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殿悬于虚无之海,道尊龙宇凭鸿蒙盘俯瞰洪荒碎块演化。那片曾为洪荒核心的最大碎块,正随星轨转动渐成球形,周遭星云物质凝聚成星群。龙曦立于侧,望着碎块表面渐生的蓝白纹路轻声叹:“兄长,这颗星球竟能承续洪荒生机。”龙宇指尖凝出道光,映照出碎块从尘埃到生灵聚居的完整脉络——那是太阳系与地球的46亿年史诗,是生命从无到有、终至人族兴邦的壮阔征程。
一、太阳系诞生:混沌初开的星轨定序(46亿年前)
洪荒破碎后,虚无之海边缘的一片分子云受道力余波扰动,成为太阳系的雏形。这片横跨数光年的星云由氢、氦及少量重元素构成,其中重元素恰是洪荒碎块裂解时散落的混沌物质余烬,为后续行星形成埋下伏笔。约46亿年前,星云核心在引力坍缩作用下密度骤增,温度飙升至1000万摄氏度,氢原子聚变反应启动,太阳就此诞生,释放的光热成为孕育生命的第一缕能量源泉。
太阳形成后,外围残留物质在旋转中逐渐摊平,形成厚度约数万公里的原行星盘。盘中尘埃颗粒受引力作用不断碰撞融合,先形成厘米级的星子,再聚合成公里级的星胎,最终演化出八大行星及各类天体。此时的起源殿中,玄空正以源力记录这一过程:“太阳外周分内外两区,内区因温度过高,轻元素挥发,重元素凝聚成类地行星;外区低温环境留存冰质物质,形成气态巨行星。”
地球的诞生始于一颗与火星体积相当的星胎“盖亚”。在原行星盘的混乱碰撞期,盖亚与另一颗名为“忒伊亚”的星胎发生惊天撞击——这撞击力度堪比巫妖劫时的祖巫对决,忒伊亚的铁质内核坠入盖亚,与后者核心融合形成地核,外层岩石物质飞溅而出,在地球轨道附近凝聚成月球。龙宇望着鸿蒙盘中的撞击图景,指尖轻动:“此撞定地球根基,铁质地核生磁场,可挡太阳风暴;月球引潮汐,促后续生命演化。”
撞击后的地球表面覆盖着深度超100公里的岩浆海,温度高达1200摄氏度,宛如洪荒初开时的熔岩炼狱。此时的地球还未形成大气层,恒星辐射与陨石撞击持续肆虐。但随着太阳活动趋于稳定,地球表面逐渐冷却,岩浆海开始凝固,形成最初的岩石圈。约45亿年前,火山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层,随后温度下降使水蒸气凝结成降雨,持续数百万年的暴雨汇聚成原始海洋——这汪孕育生命的“羊水”,恰是帝俊奉命播撒的洪荒水汽与地球自身物质结合的产物。
二、冥古宙:炼狱星球的生命伏笔(45.6亿-40亿年前)
冥古宙的地球被称为“地狱般的时代”,却暗藏生命起源的契机。这一时期的地球持续遭受太阳系剩余星子的撞击,其中最大的一次撞击发生在41亿年前,形成直径超2000公里的冥谷陨石坑,撞击引发的岩浆喷发再次覆盖大半地表。起源殿的御兽殿中,帝俊看着陨石撞击的影像解释:“这些撞击虽惨烈,却为地球带来了碳、氮等生命必需元素,部分陨石甚至携带来自星际空间的有机分子。”
岩浆海的冷却过程中,密度较小的硅酸盐物质上浮形成原始地幔,地幔顶部进一步冷却凝固,形成最早的地壳——但此时的地壳极不稳定,如同洪荒破碎后的临时地块,在岩浆活动中不断破裂重组。约44亿年前,原始地壳出现第一批稳定地块,被后世地质学家称为“古陆核”,其成分与洪荒时期的混沌岩相似,成为未来大陆的雏形。
原始海洋的形成是冥古宙最关键的转折。雨水冲刷地壳产生的矿物质汇入海洋,使海水逐渐咸化;火山喷发释放的硫化氢、甲烷等气体溶于海水,形成富含各类化学物质的“原始汤”。龙曦在起源殿的丹药库中对比分析:“这原始汤与洪荒时期的先天灵液成分相似,皆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此时的海洋深处,热液喷口正持续喷涌着富含硫化物、氢气的高温流体,形成独特的化学环境——这里正是生命最早的摇篮。
冥古宙末期,太阳系后期重轰炸期结束,地球环境逐渐稳定。约40亿年前,原始海洋中诞生了第一种生命形式——原核生物。这种单细胞生物结构简单,无细胞核,靠分解化学物质获取能量,恰如洪荒时期最原始的浮游灵物。玄空在《洪荒余脉演化记》中写道:“此等生灵虽微,却是地球生命的始祖,其演化路径与洪荒生灵同源而异流。”
三、太古宙:生命初现与大陆萌芽(40亿-25亿年前)
太古宙的地球迎来首个稳定发展期,太阳辐射强度虽比现今弱30%,但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极高,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维持在适宜生命生存的范围。此时的起源殿中,龙宇已能通过鸿蒙盘清晰观测到海洋中的生命活动:“原核生物已演化出光合自养能力,蓝藻的出现将改变地球大气格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蓝藻是太古宙生命演化的关键角色。这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在34亿年前出现,它们利用阳光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最初的氧气被海洋中的铁离子吸收,形成红色的条带状铁建造(BIF)——这些岩层如今在中国鞍山、冀东等地广泛分布,成为研究太古宙生命的重要化石证据。玄空曾亲赴地球考察,带回的岩石样本显示:“蓝藻聚集形成的叠层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礁,35亿年前的澳大利亚叠层石与我国蓟县的太古宙叠层石结构相似。”
大陆的演化在太古宙加速推进。地幔对流带动原始地壳不断运动,小的陆核相互碰撞融合,形成面积更大的古陆块。约30亿年前,华北古陆核开始形成,这是华夏大地最古老的地质基底,如同洪荒时期的昆仑虚一般,成为后续陆地演化的核心。此时的地壳主要由花岗岩构成,与冥古宙的玄武岩地壳相比,更能抵御风化侵蚀,为生命登陆奠定基础。
生命在太古宙持续拓展生存空间。除了海洋中的蓝藻群落,厌氧异氧生物也在黑暗的深海中繁衍生息,形成简单的生态系统。约28亿年前,蓝藻的光合作用使海洋中的铁离子氧化殆尽,氧气开始进入大气,这一过程被称为“早期氧化事件”。虽然此时的大气氧含量仅为现今的0.1%,却为后续需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龙宇望着鸿蒙盘中逐渐变蓝的地球大气,轻声道:“氧气是双刃剑,既会摧毁原始厌氧生物,也将孕育更复杂的生命。”
太古宙末期,地球发生第一次大规模冰期。由于蓝藻消耗大量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减弱,全球温度下降至冰点以下,冰雪覆盖中高纬度地区。但此次冰期持续时间较短,随着火山喷发释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地球温度回升,生命得以继续演化。此时的华北古陆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地块,为元古宙的生命大发展提供了陆地基础。
四、元古宙:氧气革命与多细胞生命崛起(25亿-5.41亿年前)
元古宙是地球生命演化的“蓄力期”,大气氧含量的剧增与多细胞生物的出现,为显生宙的生命大爆发埋下伏笔。这一时期的地球板块运动活跃,先后形成哥伦比亚超大陆和罗迪尼亚超大陆,华夏大地的华北、扬子等古陆块在板块运动中不断漂移碰撞。
24亿年前,地球迎来“大氧化事件”——蓝藻的光合作用使大气氧含量突破临界值,从近乎为零飙升至现今的1%-10%。这一变化引发了地球史上的第一次生物大灭绝,绝大多数厌氧生物因无法适应氧气环境而消亡,但也催生了能够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玄空在《氧气演化录》中记录:“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是无氧呼吸的19倍,为生物向复杂化演化提供能量基础。”此时的海洋中,真核生物开始出现,这类生物拥有细胞核和复杂细胞器,是后续动植物的祖先。
大氧化事件后,地球进入长达3亿年的休伦冰河时期。由于蓝藻持续消耗二氧化碳,而火山活动处于低谷期,无法及时补充温室气体,地球温度骤降至零下50摄氏度,冰雪从两极蔓延至赤道,成为名副其实的“雪球地球”。起源殿中,玄冥看着鸿蒙盘中白茫茫的地球,想起洪荒时期的冰雪灾害:“此等冰期虽严酷,却能促进生物适应性进化,为后续多细胞生物出现铺路。”
约10亿年前,罗迪尼亚超大陆开始裂解,火山活动加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温室效应使地球解冻。此时的海洋中,多细胞生物开始出现——最初是简单的多细胞藻类,随后演化出多细胞动物。8亿年前,真核生物出现有性生殖,基因重组大大加快了进化速度。5.8亿年前,新元古代末期的“马林诺冰期”结束后,海洋中出现了着名的埃迪卡拉生物群,这是地球史上第一次多细胞生物大辐射。
埃迪卡拉生物群的成员形态奇特,多为辐射对称的软体生物,如叶状体的狄更逊水母、蠕虫状的斯普里格蠕虫等。它们没有骨骼和外壳,靠滤食海洋中的有机碎屑生存。玄空曾将埃迪卡拉生物群与洪荒时期的软体灵虫对比:“二者形态相似,但前者结构更简单,尚未演化出捕食器官,这一生物群最终在寒武纪前夕消亡,或为更先进的生物所取代。”此时的华夏地区,扬子古陆已形成稳定的浅海环境,为后续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提供了理想场所。
五、古生代:海洋争霸与登陆征程(5.41亿-2.52亿年前)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奇迹(5.41亿-4.85亿年前)
寒武纪的到来开启了显生宙的序幕,地球生命迎来第一次跨越式发展。此时的地球板块仍处于分散状态,华夏地区的华北古陆与扬子古陆被广阔的海洋分隔。约5.3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骤然发生——在短短2000万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现生动物的“门”类都迅速出现,这一过程被玄空形容为“如同鸿钧开讲后,洪荒生灵纷纷证道般迅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核心区域位于现今中国云南的澄江地区,这里的澄江生物群化石完整记录了早期生物的形态特征。1984年发现的澄江生物群中,既有体长仅几毫米的微型生物,也有长达2米的顶级捕食者奇虾。奇虾拥有直径达25厘米的复眼、锋利的前肢和强大的口器,是寒武纪海洋的霸主,其捕食场景堪比巫妖劫中的凶兽对决。此外,三叶虫、欧巴宾海蝎、怪诞虫等奇特生物也纷纷登场,构成了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
生命大爆发的关键驱动力在于氧气含量的提升与基因的突破。此时的大气氧含量已升至现今的15%左右,足以支撑复杂生物的新陈代谢;同时,调控生物体型发育的Hox基因家族出现,使生物能够演化出多样化的形态结构。龙宇在起源殿中解析鸿蒙盘的数据:“寒武纪生物已演化出外壳、附肢等复杂结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推动着进化,食物链的形成使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寒武纪的华夏地区呈现出多样的海洋环境:华北古陆边缘的浅海是三叶虫的繁盛之地,它们的外壳形成了大量化石;扬子古陆的深海区域则生活着奇虾等大型捕食者。此时的陆地仍一片荒芜,仅有少量蓝藻和真菌生存,但海洋中的生物演化已为登陆做好了准备——部分生物的体表开始形成角质层,能够防止水分流失。
奥陶纪:海洋扩张与首次大灭绝(4.85亿-4.44亿年前)
奥陶纪的地球海洋面积进一步扩大,约占地表总面积的85%,华夏地区的大部分区域被浅海覆盖。这一时期的气候温暖湿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是现今的十倍以上,强烈的温室效应使海平面升高,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奥陶纪的生物演化以“生物大辐射”为特征,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寒武纪大幅增加。头足类动物中的角石成为新的海洋霸主,它们体长可达10米,拥有坚硬的外壳和强大的喷水推进能力,在海洋中所向披靡。珊瑚虫和层孔虫开始大量繁殖,构建起最早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这些古珊瑚礁如今在中国湖南、湖北等地的奥陶纪地层中清晰可见。
脊椎动物在奥陶纪开始崭露头角,早期的甲胄鱼类出现,它们身披骨质甲片,没有上下颌,靠滤食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生存。此外,棘皮动物、苔藓动物、腕足动物等也进入繁盛期,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玄空在考察扬子古陆的奥陶纪地层后记录:“此时的海洋生物已形成完整的食物链,从浮游生物到大型捕食者,各环节分工明确。”
奥陶纪晚期,地球迎来史上第一次生物大灭绝。此次灭绝分为两幕:第一幕发生在4450万年前,由于冈瓦纳超大陆向南极漂移,引发全球降温,冰川形成导致海平面下降,浅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第二幕发生在4440万年前,一次剧烈的伽马射线暴或超新星爆发击中地球,摧毁了部分臭氧层,紫外线辐射增强,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最终,85%的海洋物种灭绝,包括许多繁盛一时的三叶虫和角石种类。
值得注意的是,奥陶纪末期已有生物开始尝试登陆。随着海平面下降,部分浅海区域暴露为陆地,一些藻类植物适应了陆地环境,成为最早的陆生植物;少量节肢动物如蝎子的祖先,开始短暂登陆寻找食物或繁殖后代——这是生命征服陆地的第一步,如同祖巫玄冥初次踏足洪荒陆地般具有开创性。
志留纪:陆地绿化与有颌鱼类崛起(4.44亿-4.19亿年前)
志留纪的地球气候逐渐从寒冷转为温暖,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回升,但陆地面积仍在缓慢扩大。此时的华夏地区,华北古陆与扬子古陆开始相互靠近,板块运动引发的造山运动形成了早期的山脉。生命演化的核心舞台开始从海洋向陆地转移。
陆地植物的演化在志留纪取得突破。最早的维管植物——顶囊蕨出现,它们体长仅数厘米,拥有原始的维管组织,能够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植物体各部分。顶囊蕨的出现标志着植物真正征服陆地,它们在潮湿的低地形成稀疏的植被,为后续动物登陆提供了食物来源。玄空在《植物登陆记》中写道:“顶囊蕨虽渺小,却开启了陆地绿化的进程,其维管组织演化如同洪荒灵根的脉络发育。”
海洋生态系统在志留纪逐渐恢复,笔石和板足鲎成为代表性生物。笔石是一类群居的半索动物,它们或漂浮于海洋表层,或固着在海底,形成密集的群落,其化石是志留纪地层的重要标志。板足鲎则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体长可达2米,拥有锋利的附肢和强大的螯,其凶猛程度堪比龙汉初劫中的凶兽。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都市重生之北冥医帝 腹黑系统和他的宝贝主人 漂亮胆小的你被群狼环绕 天生禁区 综影视:女配的野心是称帝 开局末世,金手指竟是外星人 邪修也有编制,我在战忽局当邪修 火炕 穿书六零,系统求我拯救反派儿子 学长!我持灵玉通阴阳 我们的日常琐事 沉迷 绝世神医之赘婿逆袭 医妃重生:空间灵泉揽君心 诡盗之王 名义:我靠小弟们躺赢了 不朽:重生镇万界 一则故事 古代荒年,喂嫂纳妾 诡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