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大明养生小帝姬 > 第62章 万家春(第2页)

第62章 万家春(第2页)

1.漕帮的年:运河边的酒与话

漕帮的船坞在通州运河边,离京城有二十里地。陈九没去京城凑热闹,正和十几个漕帮汉子围坐在船板上,喝着朱徵妲送的绍兴黄酒,吃着炖肉。船板上摆着个粗瓷碗,里面盛着麦秆灯笼——是朱徵妲给的那个,汉子们轮流拿着看。

“九爷,您说郡主真要去山东?”一个汉子问。陈九喝了口酒,点头道:“太子殿下都松口了,开春运河化冻,咱们就得把德州农学堂的种子运过去——得提前把船检修好,别误了农时。”另一个汉子摸了摸河蚌壳做的小漕船:“俺们磨这玩意儿的时候,还想着郡主是金枝玉叶,未必看得上,没想到郡主还真喜欢。”

陈九闻言朗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咱们这位郡主啊,金枝玉叶却不娇气。还记得在聊城那会儿,她蹲在泥地上跟流民娃儿学编草绳,那认真劲儿...汉子们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敬重。

咱们漕帮能跟着郡主做农学堂的事,是积德——将来北方百姓能吃上甘薯,咱们也算出了份力。”说着,他拿起酒碗,对着聊城的方向举了举:“敬戚将军,也敬聊城的流民——希望他们开春有地种,冬天有粮吃。”

2.工匠的年:瓷窑的火与木作的香

崇文门外的景德镇瓷户聚居区,此刻正飘着窑火的暖烟。瓷户周老栓正带着儿子,给宫里送“年节供瓷”——是一对青花“岁朝清供图”瓷瓶,瓶上画着松、竹、梅,是宫里要摆在慈宁宫佛堂前的。

“爹,宫里的公公说,这对瓶子要是烧得好,开春就让咱们给农学堂烧些瓷碗。”儿子一边搬瓷瓶,一边兴奋地说。周老栓点点头,眼里带着盼头:“农学堂是给流民孩子办学,瓷碗要烧得厚实,别一摔就碎。咱们多烧些,成本价给官府——就当是给山东的流民积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离瓷户区不远的木工坊,木工刘师傅正忙着做“小木马”——用的是年前剩下的边角料,刷了层清漆,卖给巷子里的孩子。“刘师傅,给俺来一个!”一个穿棉袄的妇人递来两文钱,怀里抱着个孩子。刘师傅接过钱,把小木马递给孩子:“慢些玩,别摔着。”妇人笑着说:“俺家孩子说,东宫的小殿下都玩这个——听说还是郡主教的编草编,你们做的小木马,比宫里的玉玩还招人喜欢。”

刘师傅心里暖,手上更快了——他想着,开春农学堂要做桌椅,太子府肯定会找木工坊,到时候得多派几个徒弟去,木料要选最结实的,工钱少要些也愿意。

3.流民的年:棚屋的暖与互助的情

崇文门外的流民棚屋,此刻也有年味。顺天府的吏员刚送来了“年节粮”:每户一斤米、半斤杂粮(小米、红豆混在一起)。流民们围在棚屋前,互相帮忙淘洗米——有个老妇人带着小孙女,淘米时不小心把米撒了些,旁边的妇人连忙把自己的米分了她一勺:“别慌,俺家孩子他爹去码头扛活,掌柜的赏了半斤白面,够吃了。”

孩子们在棚屋间跑着玩,手里拿着顺天府发的“小爆竹”——比东宫的“跌千金”还小,一文钱能买三个,点燃后“嗤”地冒火星,却能让孩子们笑半天。有个孩子拿着个草兔子,是朱徵妲让人送来的,其他孩子围着看,他就教大家编——虽然编得歪歪扭扭,却没人嫌弃。

“王阿公,您看这是啥?”一个孩子举着张红纸跑过来,纸上是顺天府吏员写的“福”字——用锅底灰拓的,虽然模糊,却透着喜庆。王阿公(就是要去德州当农师的王阿福)接过红纸,贴在棚屋的竹竿上:“这是‘福’字,贴了能保平安。开春咱们去德州农学堂,就能认字,到时候咱们自己写‘福’字!”孩子们齐声喊“好”,声音飘在棚屋上空,盖过了寒风的呼啸。

五、寺观与士绅:年节里的农务筹谋

大年初二的报国寺,香火比除夕更旺。百姓们提着供品,往大雄宝殿去——有的求家人平安,有的求来年丰收。徐光启也来了,穿着素色儒衫,没带随从,只手里拿着本《农政全书》的手稿,在佛堂前拜了拜,就走到寺外的茶棚,找了个角落坐下。

“徐大人?”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徐光启抬头,见是山东乡绅张老爷——张老爷在聊城捐了五十石粮,朱徵妲奏请朝廷赐了“乐善好施”匾额。张老爷手里捧着个茶碗,笑着坐下:“没想到徐大人也来上香。”

“张老爷是为农学堂的事来的?”徐光启问。张老爷点头:“昨日收到李巡抚的信,说德州农学堂缺农具——俺家在山东有铁铺,想捐五十套犁、耙,开春让伙计送过去。就是不知道,农具的样式合不合北方的地?”

徐光启连忙从怀里掏出张图纸:“张老爷请看,这是按北方旱地改的犁——比南方的犁头宽些,拉着省力,流民们好操作。我已让人画了样式,铁铺照着做就行。”张老爷接过图纸,看了会儿,笑道:“这样式好!俺家铁铺能做,年前就备了铁料,开春三天就能赶出来五十套。”

两人正说着,寺里的和尚端来两碗“福粥”——用小米、红枣、花生熬的,是寺里施给香客的。徐光启喝着粥,忽然道:“张老爷,年后我想请您牵头,在山东乡绅里再募些粮——农学堂的‘官示田’要种麦,得备足种子,单靠常平仓储粮不够。”

张老爷放下碗,爽快道:“徐大人放心!俺这就写信给山东的乡绅们,就说‘农学堂是给百姓办的,种出的粮能养流民,也能养咱们自己’——他们肯定愿意捐!”

六、跨地回响:山东的年声与京郊的薯苗

大年初三傍晚,东宫收到了聊城递来的急信——是戚报国写的,字里行间都是暖意:“……聊城安置点流民,年三十夜里围在棚屋前,唱山东的‘年歌’,虽不成调,却热闹。李大人带着吏员,给每个暖幼棚的孩子发了块糖——是漕帮汉子从运河边的糖坊买的,比京城的糖瓜软些,孩子们含在嘴里,笑个不停。农课点的老农们,年初一就去官示田看地,说‘雪下得厚,开春土润,麦种肯定能出芽’。徐大人要的薯种,已选了最饱满的,装在陶瓮里,等运河化冻就运京郊试种……”

朱徵妲拿着信,跑到庭院里的雪地上——那里有她和朱由校堆的“农学堂雪人”:雪人戴着草编的帽子(用的是编草兔子剩下的草绳),手里插着个小银锄头(李太后赐的那个,她偷偷拿出来插在雪人手里)她蹲下身来,指尖轻触雪人手中的小银锄。信笺上的字句在心头回响:雪下得厚,开春土润...忽然觉得,脚下积雪仿佛真的在消融,要化作滋润种子的甘霖。

同时刻,京郊的司农寺试验田边,徐光启正带着两个农官,查看薯种的储存情况。试验田的雪被扫开一块,露出黑褐色的土——农官用手摸了摸,说:“徐大人,土不冻了,再过半个月,就能把薯种埋进苗床育苗。”徐光启点点头,望着远处的紫禁城方向——东宫的灯笼应该还亮着,郡主和小殿下们,或许正在廊下玩草编。

他想起除夕那天,朱徵妲说“农学堂要让百姓长久受益”,此刻才明白,这“长久”二字,不是靠一道圣旨、一个章程,而是靠宫里的牵挂、官的尽心、民的齐心——就像这年节的暖,从乾清宫、慈宁宫,到东宫的庭院,再到京城的街巷、山东的棚屋,一环扣一环,连起了千门万户。

夜色渐浓,京城的爆竹声又响了起来——比除夕的更欢,像是在为开春的农务、为流民的新田、为那埋在土里的薯种,提前喝彩。朱徵妲站在东宫廊下,手里握着麦秆灯笼,灯笼里的烛火跃动着,映得她的脸暖暖的。她想起皇爷爷说“薯种丰产,天下百姓仓廪充实,方是朕最珍重的瑰宝”,想起李太后说“北方百姓苦,薯能长好就是救苦救难”,忽然觉得,这年过得比往年都有滋味——不是因为新袄、糖瓜,而是因为她知道,开春后,有无数双眼睛盼着农学堂开课,盼着薯种发芽,盼着地里长出能填饱肚子的庄稼。

宫墙上的春联在风中轻响,“春临紫殿春光好,福满东宫福气多”——朱徵妲轻轻念着,忽然觉得,这“春光”“福气”,不只是宫苑里的,更是山东地里的、流民棚屋的、漕帮船板上的。一个崭新的春天,正随着这年节的余韵,悄悄往南去,往山东去,往每一片等着耕种的土地上去。

喜欢大明养生小帝姬请大家收藏:()大明养生小帝姬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黑道教父還要生  高武:欺我朽木?我以杀戮成神!  全民领主:凡人三国传  不是说建国以后不能成精吗?  修仙充值一千亿,天才都是我小弟  【GB女攻】战神将军与笼中雀(女攻xCountboy)  高考后我拎古剑,锤爆了幕后黑手  开局差评,系统让我当武林盟主  虐恋 (骨科,SM,NPH)  四合院之我是贾东旭舅舅  哥哥好多啊(伪骨NPH)  失温(父女H)  万人迷大小姐破产以后(np)  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  禁阙春夜宴(np)  骚母狗(出轨 偷情 NPH)  你要毁了这个家吗(np骨)  三角洲:从跑刀鼠鼠到顶尖护航  前任Ex  投资我必翻倍,仙子们疯狂争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