末世 ISUCA——雷霆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