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月,锦州前线的炮声穿透凛冽寒风,传到千里之外的武汉兵工厂。车间里,钢铁碰撞的铿锵声与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昼夜不息。陈雪梅身着沾满油污的工装,双眼布满血丝,正俯身查看刚出炉的反坦克炮炮管。秦雨薇从前方传回的战报就摊在工作台一角,“日军坦克集群突破凌海防线,我军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伤亡惨重”的字句,像烙铁一样烫着她的心。
作为五省军工部部长,陈雪梅比任何人都清楚,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背后,是武器装备的悬殊差距——日军的坦克厚甲坚不可摧,飞机轰炸肆无忌惮,而我军的常规武器难以形成有效威慑。“前线需要能打穿坦克的炮,需要能随手扔的炸弹,需要源源不断的弹药!”陈雪梅一拳砸在工作台,火星溅起,映亮她眼中的决绝,“全体工人加班加点,改良武器、赶制弹药,就算拼了命,也要守住前线的补给线!”
一场以钢铁为刃、以热血为燃料的军工支援战,在武汉、南京、冀南三大兵工厂同步打响。陈雪梅带领数千名工人,日夜鏖战,用智慧与汗水,为北上抗日的第一集团军打造出克敌制胜的利器,成为锦州阻击战背后最坚实的后盾。
一、前线告急:武器差距催生攻坚使命
锦州战役打响后,日军的“钢铁洪流”给第一集团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其装备的八九式中型坦克,装甲厚度达17毫米,常规步枪子弹根本无法穿透;零式战斗机低空轰炸精准,让我军阵地工事屡遭摧毁;而日军的弹药补给充足,炮火覆盖密度远超我军。
(一)战报传来:反坦克武器的迫切需求
“沈副总司令急电,锐锋特种旅偷袭日军侧翼时,因反坦克武器不足,牺牲了三个小队的战士!”秦雨薇的情报员冒着风雪赶到武汉兵工厂,将紧急战报递到陈雪梅手中。战报中详细描述了前线的困境:我军士兵往往需要抱着炸药包,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日军坦克,平均每摧毁一辆坦克,就要付出五名士兵的生命代价;步枪、轻机枪对日军坦克毫无作用,士兵们只能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
陈雪梅看完战报,手指微微颤抖。她想起两年前与马小丑在冀南兵工厂的约定——“要让我们的士兵用上最先进的武器,不再让他们白白牺牲”。如今,这个约定成为她肩上最重的责任。“必须立刻改良反坦克炮和穿甲弹!”陈雪梅当即召集兵工厂的技术骨干开会,“日军的坦克装甲再厚,也有弱点,我们要找到它的命门!”
技术骨干们展开激烈讨论,有人提出加厚炮管管壁,提升炮弹初速度;有人建议改良炮弹材质,采用钨钢作为穿甲弹的弹芯——钨钢硬度极高,是当时已知最适合制造穿甲弹的材料。但问题随之而来:五省钨矿资源稀缺,库存仅够制造一千发穿甲弹。“派人去湖南、江西的钨矿产地紧急采购!”陈雪梅当机立断,“同时联系夏晚晴总长,通过海外贸易渠道从德国进口钨钢,无论花多大代价,都要保障原料供应!”
(二)弹药消耗:前线的“粮草”危机
除了反坦克武器的短板,常规弹药的消耗也远超预期。锦州阻击战中,第一集团军日均消耗子弹五十万发、手榴弹三万枚、炮弹两万发,而三大兵工厂的常规产能已难以满足需求。“前线将士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流血,我们多生产一发子弹,他们就多一分胜算!”陈雪梅在全厂动员大会上喊道,“从今天起,兵工厂实行三班倒,机器不停转,工人轮班休息,目标只有一个——全力保障前线弹药供应!”
动员大会后,兵工厂掀起了赶工热潮。工人们主动放弃休息时间,有的甚至把铺盖搬到车间,累了就趴在工作台上打个盹;食堂师傅们三餐送到车间,确保工人有充足的体力;技术人员则24小时坚守岗位,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一位名叫老周的钳工,手指被机器轧伤,简单包扎后又回到岗位,他说:“前线的将士们连命都能丢,我这点伤算什么?多做一个零件,就能多杀一个鬼子!”
二、改良攻坚:反坦克炮与穿甲弹的突破
改良反坦克炮和穿甲弹,是陈雪梅面临的首要难题。她带领技术团队,日夜钻研,反复试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一)炮管改良:提升火力穿透力
日军的八九式坦克装甲虽厚,但正面装甲与侧面装甲存在厚度差异,侧面装甲仅12毫米,且履带、炮塔连接处是薄弱环节。陈雪梅决定从炮管入手,对现有105mm榴弹炮进行改良:
-加厚炮管管壁,从原来的15毫米加厚至20毫米,提升炮管抗压能力,允许使用更大装药量的发射药;
-优化炮管膛线,增加膛线密度,提升炮弹旋转速度,增强飞行稳定性和穿透力;
-缩短炮管长度,将原来的3.5米缩短至2.8米,让火炮更轻便,便于前线机动部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改良过程中,炮管铸造成为关键。由于加厚了管壁,铸造时容易出现气泡、裂纹等缺陷,前三次试铸均以失败告终。陈雪梅亲自守在熔炉旁,观察铁水的温度、流速,与老铸工一起调整配方。“铁水温度要控制在1538℃,不能高也不能低!”老铸工经验丰富,建议在铁水中加入少量硅、锰等元素,提升钢材韧性。陈雪梅采纳了他的建议,第四次试铸终于成功,炮管经过探伤检测,无任何缺陷。
(二)穿甲弹研发:钨钢弹芯的“破甲利器”
穿甲弹的改良核心是弹芯材质。陈雪梅带领技术团队,将钨钢加工成尖锐的弹芯,嵌入普通炮弹外壳,制成“钨钢穿甲弹”。这种穿甲弹利用高速飞行时的动能,集中于弹芯尖端,能够穿透日军坦克的侧面装甲。
但钨钢的加工难度极大,其硬度是普通钢材的三倍,普通机床难以切割。兵工厂的技术员小李,突发奇想,将金刚石砂轮安装在机床上,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切割钨钢。试验中,砂轮磨损严重,每加工一个弹芯就要更换三个砂轮,但终于成功制造出合格的钨钢弹芯。
为了测试穿甲弹的威力,陈雪梅在兵工厂的试验场,用缴获的日军坦克残骸进行实弹射击。“开火!”随着她一声令下,改良后的105mm反坦克炮发射出一枚钨钢穿甲弹,精准命中坦克侧面装甲。“轰隆”一声巨响,穿甲弹穿透装甲,在坦克内部爆炸。“成功了!穿甲深度达到18毫米,超过日军坦克侧面装甲厚度!”技术团队欢呼雀跃,陈雪梅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三)批量生产:与时间赛跑的赶工热潮
改良后的反坦克炮和穿甲弹定型后,三大兵工厂立刻投入批量生产。武汉兵工厂负责生产炮管和炮架,南京兵工厂负责制造穿甲弹,冀南兵工厂负责组装调试,形成了分工明确、高效协同的生产体系。
为了加快生产进度,陈雪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优化生产流程,将原来的“铸造—加工—组装”三段式流程,改为“并行作业”,铸造车间生产炮管的同时,加工车间同步制造零件,组装车间提前做好准备;
-动员技术人员深入车间,指导工人操作,解决生产难题,提高生产效率;
-实行“计件奖励”制度,工人生产的零件越多、质量越好,奖励越高,极大地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
工人们的热情被充分点燃,车间里灯火通明,机器声日夜不息。老周带领钳工组,每天加工炮管零件超过200个,比平时翻了一倍;小李带领的技术员团队,加班加点调试生产设备,确保穿甲弹的生产合格率达到98%以上;女工人组成的弹药装配组,手指被弹药壳磨出水泡,仍坚持每天装配手榴弹500枚。
截至1932年1月中旬,三大兵工厂共生产改良型反坦克炮80门、钨钢穿甲弹5000发,及时通过夏晚晴的后勤运输通道,运往锦州前线。
三、新品研发:便携式武器的战场适配
除了改良现有武器,陈雪梅还根据前线的作战特点,研发出便携式迫击炮和手榴弹,解决了我军机动作战、近战歼敌的需求。
(一)便携式迫击炮:山地作战的“火力支援”
锦州地区地形复杂,既有平原阵地,也有山地丘陵,重型火炮机动不便。陈雪梅决定研发一款轻便、易携带的迫击炮,满足前线部队的机动火力需求。
研发团队参考了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结合我军士兵的体型和作战习惯,进行了优化设计:
-缩短炮身长度,从原来的1.2米缩短至0.8米,重量从60公斤减轻至25公斤,两名士兵即可抬运;
-简化操作流程,取消复杂的瞄准装置,采用简易瞄准具,士兵经过简单培训即可操作;
-增加弹药种类,除了常规高爆弹,还研发了烟雾弹、照明弹,满足不同作战场景的需求。
这款被命名为“汉造1932式便携式迫击炮”的武器,一经研发成功,便受到前线将士的青睐。它可以快速部署在阵地、山坡、沟渠等复杂地形,对日军的步兵集群、简易工事进行有效打击,成为山地作战和游击战的“火力支援利器”。
(二)改良手榴弹:近战歼敌的“致命武器”
手榴弹是近战歼敌的重要武器,但我军原来的手榴弹存在威力不足、引信不稳定等问题。陈雪梅带领团队对其进行改良:
-增加炸药装填量,从原来的50克增加至80克,提升爆炸威力,杀伤半径从5米扩大至8米;
-优化引信设计,将引信时间从7秒调整至3.5秒,避免日军士兵捡起手榴弹反投;
-采用铸铁外壳,增加预制破片,爆炸时产生更多碎片,提升杀伤效果。
改良后的手榴弹,被命名为“汉造1932式木柄手榴弹”,生产成本低、操作简单、威力大,适合大规模生产。陈雪梅还组织工人研发了“集束手榴弹”,将3-5枚手榴弹捆绑在一起,用于打击日军的轻型坦克、碉堡等目标,成为反坦克武器的重要补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实战测试:前线反馈的迭代优化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山河鉴:隋鼎 开局买复活戒,亿万兽宠无限进化 钢铁雄心1935:红警逆袭 岭南花林诡事录 开局召唤素还真,我打造万古第一 新纪元前夜 永宁事记(nph) 我在异世修儒道 大爷的外室 精灵:开局绑定神级系统 我打他一巴掌,他说没有上次香 不是说建国以后不能成精吗 争霸:开局召唤天庭反骨仔 戒毒人员的蜕变人生 快穿,我做配角那些年 灵古:虚空纪元 穿越大胤:我用数据颠覆皇权 妖精姐姐们是病娇?溺爱修罗场! 误闯阴阳界 第一个超能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