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光阴似水,自“鸳鸯冢”合葬之事落定,转眼又是二十余年过去。
钱塘县吴家,早已不再是那个仅仅依靠茶叶丝绸贸易的新兴富户。凭借着当年那笔意外之财打下的坚实基础,以及吴承业愈发精明的头脑和始终恪守的诚信,吴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商路拓展至大江南北,甚至通过海船,与海外番邦也有了贸易往来,家资之巨,堪称钱塘首屈一指的豪商。而由他创办的“承业义学”,二十年间不知培养出了多少寒门才俊,有的中了秀才举人,有的成了出色的账房、匠人,吴家的善名,随着这些学子的脚步,传遍了浙东乃至更远的地方。
吴承业本人,也已年近古稀。他鬓发皆白,面容慈祥,身材虽依旧富态,却无半分骄奢之气。经历了早年购宅那场惊天波折,以及后续协助苏婉清沉冤得雪、成全鸳鸯冢等一系列事件,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不再像年轻时那般,只信金银运气,固执己见,而是深刻体会到了“举头三尺有神明”与“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真实不虚。他深知,吴家能有今日之兴旺,绝非仅仅依靠他的精明与努力,更是源于他当年那份未曾泯灭的良知与后来坚持不懈的善行所积累的福报。
他将“心存善念,莫贪非分之物;诚信经营,常怀敬畏之心”这二十个字,作为家训,郑重地刻在祠堂的墙壁上,时时告诫儿孙。他常常对围绕在身边的子侄后辈们,讲述那段关于苏婉清与沈文轩的往事,从最初的贪便宜、闻鬼泣、掘地见棺,到后来的迁葬超度、千里寻人、鸳鸯合冢,以及最终善有善报的结局。
“孩子们,”他坐在庭院那株愈发苍劲的桂花树下,声音缓慢而沉稳,秋日的阳光透过枝叶,在他身上洒下斑驳的光点,“世间万物,皆有因果。我当年若执迷不悟,不听周福劝谏,不信高僧指点,甚至贪图苏小姐所赠银两,昧下那坛金子,恐怕早已家破人亡,焉有今日之福?可见,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该得的,一分莫取;该行的善,万金不惜。对未知之事,当怀敬畏,而非一味斥为虚妄。对已故之人,当存尊重,方能心安理得,家宅安宁。”
他的儿孙们在他的教诲下,也都成长为仁厚诚信、乐善好施之人,将吴家的生意与善举一并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吴承业一直活到七十八岁,在这个时代,已算是难得的高寿。临终之时,他头脑清晰,将儿孙唤至床前,并无太多关于财产分割的嘱咐,最后留下的遗言,依旧是那段他反复强调的道理:“记住……我吴家基业,始于茶叶丝绸,兴于善心功德……购宅置业,务必查明根底,尊重往昔……待人接物,仁厚为本……切记……切记……”
他安然阖目,面容平静,仿佛只是沉沉睡去。
吴承业善助冤魂,得赠黄金,最终家业兴旺、福寿双全的故事,早已不胫而走,从钱塘县传遍杭州,乃至成为整个江南地区流传甚广的一段民间佳话。茶楼酒肆的说书人,将其编成话本,名曰《吴员外义葬苏婉清,鸳鸯冢善报结良缘》,说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街坊邻里的老人,也常以此故事教育后辈,做人要心存良善,不可欺心。
这个故事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口耳相传的谈资。潜移默化之中,它悄然改变了钱塘县乃至周边地区人们处理类似事务的观念和风俗。此后,但凡有人家要购置田产、尤其是年代久远的老宅旧院时,都会格外谨慎,不仅查看地契房契,更要多方打听宅院的历史渊源,有无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是否曾有怨灵传闻。若听闻宅子“不干净”,不再是简单地斥之为迷信或一味贪图便宜,而是会效仿吴承业,请来有道行的僧道,先行勘查、安抚、超度,举行相应的仪式,以求得心安理得,确保家宅长久平安。人们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多了一份敬畏;对于已逝的亡灵,也多了一份基于人道的尊重与妥善安置的意愿。
而西湖畔的那座“鸳鸯冢”,则成了许多痴情男女慕名前往的凭吊之地。人们在那里感叹苏婉清的刚烈与痴情,钦佩沈文轩的执着与坚守,也赞颂吴承业的仁义与善举。一段始于悲剧的爱情,因一个商人的善念而得以圆满,并最终化作滋养一地风俗的善良种子,这或许,是故事中的所有当事人,都未曾预料到的、最为宝贵的“福报”。
吴承业的故事,以其自身的经历,向世人昭示了一个朴素而永恒的真理:善良、诚信与尊重,或许不能立刻带来肉眼可见的财富,但却是获得内心安宁、家族绵长乃至真正福报的、最坚实的根基。
——全文完——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世子难驯,郡主难哄 O变A后标记了竹马 想通关就谈恋爱 上交虐文系统后 艺术学校的淫乱生活 一朵破烂奇葩开在修仙界 火红年代从技术科长开始 噬金虫:开局签到被韩立追杀 惊!豪门血包竟是玄门大佬 九月暄阳 盗墓笔记之养老生活 庆云浮 终末骸骨法典 HP:伊万斯家的长子 星海启元 贵妃有闲 重生后,大小姐天天扇人嘴巴子! 春日简书 澳门回忆录 炮灰重生,当皇太女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