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伯立刻写了封回信,把这些法子都写在上面,还让二柱带着几个年轻村民,跟着燕郡来的人一起去。“你们去了,不光要教他们挖沟、铺稻草,还要看看他们的粟苗,有啥问题及时传信回来。”
二柱他们走了半个月,才到燕郡。李老栓的粟田果然旱得厉害,粟苗叶子都卷了,有的甚至已经枯黄。二柱赶紧带着村民们,在田埂边挖浅沟,又把附近山泉水引过来。老周头教的铺稻草法子也用上了,村民们把家里的稻草都抱来,铺在粟苗根边。
过了几天,粟苗果然缓了过来,叶子慢慢舒展开,又恢复了绿油油的颜色。李老栓拉着二柱的手,眼眶红红的:“多亏了你们,不然俺这一季的收成就没了!这新粟种真是好,要是换了老品种,早就枯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柱把燕郡的情况写信传回楚地,张阿伯看了信,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把信拿给秦斩看,秦斩也很高兴:“这就说明,咱们的粮种不光能高产,还能适应不同的气候土壤。下一步,咱们可以把这‘跨郡适配’的法子整理出来,推广到更多地方。”
接下来的几个月,楚地的粮种陆续推广到了陈郡、庐江郡、蜀郡等十二个郡。每个郡都派了农匠来楚地学习,张阿伯也跟着秦斩去了几个郡,实地指导农户种粮。他走到哪里,都带着那把耧车,手把手教农户怎么用;他的老伴王氏,则带着村里的妇人,教外郡的女人们怎么煮粟米粥、怎么用小麦磨面做饼。
有一次,张阿伯去蜀郡指导种小麦。蜀郡多水,土壤肥沃,可农户们种小麦总觉得产量不高。张阿伯在田里转了一圈,发现他们的小麦种得太密,而且浇水太多。“小麦不怕水,但也不能涝,”他教农户们把小麦行距留宽些,又在田边挖了排水沟,“这样小麦根系能长得壮,抽穗的时候也能多结粒。”
到了秋收的时候,蜀郡的小麦亩产果然提高了,农户们特意给张阿伯送来一袋新磨的面粉,还有蜀地特产的花椒。“张阿伯,这面粉是用您教的法子种的小麦磨的,您尝尝,比以前的面粉更筋道!”
张阿伯拿着面粉,心里甜滋滋的。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楚地还没归入大秦,各郡种的粮种不一样,农具也不一样,有的地方丰收,有的地方却闹饥荒。如今大秦统一了,粮种能跨郡推广,农具也能统一使用,百姓们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第四章岁稔丰
转眼到了第二年夏末,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张阿伯站在自家的田埂上,看着连片的粟米和小麦,比去年的长势更好。远处的晒谷场上,村民们正忙着收割,镰刀割麦的“唰唰”声,还有孩子们的笑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
“阿伯,秦大人来了!”二柱跑过来喊道。张阿伯抬头一看,秦斩正带着几个官员走过来,其中还有咸阳农署的李大人。
“张老丈,恭喜啊!”李大人走上前,手里拿着一份文书,“廷尉府刚传来消息,楚地推广的新粮种,已经在十二个郡种植了十万亩,预计今年能增产粮食三十万石!朝廷特意下了诏令,要把你这‘跨地域粮种适配体系’推广到全国,还封你为‘大秦农桑耆老’!”
张阿伯愣住了,他这辈子就想种好地,让家人吃饱饭,没想到还能得到朝廷的封赏。他有些局促地搓着手:“俺就是个种地的,没做啥大事……”
秦斩笑着说:“张阿伯,您做的是天大的事!天下百姓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事。”他指着远处的麦田,“你看,这麦浪,从楚地一直铺到燕郡、蜀郡,这就是大秦的希望啊。”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几个驿站的驿卒骑着马赶来,手里拿着几封书信。“秦大人,张老丈,这是各郡送来的秋收信!”
张阿伯赶紧接过信,一封封拆开看。燕郡的李老栓在信里说,今年的粟米亩产比去年还高,家里的粮缸都装不下了,还存了不少粟米在郡府的粮仓里;蜀郡的农户说,小麦丰收了,他们用新面粉做了很多饼,还分给了附近的驿站;庐江郡的信里,还附了一张画,画着一片金黄的麦田,麦田里的农户们都在笑。
张阿伯把信读给大家听,晒谷场上的村民们都欢呼起来。王氏端着一碗刚煮好的粟米粥走过来,递给张阿伯:“老头子,快尝尝,这是今年的新粟米煮的,比去年的更香甜。”
张阿伯接过粥碗,喝了一口,温热的粥滑进胃里,带着满满的幸福感。他抬头望向远方,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麦田上,麦浪翻滚,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风一吹,麦浪里传来“沙沙”的声,像是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也像是在诉说着大秦的太平。
李大人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道:“当年廷尉府推广新粮种,还担心百姓不接受。如今看来,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就会真心拥护。这‘岁稔无饥’的目标,咱们离它越来越近了。”
秦斩点点头,目光坚定:“下一步,咱们还要培育更多适应不同地域的粮种,还要造更多好用的农具。让天下的田都能长出好粮,让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饭,这就是咱们大秦的初心。”
张阿伯放下粥碗,走到麦田里,伸手抚摸着饱满的麦穗。他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为粮种不够分而犯愁;如今,粮种已经推广到了十二个郡,更多的百姓能吃饱饭了。他心里想着,明年还要跟着秦斩去更多的郡,教更多的人种粮,让大秦的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出金黄的粟米和小麦。
麦浪还在翻滚,夕阳的余晖把张阿伯的身影拉得很长。他站在麦田里,像一棵饱经风霜却依然挺拔的老麦秆,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守护着大秦百姓的希望。
第五章余韵长
秋收后的楚地,处处都是热闹的景象。村民们把新粮晒干,一部分存进自家粮缸,一部分交给郡府粮仓。张阿伯家的粮仓也堆得满满当当,粟米和小麦分开放着,散发着淡淡的粮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天,张阿伯正在院子里晒粟米,远处传来一阵孩童的笑声。他抬头一看,是村里的孩子们,手里拿着用小麦做的面人,在院子里跑着玩。“阿伯,阿伯,这面人是用新小麦磨的面做的,可好玩了!”一个小男孩跑到张阿伯身边,举着面人给他看。
张阿伯笑着摸了摸小男孩的头:“慢点跑,别摔着。这新小麦磨的面就是好,做出来的面人也结实。”
正说着,秦斩带着一个年轻的农匠过来了。那农匠手里拿着一个木盒,里面装着几穗粟米,比张阿伯种的粟米还要饱满。“张老丈,这位是咸阳农署新来的农匠,他培育出了一种更耐旱的粟种,想来请您看看,能不能在楚地试种。”
年轻农匠赶紧上前,把木盒递给张阿伯:“张老丈,这是‘耐旱粟’,我在咸阳试种过,亩产比您现在种的还要高一成,而且更耐旱,就算三个月不下雨,也能活。”
张阿伯接过木盒,仔细看着里面的粟穗,指腹搓开谷壳,米粒比普通粟米更大更饱满。“这粟种真好,”他感叹道,“要是能在楚地种活,明年就算遇到旱灾,也不怕了。”
年轻农匠说:“我还想请您指导我,怎么根据楚地的土壤气候,调整种植法子。您的‘跨地域适配’经验,对我太重要了。”
张阿伯点点头:“好!俺们一起试种。明年春天,俺在自家田里辟出一块地,咱们一起种这‘耐旱粟’,有啥问题咱们一起解决。”
秦斩看着他们,笑着说:“这样就好。粮种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农匠的努力。张老丈,您的经验,是大秦农桑的宝贵财富啊。”
接下来的日子,张阿伯和年轻农匠一起,在田里选种、松土、做标记。村里的村民们也来帮忙,有的帮着翻地,有的帮着挑水,大家都盼着这“耐旱粟”能在楚地种活。
到了冬天,楚地下起了小雪。张阿伯坐在家里,烤着炭火,手里拿着那本“农桑要诀”,上面又添了不少新内容,有“耐旱粟”的种植法子,还有蜀郡小麦的管理经验。他想着,等明年春天,把这本“要诀”再抄几份,送给外郡的农户,让他们也能学到新法子。
王氏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粟米羹走进来,放在张阿伯面前:“老头子,快喝碗羹暖暖身子。今年收成好,咱们过年也能多包些粟米饺子,给秦大人和李大人送些去。”
张阿伯接过碗,喝了一口羹,甜丝丝的,带着粟米的清香。他望着窗外的雪景,心里想着明年的收成,想着那些外郡的农户,想着大秦的百姓。他知道,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大秦的“岁稔无饥”目标,很快就能实现。
雪越下越大,覆盖了田野,也覆盖了村庄。但张阿伯知道,等到来年春天,雪融化后,田地里又会冒出绿油油的粟苗和麦苗,再过几个月,又会是一片金色的麦浪。而他,会一直守在这片土地上,看着粮种一年年改良,看着农具一年年更新,看着百姓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窗外的雪还在下,屋里的炭火却很旺,映着张阿伯脸上的笑容,也映着大秦百姓对未来的希望。
喜欢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请大家收藏:()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和高冷学姐不认识,但孩子8岁了 夜半惊情,霸道妖夫太黏人 快把这王位拿走 兽世生存与爱 娱乐:我小鲜肉,开局杨老板带娃堵门! 凌仙战纪:医道燃血破九域 午夜围炉茶话会 穿成男频文里的极品炉鼎(修仙np) 人在末世,收容异常 傅先生,偷偷领个证 名柯观影体:论犯人的多样性 诡异末世降临,开局我就加入基地 重生88,带着三个哥分家致富 顶级Beta,被AO倒认妻主 霍格沃茨的日常系玩家 天道无私情 诡异深空:我的小破船无限升级 我是你们白月光?不是绿茶男二吗 娇欲恶雌忙捡夫,全员疯批争求宠 高甜来袭,莲花楼里的两个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