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肥科学岛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室,像一座被冰封的未来之城。巨大的“人造太阳”EAST装置静卧在实验大厅中央,原本该闪烁着等离子体蓝光的反应室,此刻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冷却系统的管道结着白霜——三天前,实验室收到了最后一笔经费到账通知,金额只有往年的15%,附言里写着“优先保障超导相关科研项目”。
“再差5%的能量约束时间,我们就能实现‘持续运行100秒’的突破了。”研究员李默蹲在装置旁,手指拂过冰冷的不锈钢外壳,他的白大褂口袋里,还装着上个月刚写好的《下一代核聚变堆设计方案》,方案里规划的“超导磁约束优化”模块,现在成了讽刺——不是用超导技术辅助核聚变,而是核聚变的经费,被超导“抢”走了。
实验大厅的公告栏上,贴着最新的“人员分流通知”:30人的研发团队,15人被调往“超导储能实验室”,8人选择“自愿离职”,只剩下7人负责“装置日常维护”,而维护经费只够支付水电费。李默的徒弟小张正收拾工位,他的电脑屏幕上还停留在“等离子体密度模拟图”,却不得不把简历投向一家“超导电缆检测公司”——“师傅,我也不想走,可我房贷每个月要还8000,实验室给的基本工资,连房贷都不够。”
陈序的工作站屏幕上,正播放着叶晴从合肥发回的视频:镜头扫过空荡荡的控制室,曾经24小时亮着的监控屏,现在只剩下2台还在运行,显示着“装置休眠中”的红色字样;墙角堆着打包好的实验设备,上面贴着“暂存仓库”的标签,其中一台“激光干涉仪”,曾是李默团队花了3年时间调试的“能量测量核心设备”,现在却要被搬到废品站,因为“仓库租金太贵,实验室付不起了”。
“可控核聚变?十年内都看不到商业价值,不如投超导储能实在。”海伦娜手里拿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刚发布的《全球前沿技术投资报告》,黑色的数据条像一道道伤疤:“全球可控核聚变领域投资同比下降68%,其中欧盟‘ITER计划’的经费削减52%,美国‘SPARC项目’暂停招募新研究员;与之对比,超导储能领域的投资同比暴涨410%,连原本计划资助核聚变的私人资本,都转投了‘超导电池初创公司’。”
报告里的一个细节让陈序心口发紧:全球排名前20的核聚变研究团队,有17个出现“核心成员流失”,其中60%的流失人员转行至超导领域,剩下的40%要么去了金融行业做“科技分析师”,要么开了网约车——“我们花了十年时间培养一个核聚变研究员,现在他却要去给超导公司做‘设备质检员’,这不是人才浪费,是对未来的犯罪。”UNESCO报告的序言里,这样沉痛地写道。
屏幕切换到另一个“被遗弃的赛道”——深圳某钠离子电池研发中心。创始人张悦站在生产线旁,看着刚下线的“钠离子电池样品”,这些样品的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循环寿命突破3000次,原本计划下个月启动量产,却在一周前收到了投资方的“撤资通知”:“对不起,我们决定把资金转向‘超导快充电池’项目,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周期太长,我们等不起。”
研发中心的玻璃门上,贴着“转租”的广告,里面的研发设备大多已被抵押,只剩下几条小型实验线还在运转。张悦的团队从50人减至8人,核心工程师老王正打包他的“电池材料分析笔记”,笔记里记录着过去5年的所有实验数据,现在却要以“500元”的价格卖给一家“超导材料检测机构”——“他们说我的‘材料失效分析方法’,能用来检测超导晶体的缺陷,你说可笑不可笑?”老王苦笑着说,他明天就要去那家机构上班,做的工作和钠离子电池毫无关系。
“更惨的是量子通信。”叶晴的声音从解密器里传来,她刚从奥地利维也纳的“量子通信实验室”调研回来,镜头里,实验室的“量子密钥分发设备”被拆得七零八落,研究员正在把“单光子探测器”打包,准备运往一家“超导量子计算公司”——“他们说单光子探测器能用来‘读取超导量子比特的状态’,虽然原理完全不同,但至少能保住工作。”
维也纳实验室的负责人在视频里无奈地说:“我们原本在测试‘跨洲量子通信网络’,现在因为经费削减,项目停了,团队里80%的人都走了。最讽刺的是,我们之前研发的‘量子加密算法’,现在被用来给‘超导武器的传输数据’加密——我们研究的是‘绝对安全的通信’,最后却成了‘杀人武器的安全保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序的指尖落在屏幕上的“全球前沿技术人才流失率”图表:可控核聚变领域人才流失率58%,钠离子电池领域63%,量子通信领域71%,而这些人才的流向,90%指向超导相关行业——“这不是人才流动,是人才碾压。”海伦娜的声音带着一丝愤怒,她调出一份“技术专利申请数据”,2025年全球新申请的“非超导前沿技术专利”同比下降49%,其中“钠离子电池专利”下降72%,“核聚变相关专利”下降65%,“量子通信专利”下降81%——“我们正在亲手摧毁人类的‘技术备选库’,一旦超导技术出现瓶颈,比如原料耗尽、或者污染失控,我们连回头的路都没有。”
霍兰德突然走进工作站,手里拿着一份《美国能源部技术战略调整方案》,方案里明确写着“终止对‘非超导新能源技术’的资助,包括核聚变、新型电池、氢能等”,转而将“100%的新能源研发经费”投入超导领域——“他们觉得超导能解决所有能源问题,核聚变、钠离子电池这些‘慢赛道’,根本不值得投入。”霍兰德的语气里没有了之前的傲慢,多了几分担忧,“我昨天和美国‘国家点火装置’的负责人通话,他说他们的实验室已经开始拆除部分核聚变设备,腾出空间来建设‘超导磁约束测试平台’——曾经用来探索‘终极能源’的地方,现在成了超导技术的‘试验场’。”
陈序突然想起之前在“文明岔路口”看到的模拟图:如果单一技术垄断持续,50年内人类将面临“技术多样性崩溃”,到时候一旦超导技术出现危机,没有其他技术能填补空白,文明可能会陷入“能源短缺”“通信中断”的困境。他打开《基础研究紧急保护方案》,在“被遗弃赛道挽救条款”里快速敲击:“联合‘天平’、UNESCO和全球公益组织,设立‘非超导前沿技术救援基金’,优先资助核聚变、钠离子电池、量子通信等领域的‘即将突破’项目;建立‘人才回流计划’,为转行的研究员提供‘回归补贴’,让他们能重新回到自己的研究领域;推动‘技术协同法案’,要求超导领域的企业‘按营收比例’反哺非超导前沿技术——就算不能立刻让这些赛道‘复活’,也要保住它们的‘火种’。”
海伦娜立刻开始联系UNESCO的官员,叶晴则负责对接全球的非超导实验室,收集“待救援项目清单”;霍兰德虽然知道推动“技术协同法案”难度极大,却也承诺“会向美国能源部提交建议”——他终于意识到,过度依赖超导,不是“战略优势”,而是“战略风险”。
屏幕上,李默团队的“人造太阳”装置虽然还在休眠,但他已经收到了“救援基金”的首批拨款通知,金额足够支撑他们完成“100秒持续运行”的实验;张悦的钠离子电池研发中心,也有两家车企表示“愿意投资量产”,条件是“优先供应电动汽车”;维也纳量子通信实验室的研究员,正在重新组装“量子密钥分发设备”,准备测试“与超导通信网络的兼容方案”——这些被遗弃的赛道上,终于重新燃起了微弱的火苗。
陈序看着屏幕上这些重新忙碌起来的身影,突然想起李默说的“核聚变不是慢赛道,是人类未来的必选项”。他知道,挽救这些被遗弃的赛道,不仅仅是为了几个实验室、几个研究员,更是为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未来”——就像一片森林,不能只靠一棵树支撑,只有让每一条技术赛道都能健康生长,文明才能在未来的风暴里,站稳脚跟。
窗外的虚拟街景切换成了合肥科学岛的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人造太阳”装置上,金色的光芒里,李默和他的团队正在调试设备,准备进行“最后一次冲刺实验”。陈序知道,这条被遗弃的赛道,还有很多像李默一样的坚守者,他们的坚持,就是人类对“多元创新”最珍贵的守护,也是文明在“单一技术狂热”面前,不该熄灭的希望。
喜欢欲望笔纪请大家收藏:()欲望笔纪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在种田app里养成老祖宗们 新婚爱欲 别耽误我修机! 万人嫌假少爷真不当万人迷 疯狗效应 神女山派出所工作日志 老实beta照顾四个alpha少爷后 到你的航线里[久别重逢] 小狗重生历险记 今天开始当主神!!! 疯狂痴迷[快穿] 重生后被宿敌强娶了 提瓦特,但魔改无限流 她不卸甲 暗恋回信 今天开始好好学习[末世] 难道我真的是欧陆男主? 前妻来听我的演唱会 这不是修仙救赎文学吗 钓系茶仙专治权臣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