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韩郡书契正
韩郡入夏的风总带着些麦芒的糙意,吹得郡府衙署廊下那堆文书簌簌响。书吏王仲蹲在纸堆里,后背早被汗浸出深色的印子,指尖捏着张卷边的粮种契约,翻来覆去看了第三遍,眉头依旧拧成死结。纸上的墨字被潮气洇得发虚,只隐约辨出“换粟十石”四个字,既没写谁是卖主谁是买主,更没盖半个指印——这是上月阳翟村李老栓和邻村赵二换粮的凭据,如今赵二不认账,说只换了五石,李老栓急得在衙署外哭了两回,王仲却连查都没法查。
“唉!”他重重叹口气,刚想把这张废纸搁到一边,风又卷着几张文书飘落在地。他慌忙去捡,袖口却带翻了案边盛墨的陶碟,黑墨“哗啦”泼在一张“布匹交易契”上,把“麻布五匹”的“五”字晕成了一团黑,像块洗不掉的愁云。廊下的麻雀被响动惊飞,掠过那堆比案台还高的文书时,竟有几张纸被翅膀带得滚到了台阶下,沾了泥。
王仲扶着案台站起身,揉了揉发酸的腰,目光扫过满廊的文书——有折成一团的买卖契,有写在竹简上的粮种分发记录,还有几张用炭笔写的便条,字迹歪歪扭扭,连日期都只画了个圈。他想起上月查楚地调运过来的新粮种分发情况,整整埋在纸堆里找了三天,才从一堆布匹契约底下扒出半本台账,上面还缺了三个村的领粮记录。那时候他就想,再这么乱下去,韩郡的文书迟早要变成一堆废纸。
“秦大人要是在就好了……”王仲喃喃自语。他去年随郡守去过一趟楚地,见楚地的文书都码得整整齐齐,每本台账都贴着黄纸标签,写清事由和日期,连村民的买卖契约都有统一的格式,按着手印的地方红得鲜亮。那时候他还跟楚地的书吏讨教过,对方笑着递给他一本《乡村常用文书范本》,说“不是字难写,是没个准谱”。可他带回韩郡后,郡里的书吏要么嫌麻烦,要么说韩郡和楚地不一样,这范本用不上,没几日就被束之高阁,文书堆反倒越来越高。
正想着,衙署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是阳翟村的里正扶着李老栓来了。李老栓手里攥着个破布包,里面裹着那半张模糊的契约,一进衙署就“扑通”跪在地上,声音发颤:“王书吏,您再帮帮我吧!赵二今日又说没换那么多粟,还说我讹他……我老婆子还等着粟米熬药呢!”
王仲赶紧上前扶他,心里又愧又急:“老栓叔,您起来,我再找找……”可他看着满廊的乱纸,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找什么呢?连张完整的凭据都没有。
就在这时,衙署外传来马蹄声,是郡守从咸阳回来,身后还跟着个熟悉的身影——竟是楚地的秦斩大人!王仲眼睛一亮,顾不上擦汗,拽着李老栓就往院外跑:“秦大人!您可来了!”
秦斩刚下马车,身上还带着些风尘,见王仲急得满脸通红,又看了看他身后抹眼泪的李老栓,便知有事。王仲把那堆混乱的文书和李老栓的遭遇一五一十说了,最后捧着那本泛黄的《乡村常用文书范本》,声音都带了恳求:“秦大人,韩郡的文书实在乱得没法子了,您能不能让楚地的先生来教教我们?”
秦斩接过那本范本,指尖拂过封皮上朱砂画的契约样式,又看了看李老栓手里的破契约,点头道:“文书是百姓的凭依,也是政务的根基,乱不得。我这就让人去请新先生,再派两个熟悉文书规范的村民来,定能帮韩郡把文书理顺。”
这话像颗定心丸,王仲和李老栓都松了口气。李老栓抹了把眼泪,又给秦斩作揖:“多谢秦大人!要是文书能像楚地那样清楚,咱老百姓做买卖也踏实!”
秦斩回楚地后,当天就找了新先生。新先生是楚地“半日启蒙班”的先生,不仅字写得好,还编过《生活识字课本》,对文书规范最是熟稔。听说韩郡的事,他立刻把《乡村常用文书范本》重新装订了两本,又让人找了些梨木——梨木质地坚硬,刻字不易磨损,最适合做模板。他和两个村民一起,花了两天时间,刻了“粮种交易契”“布匹交易契”“粮种分发台账”三种模板,每个模板上都刻着清晰的格式,横排是“买卖人(或领粮人)”“籍贯”“数量”“价钱(或日期)”,竖列留着空白,只等填字。
出发去韩郡的前一晚,新先生还在灯下琢磨:韩郡的村民可能有不少不识字的,光有模板还不够,得编些简单的口诀,让大家好记。他想了半宿,终于编出几句:“名字带籍贯,数量大写填,日期别落下,手印按字边。”念了几遍,觉得顺口,才把口诀写在纸上,夹进范本里。
第三天一早,新先生带着两个村民——一个叫阿明,擅长刻木,能帮着修补模板;一个叫阿秀,字写得工整,能帮着教村民填字——赶着马车往韩郡去。路上,阿明摸着车上的梨木模板,笑着说:“先生,咱这模板刻得细,韩郡的人一看就懂。我去年帮楚地的村民拓模板,有个老大娘不识字,照着模板填,也没出过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新先生点点头:“关键是让大家觉得方便,要是太复杂,他们也不愿用。到了韩郡,咱们先开课,书吏和村民分开教,书吏要学台账的分类和填写,村民主要学买卖契约,这样效率高。”
阿秀也补充道:“我还带了些朱砂和印泥,按手印用朱砂太红,村民可能觉得晃眼,印泥颜色浅些,还不容易掉色。”
三人一路说着,马车走了四天,终于到了韩郡。王仲早就在衙署外等着,见他们来了,赶紧迎上去:“新先生,你们可来了!郡里的书吏和村民都等着呢!”
新先生跟着王仲进了衙署,先把范本和模板放在长桌上。韩郡的十几个书吏和二十多个村民都围了过来,目光齐刷刷地落在模板上。有个书吏伸手摸了摸梨木模板上的字,惊讶道:“这字刻得真清楚,拓在纸上,比咱自己写的还整齐!”
新先生笑着把范本摊开,指着上面的粮种交易契,开始讲解:“大家看,这份契约上,卖主写的是‘楚地云梦泽张阿伯’,买主是‘楚地江夏李叔’,都带了籍贯,就算有重名的,也不会认错。数量写的是‘粟种三石’,‘三’用的是大写,不是‘3’,就是怕有人改字——要是写‘3’,加一笔就成‘5’了,大写的‘叁’就改不了。最底下这处,卖主和买主的名字旁边都按了手印,手印要按在名字上,日后有纠纷,一比对手印就清楚。”
村民们听得认真,李老栓也来了,挤在前面,眯着眼看范本上的字。他虽然不识字,但听新先生讲解,也明白过来:“先生,要是我之前和赵二换粮,用这契约,就不会有纠纷了吧?”
“没错。”新先生看向李老栓,“您要是用这契约,把‘卖主韩郡阳翟李老栓’‘买主韩郡阳翟赵二’‘换粟十石’‘日期’都写清楚,再按上手印,赵二就算想不认账,也没话说。”
李老栓点点头,又有些犯愁:“可我不识字,填字咋办啊?”
“这好办。”阿秀递给他一张拓好的模板,上面的格式已经有了,空白处用虚线标出来,“您要是不识字,可以请识字的人帮您填,填好后您再按手印,一样管用。”
正说着,有个叫老周的村民凑过来,皱着眉说:“先生,我上次用麻布换了邻村的陶罐,不是买卖,是以物易物,这契约咋写啊?”
新先生早有准备,从范本里抽出一张“以物易物契”的样式,笑着说:“这种情况我们也想到了,专门编了以物易物的契约,上面写‘换物人甲’‘换物人乙’‘甲换出物品’‘乙换出物品’,一样要写籍贯、日期,按手印。”
老周一看,高兴道:“太好了!以前以物易物,都是口头说,回头就忘,有这契约,踏实!”
接下来的几天,韩郡衙署的院子里天天挤满人。新先生把人分成两拨:上午教书吏,主要讲台账的分类和填写——粮种台账要按日期排序,每个村的领粮记录单独成页,月底还要汇总;布匹台账要按颜色和数量分类,方便查找。下午教村民,主要讲买卖契约和以物易物契的填写,阿明和阿秀帮忙拓模板,还帮不识字的村民填字。
书吏们一开始还有些抵触,觉得麻烦,可跟着新先生学了两天,就发现规范的好处。有个叫刘书吏的,以前查粮种分发记录,得翻半天纸堆,现在按日期和村名分类,一找就准。他拿着新填的台账,笑着说:“以前我总觉得规范麻烦,现在才知道,麻烦是一时的,方便是长久的。”
村民们更是积极。每天天不亮,就有人来衙署外排队,等着拓模板。李老栓也来了,阿秀帮他填了一张和赵二换粮的补充契约,上面写清了“换粟十石”“日期为上月初五”,李老栓按了手印,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怀里:“有这张纸,赵二再敢不认账,我就拿给他看!”
有一天,衙署里来了两个吵架的村民,一个叫孙大,一个叫吴二。孙大说吴二欠了他三石粟米,去年秋收时借的,说好了今年春耕还,可吴二说只借了两石。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孙大气得直拍桌子:“我当初写了借条,你还按了手印,你咋能不认账!”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名柯观影体:论犯人的多样性 娱乐:我小鲜肉,开局杨老板带娃堵门! 高甜来袭,莲花楼里的两个剑神 诡异深空:我的小破船无限升级 午夜围炉茶话会 娇欲恶雌忙捡夫,全员疯批争求宠 夜半惊情,霸道妖夫太黏人 霍格沃茨的日常系玩家 兽世生存与爱 天道无私情 重生88,带着三个哥分家致富 我是你们白月光?不是绿茶男二吗 凌仙战纪:医道燃血破九域 人在末世,收容异常 穿成男频文里的极品炉鼎(修仙np) 诡异末世降临,开局我就加入基地 顶级Beta,被AO倒认妻主 快把这王位拿走 和高冷学姐不认识,但孩子8岁了 傅先生,偷偷领个证